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的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困擾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就在于融資,本文通過對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及成因分析,提出了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的建議與對策。
[關鍵詞] 中小企業 融資 對策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中小企業迅猛發展,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05年中小企業總數已超過3000萬家,全國工商注冊企業中,中小企業占了95%以上,其GDP和利潤分別超過50% 和40%;同時,中小企業還提供了超過75%的城鎮就業機會,占新增就業的80%左右; 2005年7620億美元的出口總額中中小企業占到超過60%的份額。這一切足以說明中小企業不僅是吸收勞動力、緩解就業壓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市場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在力量。但長期以來,中小企業的發展也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困擾,我國目前已有的中小企業專項調查中,無一不把資金不足列為中小企業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而資金不足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融資不暢。
一、中小企業融資現狀
1.融資渠道狹窄、融資方式單一
立足企業,融資方式主要有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直接融資是指通過向社會發行股票或債券,從資本市場獲得資金的一種融資方式;間接融資是指企業通過金融機構充當信用媒介來獲取資金的一種融資方式,最常見的就是銀行貸款。有資料顯示:我國中小企業直接融資的比例約占社會融資總規模的25%左右,扣除國債直接融資部分,僅占10%左右,而美國則高達50%以上。目前,以銀行為中介的間接融資依舊是中小企業獲取資金的主要渠道,而且,這種現象在今后還會持續。由此可見,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狹窄,融資方式單一。
2.融資成本高,資本結構不合理
由于許多中小企業財務管理水平低下、財務制度不健全、規模比較小、生產不穩定、貸款擔保條件不具備等原因,致使中小企業在資本市場中的信用偏低。根據“經濟人”理論,投資者為確保利益與風險的均衡,對中小企業的期望報酬率要求比較高,所以導致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會高于大中型企業。2005年的數據顯示:根據中小企業板塊已公布招股說明書的13家公司數據統計,平均融資成本是5.14%,而同年滬市新發股票的平均籌資成本是4.48%。
基于之前的分析,由于中小企業籌資渠道狹窄,方式單一,直接影響企業的資本結構。目前,中小企業的資本結構有兩極化趨勢:一部分企業自有資本占總資本的比例很高,只有少量的商業信用與銀行貸款;另一部分企業借入資本占總資本的比重很大,甚至超過了70%。而以上兩種資本結構對企業的發展都是不利的:前者的財務風險固然低下,但會喪失財務杠桿利益;后者的經營卻面臨極大的財務風險和破產風險。
二、中小企業融資現狀的主要成因分析
1.外因:金融環境制約與政府支持力度不夠
目前,我國的金融體制正處于不斷完善與改進的階段,但長久以來,融資大環境是以國有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為主體的金融政策和體系,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資本規模較小,資信較低的中小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的融資。
政府支持力度不夠也是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主要原因。各級政府在“抓大放小”的指導思路下,往往更加青睞可以高利稅、高政績的大型企業集團,所以,從稅收優惠政策,融資優惠政策(包括無息貸款、低息貸款、貼息貸款)的制定上,更加傾斜于大型企業。
2.內因:中小企業自身的局限
(1)中小企業財務管理水平較差
我國中小企業大多成立時間較短、規模小,自有資本偏低、抵御風險的能力差,同時,因為經營機制與管理理念落后,企業領導人不重視財務管理,致使財務管理水平低下,表現為:組織結構不嚴密,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財務資料不完整、不規范,有的中小企業出于不同的目的,一個企業多套報表,財務信息失真嚴重。面對這種狀況,金融機構沒有充分時間也沒有合適的渠道來了解企業的真實財務狀況,無法準確判斷企業生產經營的真實情況,對企業貸款更加謹慎,產生“慎貸”甚至“惜貸”心理,從而在客觀上導致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
