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前人們對BOT的內涵、形態及其特征還缺乏統一的認識,本文對BOT的內涵、形態及其特征進行了必要的探究,期望對BOT的理論與實踐有所裨益。
[關鍵詞] BOT 內涵 形態 特征 探究
一、BOT的內涵
BOT是英文Build Operate Transfer 的縮寫,一般中文直譯為(特定項目的)建造、經營和移交。
關于BOT的含義,目前國內外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不少人對BOT內涵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和誤區,以至于與BOT 的實踐不相符合。下面就BOT的相關觀點進行闡述和分析。
1.BOT是一種涉外工程承包方式。這種觀點與BOT的現實實踐明顯不一致。因為BOT項目按照投資者和建設承包者的來源可以分為內資和涉外BOT。比如福建泉州刺桐大橋項目就沒有外商參與,所以它是一個典型的內資BOT。
2.BOT是一種典型項目融資方式。這種觀點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投資者投資于特定項目的意義及其應承擔的風險。雖然融資是BOT項目成功實施、建成和營運的必要條件。但BOT項目的成立及后繼融資的進行都以投資者提供相應的股本資金和進行多種擔保及承擔相應的風險為前提的。所以,BOT首先它是一種特定的投資行為。
3.BOT的主體的一方是政府,另一方為私營機構。這種觀點比較普遍。從國內外BOT項目的運作實踐看,BOT主體的另一方不僅僅是私人機構,還可以包括國有企業、集體企業、民營企業、外商企業、外國公民和本國公民等,但這些組織和個人參與到BOT項目來,主要是為了獲利。所以,BOT主體的另一方應歸納為國內外盈利性的組織與個人。
4.BOT是行政合同還是經濟合同。我們認為BOT 屬于經濟合同。經濟合同,是指由經濟法調整的、國家在調節社會經濟過程中與相對人經過協商,雙方意思表示一致所達成的協議,其包括三種具體的法律關系,即經濟管理關系、維護公平競爭關系及組織管理性的流轉和協作關系。BOT具有經濟合同的一般特征。
5.BOT的客體一般被認為是公共基礎設施。實際上BOT的客體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基礎性設施,一是基礎性工業項目。
6.BOT是委托管理。BOT實質上就是在政府監控下的獨立投、融資和經營行為,不存在委托和被委托的關系
綜上所述,可以把BOT的內涵總結為:BOT是政府(或政府授權的機構)與國內外盈利性組織或個人通過特許協議,授權這些組織和個人組建項目公司,在特許期限內進行基礎性設施與基礎性工業項目的融資、設計、建造、經營與維護,以回收投資、獲取收益;在特許期屆滿后將設施或項目資產(一般無償)移交給政府。BOT既是一種投、融資方式,又是一種以經濟合同為基礎的經營行為。
二、BOT的類型
1.按照投資者和建設承包者的來源,分為內資BOT與外資BOT。所謂外資BOT就是指外國企業或個人作為投資者或承包商參與項目的投資和建設;所謂內資BOT是指項目的投資者,以及承包商都是國內的企業和個人。
2.BOT在實踐中的變形。根據世界銀行《1994年世界發展報告》定義,具體的BOT投資方式主要包括三種方式:一是BOT;二是BOOT(build-own-operate-transfer),意為建設-擁有-經營-轉讓;三是BOO(build-own-operate),意為建設-擁有-經營。現在通常所說的BOT投資方式是指第一種,它與后兩種方式的主要區別是項目公司只擁有基礎設施經營權,而無所有權。其中第二種形式規定了特許期限,并在此期限內擁有所有權;第三種形式則沒有規定特許期,并一直擁有所有權。有沒有所有權對于政府和項目投資者來說還是一定意義的。當項目投資者與項目公司實質是一人而項目公司又擁有項目所有權時,投資者就易將項目資產用來作為非項目事項的抵押或擔保,也就容易導致項目資產的流失。
除了上述變形外,BOT還有以下幾種主要形態:(1)BT(build-transfer,建造-移交)。(2)BLT(build-Lease-Transfer,建造-租賃-移交)。(3)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移交—經營—移交)。(4)BTO(Build-Transfer-Operate,建造-移交-經營)等形式。
三、BOT的特征
BOT作為一種獨特的項目投(融)資和經營方式,有其自身的特點。
1.主體的特殊性。合同主體的一方是政府(或政府授權的機構),另一方則是國內外盈利性的組織和個人。政府作為主體,既是一個與投資者地位平等的合作伙伴,又是一個特許權利授予者和具體實施的監督者。
2.投資客體的特定性。BOT投資項目的標的一般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基礎性設施和基礎性工業項目。與一般商業經營客體不同,投資者在未獲得特許權之前,BOT項目的建設和經營權掌握在政府手中。由于投資客體的特殊性,BOT項目涉及國家、公眾和投資者等多方的利益。
3.投資額大,利害關系人復雜,期限的長,因而風險比較大。BOT投資額少則幾千萬美元,多則上百億美元,投資額一般都比較大。一個BOT項目涉及 的直接利害關系人有當地政府、項目發起人、股東、債權人(貸款人和債券持有者)、設備材料供應商、原料供應商、保險公司、項目產品購買者、項目產品使用者等,利害關系人多而復雜,各方面的協議與合作的要求比較高。BOT項目的特許期一般在15年以上。
4.追索權的特定性。BOT項目融資主要利用項目本身的資產價值和現金流量安排有限追索貸款。也就是說貸款人對項目主辦人或第三人的追索權僅限于項目主辦人或第三人為項目提供的擔保或保證。
5.投資者取得BOT項目多以競標形式進行,透明度高.程序繁雜。
6.風險分擔的形式不同于傳統投資方式.其并非合作雙方共擔經營風險,東道國政府在特許期間內一般不承擔經營性風險.項目的絕大部分風險由投資者承擔。
參考文獻:
[1]張智海:BOT探源及其變體概覽[j].中華建設,2006.第4期
[2]張勇慶:有關BOT的幾個法律問題[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第23卷第3期
[3]江前良:國際BOT 方式理論與實務[M].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1996
[4]朱懷念:國際項目融資法律問題研究[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