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誠信是市場的基本秩序,而目前的市場卻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誠信缺失的狀況,從而破壞了市場的和諧乃至于社會的和諧。所以筆者認為必須建立社會誠信檔案系統(亦可稱為社會征信系統),從而用機制來促使社會有效地規避信用風險所帶來的損失,尤其是對市場以及社會和諧的破壞。這個系統應當吸取美國模式以及歐洲模式的成功經驗,從而建立中國特有的政府主導與市場經營相結合的社會征信系統。
[關鍵詞] 和諧 市場 社會 誠信 檔案
一、社會誠信檔案系統的建立是促進市場和諧的迫切需要
所謂誠信是誠實守信的簡稱。誠實是不欺騙和誠懇實在,守信是遵守諾言不違反約定。誠實守信的目的是要取得他人的信任從而獲得相應的信任利益。誠信在社會生活尤其是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運用又被稱為信用。但他們的基本含義是相同的。
誠信對于社會和諧尤其對于市場的和諧無疑是有著十分重要甚至是決定作用的。因為,無誠信則無友愛,無友愛則無市場以及社會的和諧。可見誠信對于市場的和諧以及社會的和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
但是,目前的市場誠信狀況卻是不盡如人意的,甚至有嚴重缺失的現象。例如假冒偽劣的存在、坑蒙拐騙的發生,既使是作為國家形象的政府,其承諾的兌現率也是相當地不盡如人意。這一切對社會發展的破壞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它使我們的市場充滿欺騙因而難以真正發育成熟,它使我們的生活充滿欺騙因而難以獲得安寧,最重要的是它使我們的社會充滿欺騙因而難以達到真正的和諧。
但是,市場誠信以及社會誠信何以會如此缺失呢?最重要的是我們怎樣才能有效地遏制這種狀況的惡化呢?或許,我們應當注意一下古代的“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這種秩序井然的誠信狀況的原因。筆者認為,除了道德教化之外,其實直接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將缺乏誠信的人公之于天下使其難以在社會立足甚至被排除出社會之外,從而使人不敢冒缺乏誠信的風險。例如,如果有人偷盜,就要在臉上刺字,于是偷盜的代價就是一日為賊終身是賊,終身都要成為世人所提防排斥甚至是喊打喊殺的人,繼續偷盜是固然不可能,生存也是有問題的,所以絕少有人以身犯險。而在臉上的刺字實際就是一種道德與誠信的紀錄。這種紀錄對于一個人一生的生存和發展是有著決定性的作用的。由此類推,西方國家的誠信檔案制度,未嘗不是現代的“臉上刺字”,只不過方式進步、文明了許多,是用現代的信息手段將一個人的誠信狀況紀錄在案,然后告訴大家“此人曾騙過人”。于是這個人就再也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沒人借錢給他,沒人給他工作,甚至沒人愿意與他交往。由于這個結果對現代人來說幾乎也是致命的,所以也很少有西方人敢于以身犯險。這就是西方社會何以能夠有良好的誠信秩序的最直接的原因。我們當然不能否認教化的作用,但是,如果教化不能與有效的制度措施相結合,多半是難以奏效的。這也就是我們進行了多年的精神文明的教育,但誠信狀況卻越來越令人擔憂的原因。
所以,反思現在存在于社會的誠信缺失狀況,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沒有一個如西方般讓背信棄義者公示于天下然后加以約束的機制。畢竟,沒有將背信棄義者紀錄在案,也就很難讓社會識別背信棄義者,更別說約束了。因此,我們必須盡快地建立一種符合現代社會要求的誠信保障機制,從而使背信棄義者能夠公之于眾并且受到社會有效的約束,從而為我們的社會建立一道最基本的阻斷誠信風險的屏障,并且使誠信成為一張能夠在社會暢通無阻的通行證。
為此,筆者認為,應當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誠信檔案體系。
所謂社會誠信檔案系統是對社會誠信狀況的記錄查找公示系統。又稱為社會征信系統。這個系統的主要功用就是搜集整個社會相關組織及個人的誠信信息并將這些信息記錄在案,以備查找和公示。
社會誠信檔案系統或者說社會征信體系,是社會信用體系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關鍵的組成部分。因為這個部分是整個信用體系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就無法將個人或組織的誠信狀況紀錄在案,因而也就無法建立相應的信用公開系統以及信用評價系統。也就無法使社會最大限度地避免誠信風險。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社會誠信檔案,也就意味著對社會誠信狀況的不了解,對社會誠信狀況的不了解也就意味著難以對與之交往的人或組織作出準確的誠信狀況的判斷,就必然要承擔原本可以不要承擔的誠信風險。所以,我們建立信用體系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必然是建立社會誠信檔案系統或者說社會征信體系。而不是首先盲目地、無的放矢地去解決社會存在的各類誠信風險危機。
