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已有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研究成果出發,描述性地界定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概念特征,試探性地構建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結構模型,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優化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途徑。
[關鍵詞] 企業 核心競爭力 優化
隨著企業競爭優勢理論研究的深入和實踐發展的漸進,人們普遍認識到:企業競爭優勢培育絕不僅僅是培育機制的推設、培育模式的建構和培育途徑的界定,更在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塑造。事實上,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動能支點,是企業實現與外部環境催化互動的導向坐標。因此,深入探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概念特征、要素特質以及培養途徑,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亟待思考和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概念特征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C.K.Prahalad和Gary Hamel為代表的企業核心競爭力學說體系形成并迅速廣泛傳播,比肩繼踵的企業核心競爭力及其建構的研究悄然興起并很快成為理論家們的“興奮灶”。學者們從戰略管理理論、經濟學理論、知識經濟理論以及技術創新理論等不同視角對企業核心競爭力進行了多維度研究,形成了一道風格迥異、姿態萬千的思想景觀,主要有整合觀、網絡觀、協調觀、組合觀、知識載體觀、元件構架觀、平臺觀和技術觀。
在Prahalad和Hamel(1990)看來,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由于以往的投資和學習行為所積累的具有企業特定性的專長,是一個組織涉及不同生產技能協調、多種技術流派整合以及價值觀念傳遞的積累性學識過程。麥肯錫咨詢公司的專家認為,核心競爭力是決定競爭力的主要因素,是企業賴以生存發展的核心資源和核心能力。核心資源是指那些難以復制并能夠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有形或無形資產,包括基礎設施、知識產權、銷售網絡、品牌和信譽以及客戶信息等,是創造競爭優勢的關鍵資源;核心能力是指購并技能、籌資及風險管理技能、資本管理技能、特殊關系等。[2]本文認為,企業核心競爭力是指企業以其擁有的競爭優勢為基礎,能夠在產品生產、市場占有、技術創新中整合各項可利用的資源以獲取持續發展的能力。這種能力又可以細分為三個方面:一是企業獲取資源因子的能力;二是企業利用資源因子的能力,三是企業轉換資源因子的能力。
概括而言,企業核心競爭力具有以下幾個特征:(1)特質性。由于企業核心競爭力具有價值性,能夠帶來競爭優勢,促進企業綜合實力提升,所以企業會采取一定的保護措施來維護核心競爭力的價值性,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特質性。(2)博弈性。市場競爭的不斷激烈、日漸多元,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博弈性質。企業的積極保護又會促進企業核心競爭力價值的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價值性會隨著博弈激烈程度的上升而不斷提高。(3)市場性。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優化和提升,都需要一定市場環境條件的支撐,以汲取資源因子,了解競爭對手,完備保護機制。(4)成本性。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離不開其各類構成要件的整合優化,而這又是以大量資本(包括人、財、物)的投入和耗費為前提。
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結構模型
企業核心競爭力應包括精神層力、物質層力和行為層力三個方面內容。
1.精神層力是指企業在生產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生存認知、發展意識、企業文化等。精神層力能有效滿足企業精神潛能、發展潛能和創造潛能的開發需求,充分激發并帶動企業員工的主動性與創造性,促進企業生產經濟活動。(1)生存認知。生存認知是企業在生產經濟活動中產生的行業認知和發展認知。生存認知在企業精神層力機制中居于先導地位。(2)發展意識。發展意識是企業精神層力的重要要件,是企業生產經濟活動的基礎和前提,對企業組織行為起著支配和調控作用。(3)企業文化。企業文化也稱組織文化,是以企業價值觀為核心的企業意識形態。企業文化是企業組織的基因和靈魂,是企業持續發展的潛在動力和重要保障。可見,生存認知、發展意識和企業文化構成了企業精神層力結構的基本框架,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結構模型的內核層。
