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永瑞,男,漢族,1970年5月出生,北京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他在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學習期間,先后跨化學、教育學、體育學、心理學多個專業進行學習和研究,曾從事過大學教師、同聲傳譯、報社專欄主持人等職業,擔任過外企公關部經理,大型企業集團人力資源部副總經理、培訓中心常務副主任、代理人力資源總監等職務。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級人才選拔、團隊功能識別及組織優化、職場心理與領導力訓練,現主要為各層次學生講授《領導科學》、《人力資源測評》等近10門人力資源專業課程,同時兼任多家大型機構人力資源顧問。近年來,先后在國際心理學雜志、心理學動態、應用心理學、心理學探新等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20余篇,已出版《領導科學與藝術》等專著,并自行開發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BT-LYR注意能力測試系統和TOMA(1.0-5.0版)職業管理者心理能力測試等專利系統。
阿成,男,內蒙人,28歲,2002年畢業于北京某著名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畢業后曾耗資數千元輾轉于京蒙兩地報考公務員長達一年之久,屢屢受挫并債臺高筑后,自2003年起供職于北京某民營企業物流管理部,入職四年,崗位、薪水一直沒有任何變化,自我感覺遭遇了職業發展瓶頸,前不久他來參加我們的一個碩士課程研修班,近日來信求助于我。
李老師:
您好!昨天下課與您交換名片時,本想與您多聊會兒,但見您行走匆忙,便只好打住。但回到我租住的地下室里,輾轉難眠,思前想后,我還是把我的心里話寫成文字,盼老師能幫我指點迷津,給我一些建議或幫助,學生自當感激不盡。
我來自蒙西,家里極度貧困,但世界很公平,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我一直是班上最貧窮但成績最優秀的學生。自初中起,每次大小考試,我基本上想考第一就能考第一,特別是數理化及英語。1998年,我順理成章地以我所在中學歷史上的最高分數一路高歌走進了我的母校——北京一所985工程大學。
我家很窮,父母親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我從小手腳勤快、樂于助人,自小學起,學習成績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我在家鄉一直有很好的口碑。從小學到大學,我的學費、書費及其他一切有關學習的費用,大都是村里人三塊五塊湊起來的。村民們之所以愿意資助我上學,一方面是當地民風純樸;另一方面按他們的話說“這個娃子有出息,將來一定能做大官,一定會給我們家鄉帶來好處。”
受人滴水之恩,必當涌泉相報,所以我一直對曾經幫助過我的村民們心存感激,特別是那些在我危難之際,傾其所有幫助過我的村民們。而要報答他們,按照當地人的看法,我必須做官,并且要做大官才行。就這樣,在填報大學志愿時,盡管我對理工科很感興趣(至今看一些自然科學科普書籍時,還會不由自主地陶醉到自然科學特有的那種美妙旋律中去),但為了夢想,我填報的志愿,全部都是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等從字面上看來很容易成為官員的專業。
在大學期間,我所學的專業是行政管理。大學四年,除了在低年級的體育課、大學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大學英語等基礎課上找到些許快感外,盡管我對專業課的學習也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和熱情,但不知怎么搞的,我總覺得行政管理專業開設的專業課程都很空洞,總給人一種夢里依稀、隔河聽歌的感覺。大學四年,我一直很努力地去尋找專業課中可能的樂趣。但很遺憾,我始終沒有找到這些專業課程的任何樂趣,苦苦煎熬了四年,成績平平地走出了大學校門。
終于畢業了,我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趕快去做官。畢業后的第一年里,我先后穿梭于京蒙兩地參加過多次公務員考試,每次不是因為競爭太激烈而名落孫山,就是成績公布后遲遲沒有下文,半年后發現是一個筆試成績遠在我之后的應考者坐到了招考的位置。
迫于無奈,我暫時放棄了趕場式的“公考”。在大學同班同學的幫助下,又經過近半年數十場面試,一家規模尚可,但待遇極低的民企錄用了我。
沒有一點積蓄,沒有一個體面的工作,沒有一個體面的位置,我不敢回家。所以在過去的這四年里,我省吃儉用,拼命工作,但節省下來的錢在北京四環內還買不起一平方米商品房。由于沒有系統地學過物流管理,且對從事目前這樣具體的事情似乎離我當初“做大官報答幫助過我的村民們”的理想越來越遠,我對工作一直心不在焉,難以真正投入。四年來,雖然我的考勤紀錄上從未有遲到、早退、病事假的記錄,但我很清楚,公司付給我的薪水,相對我的真實投入來說,已經算得上是超值回報了,如今,我仍是一名普通員工,工資、待遇都是全公司里最低的,與新入職的大學生基本上沒有任何差別。每到逢年過節,家鄉人短信詢問我是否要回家看看,我總謊稱工作太忙,要加班,無暇回家!
