[摘要] 本文通過測算我國服裝業的貿易競爭優勢指數、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得出結論:我國服裝業仍具有強烈比較優勢,但與部分發展中國家相比有弱化趨勢。在后配額時代,我國服裝業出口同時面臨來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挑戰,本文就此提出了服裝業出口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后配額時代 服裝業 貿易競爭 優勢指數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 對策
根據《紡織品與服裝協議》,自2005年1月1日起WTO各成員國之間全部解除對紡織品服裝進口的配額限制,實現紡織品貿易一體化。這意味著實施了長達幾十年的國際紡織品貿易配額制度的終結,標志著國際紡織品貿易進入了一體化的新時代——后配額時代。
中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服裝生產和出口大國,目前服裝出口占世界服裝出口總額的26%。服裝業是中國加入WTO后主要受益的產業部門,因其資源稟賦和勞動力成本而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后配額時代來臨,為中國服裝業又提供了一個大好的發展機遇。據海關統計,配額取消的當年,我國服裝出口738.8 億美元,比2004 年增長19.9%;2006年,我國服裝仍然保持了強勁的出口增長勢頭,出口總額達到1439.9億美元。這些數據似乎足以說明,后配額時代能夠給我國服裝出口帶來更多的機會,更大的增長空間,從此我國服裝業的發展前景一片光明。但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隨著國際紡織品貿易步入后配額時代,競爭格局必將出現劇烈調整和變動,機遇成為現實的道路仍舊曲折。2005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經歷的出口征稅、“特保預警”、出口征稅取消、中歐中美紡織品談判、配額競標等一系列波折,2006年上半年紡織品服裝設限產品和非設限產品雙陷困境的局面,都預示著中國服裝大比例提高出口額將會日益困難。在新形勢下,我國服裝業面臨怎樣的挑戰?又該如何選擇發展路徑?這些問題值得探討。
一、我國服裝業的國際競爭力指標分析
我國服裝業外貿依存度已經超過50%,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已經成為這個產業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態勢。一體化為服裝業的國際競爭提供了新的平等競爭條件,具有產業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的國家將從中受益。我國服裝業的國際競爭力究竟如何呢?本文擬采用貿易競爭優勢指數、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兩個指標進行分析。
1.貿易競爭優勢指數分析
貿易競爭優勢指數是一國某一產業或產品的凈出口與其進出口總額之比,國外大多數學者將其稱為“可比凈出口指數”(Normalized Trade Balance,NTB)。NTB強調貿易流量的結構特征,特別是通過國內市場對外部市場的依賴程度來判斷國內相關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水平。它剔出了各國通貨膨脹等宏觀總量方面波動因素的影響,且排除了因國家大小不同而使得國際間數據難以比較的不便,因此,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之間,NTB具有相當的可比性。
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Xij為i國第j種產品的出口總額,Mij為i國第j種產品的進口總額。
通常NTB的取值范圍為[-1,1],當NTB接近0時,說明比較優勢接近平均水平;當NTB取值大于0時,說明比較優勢大,且越接近1越大,產業競爭力也越強;反之,則說明比較優勢小,產業競爭力弱。如果NTB等于-1,意味著該國j產品只有進口,如果NTB等于1,意味著該國j產品只有出口。用進出口數據計算NTB,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世界部分國家和地區服裝貿易競爭優勢指數比較
資料來源:根據WTO官方網站DATABSASE數據庫有關數據計算得出(注:2004年以前為歐盟15國數據)