更何況,我國正處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初始階段,在這個初始階段,我們所要做的無疑是先打下社會信用體系的基礎,也就是建立社會誠信檔案系統。
社會誠信檔案系統的建立或者說社會征信系統的建立對目前的中國社會尤其是中國的市場來說已是迫在眉睫的需要。我們特別要強調“迫切”二字,是因為社會誠信檔案系統的缺失已經導致了市場誠信秩序的混亂,從而危及到了市場以及社會的安全基礎。
所以,黨的十六大提出了“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現代市場經濟的社會信用體系。”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指出,“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
如此,作為規范整個社會誠信體系的基礎也就是社會誠信檔案的建立就成為目前構建和諧社會誠信體系的首要任務。
二、建立既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又發揮市場調控作用的中國特有的社會誠信檔案系統
所謂政府主導指的是政府在社會誠信檔案的建設過程中應當發揮直接的主要的作用。這種直接的主要的作用指的是政府應當設立從中央到地方的能夠對全國的征信服務組織實施統一管理的部門,從而能夠憑借國家強制力統一和規范征信市場。
所謂市場調控指的是征信服務應當是贏利性的而非公益性的。這樣就可以避免政府對征信市場的干預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諸如政府職能的異化以及政府直接經營的征信市場所必然出現的服務缺憾。
我們總是抱怨征信渠道的不暢、征信服務的混亂無序以及由此導致的不能滿足社會對征信服務的強烈需要。但是,誰有能力在最短的時間內促成或者建立較完善的征信體系乃至于信用體系呢?是政府。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在最短的時間內統一征信渠道,暢通征信渠道。原因其實是顯而易見的:即政府有國家強制力作后盾,可運用國家強制力促成征信體系的快速建立與完善。而依靠市場的力量調控征信市場使之統一有序是需要時間的。例如美國模式的市場調控型的征信市場的建立與成熟,就幾乎用了整整一百年的時間。這么長的時間我們的市場能等嗎?當然不能等。可以說,我們的市場經濟的發展已經使社會對征信服務產生了強烈的需要,而我們的征信體系卻處于不能為社會提供有效服務的初始階段。我們只有零散的同時也是無序的征信服務機構在為社會提供不規范的服務,例如毫無聯系地分散在金融,企業等各個部門以及毫無章法地分散在全國各個城市的少得可憐的征信服務機構所從事的各自為政的征信服務。這就需要我們用最快的速度建立相應的征信體系,并且盡快使之規范、成熟。畢竟,我們是不希望等到我們的社會道德體系全面崩潰的時候才來考慮建立完善的社會征信體系的。所以,我們只有依靠政府的強力干預。只有政府手中掌握的國家強權才有能力使征信市場統一有序、從而滿足社會對一個完善的征信市場的迫切需要。
但是,我們應當看到,政府如果直接經營社會征信服務也是有弊端的。首先,政府作為社會的管理者,他的職能決定了他只能是社會活動的“裁判員”,而不能是社會活動的“運動員”,也就是說政府是不能直接參與征信服務的經營活動的。而且,如果政府直接經營征信服務,則會產生公益傾向濃厚的征信服務機構。并且,這種征信組織由于其公益性質,必然缺乏市場的利益驅動,從而導致服務熱情的降底與缺乏乃至于服務的不充分。這一缺陷在歐洲模式的征信系統中已經充分地表現出來。由于歐洲模式的征信系統是政府主導的或者說是政府直接干預型的,所以,市場色彩相當淡薄,公益色彩相當濃厚,而其為社會提供的征信服務也就沒有美國模式的那種高效與便捷。
為了避免歐洲及美國模式的缺陷,我們需要建立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誠信檔案系統。為此,有兩方面的問題需要解決:一方面是政府要建立統一的征信監管機構以利于統一協調。主要是將民間零散的征信組織統一起來。例如將已經存在于民間的企業、金融等征信服務機構統一起來,建立一個完整、廣泛的社會征信系統。此外,政府還必須運用國家強制力,強制所有的征信能力的社會組織為社會提供征信服務。例如發揮過去已經存在于企業、政府的檔案系統的功效。可以說,這是建立新的誠信檔案系統的不可多得的基礎性資源。與美國模式的監管方式不同,我國政府在建立征信市場的過程中應當發揮更直接、更主動的參與作用。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當強調:各類征信機構為社會提供的服務必然是市場化的,也就是說他是贏利性質的,而非公益性質的。如此,才能使我們的征信服務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這并不表明我們要照搬美國模式,而是美國模式與歐洲模式的結合——既有政府主導又有經濟利益帶來的良好效果。
總之,我們所要建立的就是這樣一個政府主導與市場經營相結合的信用檔案系統,從而有效地提醒市場和社會規避誠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