我認真總結了一下,我在上大學前運氣一直很好,但上大學后,運氣就一直很差:學了一個內容空洞,自己好像很喜歡,其實很不喜歡的專業。畢業后考公務員,總是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陰差陽錯,屢遭棒喝。找工作,專業不對口,顛沛流離,把北京的公交車基本上都坐了個遍,結果只找到了一個省吃儉用剛好能養活自己的工作。工作中發展不順,雖然有公司氛圍差、領導小心眼等原因,但更多是自己不夠熱情、投入不夠的原因,四年來一直在基層艱難徘徊。如今我已年近三十,家未成,業未就,鬢先斑,夢先寒,漫漫人生路,不知何時有轉機,特寫信向老師請教,盼能幫我指點迷津!
阿成的情況, 俯首即拾, 多如牛毛,根源在于定位不清,所以對未來的人生之路在恐慌中逐漸喪失自信,應對之策就是本文的標題,準確定位,方能自信人生。于是我提筆,給阿成回了這樣一封信。
阿成:
你好!來信已收,謝謝你對我的信任!我首先要對你說的是:請不要為目前的處境太過于驚慌失措,因為你在信中所描述的一切,都是你這個年齡階段的年輕人所遇到的很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對你信中的感受,我作為過來人,或親身體驗,或耳聞目睹,很理解,有一些談不上成功經驗的感悟,愿與你分享,并盼對你目前的境遇有些許幫助。
首先,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美滿的人生,首先應是自信的人生。而自信的人生,不是靠想象,不是靠運氣,而是靠周密的策劃與果斷有恒的行動,這個道理,在《洛克菲勒留給兒子的38封信》一書中寫得很明白。
在凡夫俗子眼里,運氣永遠是與生俱來的,只要發現有人在職務上得到升遷、在商海中勢如破竹,或在某一領域取得成功,他們就會隨便、甚至用輕蔑的口氣說:“這個人的運氣真好,是好運幫了他!”這種人永遠不能窺見一個讓自己賴以成功的偉大真理;每個人都是他自己命運的設計者和建筑師。
我承認, 就像人不能沒有金錢一樣,人不能沒有運氣。但是,要想有所作為就不能等待運氣光顧。我的信條是:我不靠天賜的運氣活著,但我靠策劃運氣發達。我在石油界實施的變競爭為合作的計劃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在那項計劃開始前,煉油商們各自為戰,利欲熏心,結果引發了毀滅性的競爭。這種競爭對消費者來說當然是一個福音,但油價下跌對煉油商卻是個災難。那時候絕大多數煉油商做的都是虧本生意,正一個一個滑入破產的泥潭。
我很清楚,要想重新有利可圖并將錢永遠地賺下去,就必須馴服這個行業,讓大家理性行事。我把它視為一種責任,然而這很難做到,這需要一個計劃,一個將所有的煉油業務置于我麾下的計劃。
約翰(洛克菲勒的兒子名),要在獲取利益的獵場上成為好獵手,你需要勤于思考,做事小心,能夠看到事物中一切可能存在的危險和機遇,同時又像一個棋手那樣研究所有可能危及你霸主地位的各種戰略。我徹底研究了形勢并評估了自己的力量,決定將大本營科利佛蘭作為我發動統治石油工業戰爭的第一戰場,待征服在那里的二十幾家競爭對手之后,再迅速行動,開辟第二戰場,直至將那些對手全部征服,建立石油業的新秩序。
就像戰場上的指揮官,選擇攻擊什么樣的目標,要首先知道選擇什么樣的火器才最奏效一樣,要想成功實現將石油業統一到我麾下的計劃,需要一個徹底解決問題的手段,那就是錢,我需要大量的錢去買下那些制造生產過剩的煉油廠。但我手里的那點資金不足以實現我的計劃,所以我決定組建股份公司,把行業外的投資者拉進來。很快我們以百萬資產在俄亥俄注冊成立了標準石油公司,第二年資本增長了三倍半。但何時動手確是個學問。
富有遠見的商人總善于從每次災難中尋找到機會,我就是這樣做的。在我們開始征服之旅前,石油業一片混亂,一天比一天沒有希望,科利佛蘭百分之九十的煉油商已經快被日益劇烈的競爭壓垮了,如果不把廠子賣掉,他們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走向滅亡。這是收購對手的最好時機。