從計算出的NTB可以看出,發達國家已基本喪失了服裝業的國際競爭優勢。美國、歐盟的服裝NTB全部為負數;韓國服裝NTB持續下降,且下降幅度最大,從1990年的0.96降為2005年的-0.06,發展中國家服裝業的國際競爭優勢不斷加強,且其競爭優勢明顯,如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的NTB高達0.99,土耳其、中國、泰國、孟加拉國NTB也超過0.90。
2.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分析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s,RCA)是一國某種產品的出口額占其出口總額的份額與世界該類產品占世界出口份額的比率。RCA反映了一國某一產業的出口與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較來看的相對優勢,剔除了國家總量波動和世界總量波動的影響,較好地反映了該產業的相對優勢。
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Xij表示i國第j種產品出口額,Yi表示i國全部產品出口額;Xwj表示世界第j種產品出口額,Yw表示全世界產品出口額。
若RCA值大于2.5,則表明該產業具有極強的比較優勢;如果介于1.25~2.5之間,表明該產業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若介于0.8~1.25之間,具有中度比較優勢;倘若小于0.8,不具比較優勢。用各國進出口數據計算RCA,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世界部分國家和地區服裝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比較
根據表2可以看出,發達國家在服裝業方面明顯處于劣勢,RCA都未超過0.8,美國為0.21,韓國為0.35,加拿大為0.20。
中國在服裝業仍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其RCA為3.70,但不如土耳其、巴基斯坦等與其生產能力接近、同樣具有較強比較優勢的國家,而且從時間序列看,中國的RCA呈下降趨勢,競爭優勢相對削弱。
利用兩個指標分析的結果基本相同:發達國家在服裝業方面明顯處于劣勢,而發展中國家普遍在服裝業享有比較優勢。中國服裝業仍具有強烈的比較優勢和較突出的國際競爭優勢,但與后起的部分發展中國家相比,也出現弱化的趨勢。
二、后配額時代我國服裝業出口面臨的挑戰
顯而易見,服裝業正迅速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后配額時代紡織品服裝貿易的國際市場競爭更為激烈。因為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出于保護自身利益的需要,絕不會輕易將市場大門完全打開;而眾多后起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成為服裝生產出口主要地區,它們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中國服裝業雖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但在后配額時代需要同時應對來自兩個方面的挑戰:一方面是來自發達國家通過技術創新、區域合作和貿易保護延緩紡織服裝業向外轉移的挑戰;另一方面是來自勞動力成本更加低廉的發展中國家的挑戰。
1.來自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挑戰
中國服裝出口市場主要是美國、加拿大、歐盟等國家,發達國家為了保護市場,除了運用保障措施、反傾銷和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快速增長的進口外,還會采取一些如區域貿易安排、社會責任標準、知識產權保護等更為嚴厲的進口限制措施,這將使我國服裝出口面臨更大的挑戰。
(1)區域貿易協議對中國服裝進入形成排擠之勢
