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加大了涉外經濟立法的力度,只有處理好公平、效率的關系問題,才能使涉外法律起到即能保護中國國內產業又能促進對外貿易發展的作用。
[關鍵詞] 涉外經濟立法 公平 效率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外經貿發展面臨重要的發展機遇和挑戰,為了使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中去,分享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好處,我國加大了涉外經濟立法的力度,在涉外經濟立法中,只有注意處理好公平、效率的關系問題,才能使涉外法律起到即能保護中國國內產業又能促進對外投資與對外貿易發展的作用。
一、公平問題
立法公平的實質,是關于權利與義務的一種分配原則。長期以來,由于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奉行的公平觀僅
指利益上的絕對平均,即結果的公平,而忽視了主體在地位和機會上的公平。這一觀念反映到立法上,主要表現為按身份立法。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業,即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外商獨資企業按照不同的法律、法規享有不同的權利、承擔不同的義務和責任;而且,內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根據不同的法律、法規享有不同的經營條件。這種“身份不同、內外有別”的多軌制立法造成了當今經濟法律、法規體系內部的雜亂無章和適用上的混亂,影響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正常進行,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要做到涉外經濟法律關系中主體的權利義務的一致和公平,我們必須確立國民待遇原則。要做到這點,就必須取消差別待遇,減少限制,進一步開放投資領域,淡化優惠,公平稅負。當然,能否對外商投資者全面實行國民待遇,主要取決于我們經濟的市場化、國際化的程度。目前中國經濟尚處于向市場經濟轉型、向國際經濟接軌時期,總體而言,國際化的程度不高,因此,中國外資國民待遇制度的推進只能是逐步的。其次,還必須貫徹平等互利的原則、平等互利是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的一個重要內容,它不僅適用于國家之間政治關系,而且也適用于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關系。只有在法律上保證了權利和義務之間的平等和一致,才能為對外經濟貿易實務中實現互利奠定基礎。加入WTO之后中國的涉外經濟立法如何做到權利和義務的平衡是確保國家的根本利益、確保做到利大于弊、確保機遇大于挑戰的重要原則。法律與法規的修改與調整除了要符合世貿組織規則外,還要有利于中國經濟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在對外經濟貿易中做到平等互利。而這就意味著應該在國際經濟貿易的主體之間實現“雙贏”。
在我國加入WTO之后,立法者應從新的公平觀念出發,即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對涉外經濟法律、法規進行修改和調整,并自覺與國際慣例接軌。實踐證明,要想參與國際競爭,必須融入國際經濟體系,而世界貿易協定正是全世界范圍內最具有廣泛影響的法典。所以,按照世界貿易協定的體制構造我國的涉外經濟法律法規體系正是與國際規則接軌。在涉外經濟主體的立法上,一方面,應提高立法的層次,制定統一的外商投資企業法,使相同責任形式的企業處于同一“起跑線”上;另一方面,應在合理區別的前提下,統一內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的納稅條件和經營條件,為市場主體制定相同的“游戲”規則。
二、效率問題
效率是市場經濟的生存法則,誰要在市場競爭中取勝。誰就必須有效率,有比別人更高的效率。我國自加入WTO以來,對外經貿活動十分頻繁,規模不斷擴大;我國經濟和貿易在向WTO規則體系快速靠攏,已建立起規范市場主體、調整交易行為的基本法律體系,制定了民法通則、公司法、合同法等法律。但是,從目前我國的涉外經濟立法看,與WTO所體現的國際經貿規則和慣例方面還存在明顯的差別和不足。一方面,我國與國際貿易密切相關的某些領域的立法還很不完善,對外貿易法過于簡單和籠統;還缺少反壟斷法、反傾銷法等法律;另一方面,我國已有的法律中的某些規定與國際通行規則和慣例相沖突,貿易政策的透明度還不夠高,法律實施的力度還不夠大;再有,我國的涉外經濟立法滯后現象還相當嚴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國投資者的投資熱情;還有一些法律真空也需要盡快填充。因此,要想盡快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達到WTO規則體系的要求,立法機關必須在崇尚公平的同時,高度重視效率,盡快完成向WTO規則體系的全面轉變。總之,加入WTO后涉外經濟立法,應公平、效率并重。實踐中要盡量避免兩種傾向和做法:一是立法草率、忽視公平;二是立法滯后、忽視效率。在加快立法速度的同時應注意提高立法的科學性和系統性,提高立法的質量和層次,減少立法中的短期行為,杜絕立法草率現象;立法的程序和內容在體現公平的同時也要體現效率。惟有公平和效率兼顧,完善的涉外經濟法律、法規體系才能盡快建立起來。
在涉外經濟立法實踐中,我們要適當地借鑒WTO中成功的市場經濟國家的先進的法制經驗為我所用,來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涉外經濟法律制度。同時還要把完善涉外經貿法律法規同中國外經貿體制改革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制定出既合乎WTO規則要求,又適合中國國情的涉外經濟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