在此時采取收購行動,似乎不太道德,但這的確與良知無關。企業就如戰場,戰略目標的意義就是要造成對己方最有利的狀態。出于戰略上的考慮,我選擇的第一個征服目標不是不堪一擊的小公司,而是最強勁的對手克拉克-佩恩公司。這家公司在科利佛蘭很有名望,且野心勃勃,想要吃掉我的明星煉油廠。
在對手決定之前,我總要先下手為強。我主動約見克拉克-佩恩公司最大的股東、我中學時代的老朋友奧利弗·佩恩先生,我告訴他,石油業混亂、低迷的時代該結束了,為保護無數家庭賴以生存的這個行業,我要建立一個龐大、高績效的石油公司,并歡迎他入伙。我的計劃打動了佩恩,最后他們同意以4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公司。
我知道克拉克-佩恩公司根本不值這個價錢,但我沒有拒絕他們,吃掉克拉克-佩恩公司就意味著我將取得世界最大煉油商的地位,將為迅速把科利佛蘭的煉油商整合在一起充當強力先鋒。
這一招果然十分奏效。在以后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就有22家競爭對手歸于標準石油公司的麾下,并最終讓我成為了那場收購戰的大贏家。而這又給了我勢不可擋的動力,在此后三年的時間里,我連續征服了費城、匹茲堡、巴爾的摩的煉油商,成為了全美煉油業的惟一主人。
其次,機遇總是偏愛有所準備的人,而所謂的有所準備,一要有清晰的目標,二要有立足現實、切實可行的通向目標的清晰路徑。在洛氏留給他兒子的信中,他有這樣的感嘆和感悟。
今天想來,我真是幸運,如果當時我只感嘆自己時運不濟,隨波逐流,我或許早已被征服掉了,我策劃出了我的運氣。
世界上什么事都可以發生,就是不會發生不勞而獲的事。那些隨波逐流、墨守成規的人,我不屑一顧。他們的大腦被錯誤的思想所盤踞,以為能全身而退就值得沾沾自喜。
約翰,要想讓我們好運連連,我們必須要精心策劃運氣。而策劃運氣,需要好的計劃,好的計劃一定要好的設計,好的設計一定能發揮作用。你需要知道,在構思好的設計時,要首先考慮兩個基本的先決條件,第一個條件是知道自己的目標,譬如你要做什么,甚至你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第二個條件是知道自己擁有什么資源,譬如地位、金錢、人際關系,乃至能力。
這兩個基本條件的順序并非絕對不能改變,你可能先有一個構想、一個目標,才開始尋找實現目標所需要的資源。也可能先有一些資源,接著才尋找這些資源的目標。還可以把他們混合一處,形成第三和第四種方法,例如擁有某種目標和某些資源,為實現目標,你必須創造性地創造一些資源,也可能擁有一些資源和某個目標,你必須根據這些資源,提高或降低目標。
你根據資源調整目標或根據目標調整資源之后,就有了一個基礎——可以據以構思設計的結構,剩下的東西就是用手段與時機去填充,和等待運氣來臨了。
你需要記住,設計運氣,就是設計人生。所以在等待運氣的時候,你要知道如何引導運氣。試試看吧。
按照上述觀點,你的人生目標不僅定位不清,而且路徑不明,所以你有目前如此彷徨尷尬的境界,實在是必然。
對你來說,你應該認真、深刻、徹底地反省自己,你究竟喜歡什么?你究竟能有機會做什么并能做好什么?在這三者中尋找交集,這才是你的人生目標,全身心投入自己喜歡并能做好的事情,個人價值才有最大化的可能。如果這樣做了,潛藏在你心底里的“報答村民做大官”的夙愿極有可能作為一個副產物被輕松實現。這個道理在李開復博士所著的《做最好的自己》一書中有詳細的文字依據。
1960年,美國一個跟蹤調查商學院畢業生畢業后狀況的組織開始了一項為期20年的調查,試圖找到下面這個問題的答案:
理想與財富之間的關系是什么?追求理想的人真的不容易得到財富的青睞嗎?