區域貿易協議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地區)之間,通過談判達成的相互給予比區域外國家(地區)更為優惠待遇的協議。目前,主要由發達國家建立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有歐盟、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等,以美國、歐盟為首的紡織品服裝消費大國通過區域貿易協議提供的優惠,占有更多的美國、歐盟紡織品市場,從而對其他國家紡織品服裝的進入形成排擠之勢。例如,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三國共同組建的北美自由貿易區(簡稱NAFTA)規定,只有在北美三國生產并且符合紡織品原產地規則的產品,才能享受 NAFTA給予的優惠待遇,這直接庇護了區域內部的紡織品貿易和紡織服裝產業。歐盟與沿地中海國家進行貿易談判,建立了自由貿易區,與之形成了一個分工協作的產業鏈。歐盟將其占有技術優勢的紡織面料出口到地中海國家,利用當地便宜的勞動力加工生產,再返銷至歐盟。區域內貿易對外部貿易存在排擠作用,區域經濟的發展限制了中國的服裝出口數量。因此,中國的服裝出口面對主要的進口市場,不具備出口的區位競爭優勢。
(2)社會責任標準成為在短期內中國服裝出口難以逾越的障礙
社會責任標準(Social Accoutability8000,簡稱SA8000)是1997年8月制定的全球第一個社會責任認證標準,該標準的制定宗旨是通過有道德的采購活動改善全球工人的工作條件,確保生產商和供應商所提供的產品符合社會道德責任的要求。SA8000以一致的標準規定了下列9個領域內企業的社會責任最低要求:童工;強迫性勞動;組織工會的自由與集體談判的權利;歧視;懲戒性措施;工作時間;工資;健康與安全;管理系統。
作為全球統一的標準,SA8000更多地著眼于發達國家狀況,而對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較少關注。雖然 SA8000僅僅是以鼓勵勞動保護和改善生產條件為目的的公共資源體系,但進入后配額時代,隨著SA8000的推廣,勞工問題一旦與貿易聯系起來,必將削弱中國服裝產品的競爭力。對照 SA8000體系,我國許多紡織服裝企業尚存在較大的差距。近年來,民營紡織服裝企業發展較快,已超過國有企業成為行業發展的主力軍。這些企業在為行業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普遍存在著在用工制度、作息時間、工資收入、社會保障、勞動權益等方面與SA8000相悖的問題。截至2004年5月,約有85%的中國生產制造企業遭受由實施 SA8000 標準帶來的直接或間接影響,而我國獲得 SA8000認證的紡織品服裝企業只有11家,絕大多數企業還需要努力獲得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這必然增加我國紡織服裝企業的成本投入,導致產品成本的增加,無疑會沖擊我國服裝企業的成本優勢,使我國的服裝出口受阻。
(3)知識產權保護成為阻礙中國服裝出口的屏障
過去幾年,中國出口服裝遭遇知識產權糾紛較少,主要原因在于配額制度,配額取消后,主要紡織品服裝進口國必然會尋求新的途徑保護本國產業,知識產權將是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我國服裝的生產大多處于產業的低端鏈,主要以廉價勞動力取勝,企業自主創新意識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缺失,服裝生產銷售中的假冒偽劣現象的確存在,但要一下子限制住,也相當困難,因此出口服裝由于遭遇外國知識產權保護而被迫退出市場的情況仍會持續存在。
2.來自發展中國家的挑戰
目前,雖然我國是服裝第一出口大國,但是印度、墨西哥、土耳其、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泰國、印度尼西亞、越南等發展中國家也對服裝出口有重要依賴,并且其部分出口市場與我國重疊。因此,隨著眾多后起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亞洲周邊國家的紡織服裝業競爭力不斷提高,我國的成本優勢不斷下滑,未來服裝出口境況更加復雜。
據Werner International國際紡織權威統計,2004年中國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為0.76美元/小時(尚未考慮匯率上漲因素),而同期印度為0.67美元/小時,孟加拉為0.28美元/小時,印尼為0.55美元/小時,巴基斯坦為0.37美元/小時,斯里蘭卡為0.46美元/小時,越南為0.28美元/小時,與中國相比均有較大的競爭優勢。這些國家的政府也正在采取很多鼓勵性措施,促進其紡織服裝業競爭力的提高。其紡織服裝業整體實力的迅速發展,為歐美大型進口商實施全球采購戰略、快速轉移訂單提供了便利和可能。中歐、中美紡織品協議實施以來,亞洲周邊國家受益最大。可以想見,一旦中國面臨的外部貿易環境發生突變,這些國家將有能力迅速填補中國留下的市場空間。
三、我國服裝業出口發展的對策建議