2.物質層力是企業與外部環境系統在長期的影響過程中形成的基本功能的物質化表現。為了適應外部生態環境的發展變化,企業就必須以物質層力為突破口,不斷增強自身在產品生產、服務提供、生產環境營設等方面的競爭優勢。(1)產品。當前,人們在選擇產品時,不僅僅只關注產品規格、質量的同時,往往還會考慮生產產品的企業特色、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等。(2)生產環境。生產環境是企業物質層力優化和提高的前提條件,是企業構筑物質層力的動能平臺,也是企業物質層力塑造和生成的堅實基礎。生產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企業員工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企業經濟績效的實現。由此,產品和生產環境的有機結合,形成了企業的物質層力,構筑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外層。
3.行為層力是企業在生產經濟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創新能力、發展能力、應急能力。企業根據精神層力和物質層力的實際建構合理的行為層力,能夠實現三者之間的最佳配置,促進企業競爭優勢的生成,達到核心競爭力優化提高的目標。(1)創新能力。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要求企業必須具備知識、技術創新能力。而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又有賴于高新技術的學習、轉換和吸收,技術聯盟的開發、研制。(2)適應能力。外部社會環境變化的日趨復雜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生態系統的平衡、穩定,使得企業在生產經濟活動中面臨的問題也逐漸趨向多樣化,這就要求企業要具備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3)應急能力。企業要想在多變的環境中把握經濟、行業、產品和需求的發展動向,就需要具有審時度勢、隨機應變的危機應急能力。所以,創新能力、適應能力和應急能力的系統組合,形成企業的行為層力,構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結構模型的表層。
三、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途徑
1.從社會發展、經濟發展、行業發展以及企業自我發展的實際出發,實現培養目標層次化。(1)社會發展需要競爭優勢較高、生產技術先進、發展理念超前、產品質量優質的企業;(2)經濟發展需要發展潛能巨大、影響效能突出、經濟效益較好的企業;(3)行業發展需要規模適度、特色鮮明、實力較優的企業;(4)企業自我發展需要和諧穩定的外部環境、健康有序的內部環境。因此,企業應在通盤考慮社會發展、經濟發展、行業發展和企業自我發展的實際需要的基礎上,準確把握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內涵特征。
2.以精神層力、物質層力和行為層力的三位一體性為切入點,實現培養內容全面化。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精神層力、物質層力和物行為層力是構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本框架與核心要素。作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內驅動力源,精神層力是發掘企業潛能,提高企業與外部環境物能流轉的助推器。物質層力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必備基礎,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優勢的重要切入點。行為層力是靜態物質層力的動態彰顯,是物質層力發揮、轉化影響力的重要通道。這三個方面彼此作用、相互影響,是構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3.將內部培育與外部并購系統結合起來,實現培養手段多樣化。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根植于企業知識和技能的積累,依賴于企業內部的有效管理。內部培育的基本方式是獨立開發。獨立開發是指在企業戰略目標指導下,遵循一定的模式和程序,實現企業資源、知識和技能的最佳配置和有效利用,最終建立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外部并購是指企業通過對擁有構建某種核心競爭力所需的知識、能力和資源的企業進行收購或合并,從而建立起某種核心競爭力的策略,它是通過產權交易迅速增強和獲得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實踐表明,只有將內部培育與外部并購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實現企業內部資源和外部資源的有效整合。
4.把政府、主管部門、企業有機聯結起來,實現培養機制系統化。(1)作為倡導企業核心競爭力培養的政府,應根據本地區企業發展的整體情況,制定相關的政策制度,加快企業競爭優勢的培養。(2)作為考察企業核心競爭力培養的主管部門,要依據不同企業的不同特點,有計劃地組織各種類型的專項指導,制定完備的培養計劃、專項的評價考核和準確的測定評比。(3)作為實施企業核心競爭力培養的企業,要更新觀念,在客觀評價自我的基礎上,科學定位,準確規劃,確立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目標,增加優勢投入,形成自己的特色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姜國祥:核心競爭力[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03,13,14
[3]鄭克俊遲青梅: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識別與提升模式研究[J].經濟論壇,2006(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