研究人員首先對1500名商學院學生進行了細致的問卷調查,并根據問卷結果把這些人分為兩類,其中傾向于追求財富、為財富而讀書的人占大多數(1245人,83%),傾向于追求理想、為理想而讀書的人所占比例較小(255人,17%)。
20年后,研究人員對當年這1500名被調查者進行了回訪。結果,研究人員發現,1500名被調查者中有101人成了百萬富翁,而在這101人中,竟有100人是當年選擇追求理想的人。
這個故事說明,理想和財富并不沖突,一心追求財富多半會適得其反,而一心追求理想卻有可能讓財富離自己更近一些。
這就正像網絡泡沫破滅后,資深風險投資家伯恩斯(Burns)說的那句話:只有那些從事真心喜愛的事業的人,才會得到真正的財富(Money comes tothose who do it for love)。
這段文字中的兩組數據很有意思:一是1245名當初主要為了追求財富、為財富而讀書的人,20年后竟然只有1人成為百萬富翁,比率為1/1245;二是255名當初主要為追求理想、為理想而讀書的,20年后竟然有100人“無心插柳柳成蔭”而成了百萬富翁,比率為100/255。如果把成為百萬富翁作為他們成功的共同標準,那兩者成功的比率之差竟然有488倍之巨!
很顯然,為財富而讀書與你為報答村民的養育之恩做大官而讀書一樣,極具功利性,根基甚淺,個人行為必然是重術不重道,自然大多只能高開低走,不甚了了;而為基于興趣的理想而讀書,聽起來好像與現實有些格格不入,但在這樣的邏輯前提及理念的支配下,個人行為必然是潛心尋道,往往是低開高走,終有所成。
上面說了很多道理,最后給你一些具體的建議吧。
首先,盤點自己,準確定位。盤點自己是準確定位的邏輯前提,具體包括盤點自己的真實興趣,盤點自己的自有資源及可控資源,盤點自己能“持續達到幾近完美績效的工作領域”等等。根據你的來信及你在課堂上的表現,我認為你一開始因為想做官而去讀行政管理本身就是一個方向性的錯誤,因為你的真實興趣在理工科,你的自有資源除了你的身體及承載于你身體上的智慧和體力外,別無他物。可控資源雖然有很多,比如你大學時代的同學,你周圍的各種公共設施,但這些東西因為與你的興趣在效應上不能有效疊加,所以你就一直找不到持續達到幾近完美績效的那種成就感。所以自上大學起,你一直沒有很好的感覺,就是這個道理。
其次,享受壓力,自信人生。根據你的自陳,你虛擬了很多本不存在的壓力來折磨自己。人生不能沒有壓力,但面對壓力,需有享受之心態,泰然處之,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關于壓力,早在1925年美國科學家麥開所做的一個前無古人的老鼠實驗很能說明這個問題:將一群剛斷奶的幼鼠一分為二對待:第一組享受“最惠國待遇”,予以充足食物讓其飽食終日。第二組享受“歧視待遇”,只提供相當于第一組60%的食物以餓其體膚。結果大大出人意料:第一組老鼠未到中年就英年早逝;第二組老鼠壽命翻番,享盡高年方才壽終正寢,而且皮毛光滑,行動敏捷。更耐人尋味的是其免疫功能乃至性功能均比第一組老鼠高一籌。
后來科學家觸類旁通,擴大范圍驗及細菌、蒼蠅、魚等生物,又發現了驚人相似的結果。于是得出結論:動物終其一生能消耗的能量有一個固定的限額,限額一旦用完就意味著生命終止。吃得多,限額就完成得早;吃得少,魂歸地府就慢些。由此看來,適當的壓力不但有助于健康,還能長壽,這樣,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以享受的心態去面對壓力呢?
對你來說,先生存后發展是必然的人生規劃。你首先應該解決的是由窮及富的現實問題,而不是由富及貴(當大官報答村民)的遠景問題。所以,目前在可供你選擇的經商與從政兩條路中,經商是上策。經商又有自主創業與給人打工兩條道路,很顯然,后者是你目前唯一的選擇。而你雖然被迫選擇了后者,但腦子里想的全是超越現實的東西,績效不佳,心情郁悶自是必然,你所需要的就是自解繩索,清零歸一,全身心投入到目前的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