由于世界范圍內服裝生產過剩,行業利潤空間很小,以及世界經濟增長的乏力,使紡織品配額取消后國際服裝市場競爭將更為激烈。在后配額時代,我國服裝業的發展思路應是立足比較優勢,增強競爭優勢,提高服裝出口的國際競爭力。中國服裝業最大的比較優勢就是豐富價廉而優質的勞動力,現階段,我們仍應堅持中低檔、相對高度勞動密集產品的價格優勢,不放棄大批量、短時間供應的競爭優勢,以保證國際市場份額。在此基礎上循序漸進,轉變單純依靠數量擴張的增長模式,向高附加值產品轉型升級。
1.促使出口市場多元化,開拓新興市場
目前,我國服裝出口主要集中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反映出我國服裝出口貿易中較強的地區依賴性,也說明了該行業潛在的不穩定性。市場的集中一方面使我國服裝大量集中向這些市場出口,容易造成某個市場供應量集中擴大,招致該地區或國家服裝行業對我國產品的抵觸,采取對本國市場的保護措施;另一方面也失去了開辟其他市場的可能,而一旦主要的出口市場對我國服裝采取限制措施時,我國出口企業將面臨退出該市場從而積壓產品的風險。
后配額時代,我國服裝出口貿易應該進一步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在鞏固和加強對原傳統國家和地區出口的同時,還應積極加大對其他國際市場開發和拓展的力度,尤其要重視那些擁有巨大潛在利潤的市場,如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減少對歐美市場的依賴程度。
2.構建國際營銷網絡
我國服裝企業缺乏自主的國際營銷網絡,與最終客戶的直接聯系往往被一些國外的貿易中間商所割斷,大部分貿易利益被中間商拿走。當前全球服裝采購模式的一個趨勢就是以大型零售商為核心,配額取消后,大型零售商采購的市場集中度將更高。沃爾瑪、家樂福已經占到全球服裝采購市場50%,其整體的銷售能力和對供應鏈的談判能力都在提高。鑒于目前的趨勢及限制條件,服裝企業主要是鞏固供應商地位,而一旦條件具備、時機成熟,可通過投資、參股、收購等方式建立自主的國際營銷網絡。
3.打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品牌,建立新的比較優勢
我國服裝出口額占世界服裝出口總額的四分之一,但我國的服裝出口方式主要以貼牌(OEM)為主,服裝自有品牌出口不足1%。世界著名服裝品牌絕大部分在國內加工,但到目前為止,中國尚無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級服裝品牌。很多從事出口服裝業務的企業只不過是國外品牌的加工廠,商品的附加值都被國外企業拿走,嚴重影響了服裝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如我國對日本出口的服裝雖已占到了日本進口量的約70%,卻幾乎沒有我國自己的知名品牌,附加價值較高的服裝基本上都是外國或日本廠家自己的品牌。自主品牌在國際市場上至多能賣到3美元~5美元,而貼牌生產,則可賣到30美元~50美元,在這樣利潤前多數企業往往選擇貼牌生產。我們應認識到,OEM這種生產方式只是我國服裝業升級過程中必經的一個階段,服裝企業的最終目標仍是創建自己的品牌。如果繼續過分仰仗廉價勞動,沿襲以前的仿制和低價競銷老路,只能永遠受制于國外企業,使我們的優勢和利益無法得到真正體現。服裝企業應切實從提高企業研發能力和專利保護意識著手,研制、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大力開發自有品牌,集中資本和精力樹立品牌,把成本優勢與品牌完美結合起來,建立起新的比較優勢。
4.走整合之路,擴大企業規模
提高創新設計和開發能力、創建品牌、建立適合自身產品的營銷網絡,都需要有資金的支持。但我國服裝業仍以中小企業為主,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趨同,實力和規模有限,在出口競爭中只能以不斷壓低價格取勝。服裝業要改變成千上萬大大小小的企業一起涌向國際市場的局面,首先國家在政策上應支持服裝產業的調整,加大調整和改組的力度,對負債累累、扭虧無望的企業,堅決實施破產,使有效國有資產向優勢企業和名牌產品集中,形成一批經濟規模合理、競爭能力較強,能改變行業效益概況的大企業;其次,企業自身也要借助市場力量實現外貿企業的規模經營,通過進行跨行業、跨地區的資產重組、兼并,推動外貿企業和生產企業互相參股,形成若干個大企業為龍頭、工貿結合、具有較強國際競爭能力的多元化、集團化、國際化經營的大型跨國公司。
參考文獻:
[1]胡昭玲:中國服務業國際競爭力現狀與提升對策分析.國際貿易問題,2006年第7期
[2]程惠芳余楊:“走出去”戰略與中國紡織服裝業.國際貿易問題,2005年第5期
[3]肖海霞:淺析我國紡織品貿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6年第9期
[4]趙京霞等:后配額時代的國際紡織品貿易.中國紡織出版社,2006年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