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國的民事基本法律還從未對隱私權加以規定,所以對隱私權的解釋也只能是一種學理解釋。目前對隱私權的定義有很多,通說認為隱私權是自然人享有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私人生活和個人信息不受他人非法侵犯的權利。換言之,就是一種保持個人生活中不愿意讓別人知道的事情不公開的權利。但是這種權利是否可以無限擴大?是不是在任何場合任何人都可以驚呼“你侵犯了我的隱私權”呢?企業對員工的這種管理將何去何從?法律又會做出什么回應呢?
遺憾的是我國的基本民事法律并沒有把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但是在注重人權的現代社會,法律通過將隱私權納入到名譽權的保護范圍進行保護。所以當權利主體認為其隱私權受到企業管理者的侵害時,受害人并不能以侵害隱私權作為獨立的訴因請求法院保護和救濟。而請求保護名譽權的時候,法律又要求公民的權益受到侵害達到嚴重程度,這不免使人疑惑,如果沒有達到后果嚴重的程度,這樣的侵犯隱私權的行為就可以任其游走在法律的邊緣嗎?
企業的管理者能否對員工在工作場合使用各種通訊技術進行的交流進行監控?企業認為他們監控和監察是為了更好地督促員工提高工作效率和自身的安全考慮。而員工卻認為既然憲法賦予了公民“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和“通信秘密不受侵犯”的權利,那么企業就應該在員工的人格權和通信自由權面前止步。也有的員工認為反正自己在上班時間沒有做與工作無關的事情,即便是在MSN上面說了與工作無關的話也無非是提醒同事該下班了之類的無關緊要的話,所以對辦公室里面大大小小隱秘的和公開的攝像頭不置可否,似乎自己只是一個旁觀者。
那法律又是怎樣看待公民的隱私權的呢?隱私權起源于美國,發展于美國,現在美國的隱私權立法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制定了一系列隱私權保護的專門的法律,如《信息自由法》《隱私法》《家庭教育及隱私法》。我國沒有保護隱私權的專門的法律,甚至在基本民事法律里面根本就沒有明確提到“隱私權”的保護,但是《憲法》《民法通則》《刑法》等法律中都有規定對名譽權的保護,1993年8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還專門針對名譽權的保護出臺了《關于審理名譽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如前所述,我國是把隱私權納入到名譽權的保護范圍進行保護的,我國對隱私權的重視可見一斑。
那么, 既然法律對隱私權如此重視,被侵權人又該怎樣來保護自己的權利呢?首先,要區分開隱私和隱私權。只要是私人生活秘密都是隱私,而法律保護的是隱私權,隱私權是一種法律確認的權利,自然是與生活秘密本身區別開來的。其次還要分清何種情況下是侵犯了隱私權。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我們不可以無限擴大法律賦予的權利,員工在進入企業的時候可以與企業就關于監控的相關問題簽訂合同,使得在發生爭議時有解決問題的依據。隱私權在我國是一項成長中的權利,最重要的是需要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當自己的隱私權受到侵害時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