(2)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具有“急、頻、少、高”的特點
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一般要的急,多為流動資金貸款,而且貸款需求頻率高、數量少,管理成本高。有人做過測算:中小企業的貸款頻率是大中型企業的5倍左右,戶均貸款數量是大中型企業的千分之五左右,而貸款的管理成本約為大型企業的5倍左右,這種用款特點增大了銀行貸款的管理成本和經營風險,客觀上造成了中小企業的貸款困難。
(3)部分中小企業逃廢債務嚴重
中小企業組織機構不穩定,有少部分企業缺乏誠信經營,主觀上惡意逃廢債務,其主要方式有假破產、甩債出逃、故意不還。其中部分資信惡劣的借款人,采取騙、躲、逃的方式,轉移資產,異地經營或攜款外逃,金融機構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中勝訴多、執行難、追逃難、連帶責任追究難、采取強制措施難、資產變現難,這些不僅損害了金融機構的利益,而且嚴重挫傷了金融機構的放貸積極性。也就是由于這些“少部分”中小企業,致使金融機構對“大部分”中小企業“另眼相看”。
三、中小企業融資對策與建議
1.中小企業自身應苦練內功:加強內部建設,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企業自身素質不高一直是理論界和實務界公認的造成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之一,而且筆者認為是主要原因。因此主張企業要加強內部建設,提高內源性融資能力。應該努力做到:完善企業內部經營機制,強化管理,提高效益的同時提高企業誠信;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建立能正確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制度,增加企業財務透明度;建立健全企業內部積累制度,增加企業內源性融資,增強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2.健全政府對中小企業的管理機構,完善財稅制度
鑒于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資本市場中的尷尬地位,筆者認為:我國政府應設立專門的中小企業管理機構。將該機構作為管理中小企業的最高機關,把分散在政府各部門的職能合并集中, 負責制定中小企業發展的方針政策、進行產業信息指導、推進技術進步、組織職業培訓以及在中小企業金融機構組建、資金籌集和運用運作方面進行全面規劃。同時還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從金融、財稅、技術等方面保證中小企業的發展, 為政府制定中小企業政策提供法律依據, 從而構造中小企業融資的制度環境。
3.金融機構應適量開發適合中小企業的金融產品
面對迅速發展的中小企業,金融機構需要進行金融產品創新,開發新的適合中小企業需要的金融產品,在擴大對中小企業的資金供給的同時,提高本身經濟效益。可以借鑒的作法有:考慮針對中小企業信譽差的問題,開展“國內信用證”業務,買賣雙方約定支付條件,買方按規定的條件將資金存入銀行保證金賬戶,貨物發出后,金融機構對照各種單據審查賣方的供貨情況,如無問題,將款項劃給賣方,如有問題則拒絕付款;在目前已開辦的各類貸款的基礎上,針對中小企業不同時期的發展需要,開發新的貸款品種;針對中小企業用款急、波動性大、資金需求不穩定的特點,在信貸方式上,可以考“賬戶透支便利”業務:企業在授信期間內可以在一定額度內透支資金;針對中小企業抵押、擔保能力弱的特點,創新抵押品種,擴大可以用于抵押、質押的物品種類。
4.積極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增加融資方式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金融市場中的金融工具日趨多樣化,這對中小企業來講,無疑是一個機遇,中小企業應該有效力利用各種金融工具,擴大融資渠道。可利用的方法有:要求金融機構對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的商業匯票辦理承兌和貼現,以拓寬中小企業間接融資渠道;發展直接融資渠道,設立風險投資基金,拓寬中小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中小企業股權融資的渠道;另外,要大力提倡融資租賃業,融資租賃是企業進行中長期資金融通的一種有效手段。
總之,我國中小企業要想得到長遠發展,解決其融資的困境。首先,要從自身入手,加強管理、提高效益、提升信用程度;其次,應該謀求各級政府給予政策環境的扶持;同時,還需要加強與金融機構的溝通,取得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
參考文獻:
[1]王靜編著:《中小企業標準化財務管理解決方案》.經濟科學出版社
[2]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中小企業貸款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