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民出版社近年出版了由約翰·基根主編的世界近現代海戰史系列,包括《風帆時代的海上戰爭》(安·蘭伯特著),《鐵甲艦時代的海上戰爭》(理‘希爾著)和《1914-1945年的海上戰爭》(伯·愛爾蘭著)。作者們把世界近現代海戰歷史分為三個時期,雖然談論西方海軍的艦船,但對火炮技術也有涉及。如果我們在這個大背景下審視百多年來國人一直都在感嘆的鴉片戰爭“英夷船堅炮利”問題,也許能看得更清楚一些。
鴉片戰爭期間的英國東方遠征軍,有軍艦(有的稱“鐵甲軍艦”)16艘,武裝輪船4艘,運輸船27艘。茅海建先生《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三聯書店,2005年7月第2版)第一章專門論述“清朝的軍事力量”,首先說的便是武器裝備,但卻沒有對交戰另一方做類似的論述。講到英軍的時候都說“軍艦”、“輪船”,講到清朝水師則說“戰船”,這很容易讓讀者錯誤地認識雙方的軍事技術水平。《風帆時代的海上戰爭》說到了鴉片戰爭,盡管不詳細,但還是讓我們知道英國遠征軍使用的仍然是木質戰船,而不是“鐵甲艦”,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戰才是“鐵甲艦時代的海上戰爭”。
十九世紀前西方戰船的發展
早在公元前十世紀地中海地區就有了海戰,先是腓尼基人,然后是希臘人和羅馬人,建造了被稱為“galley“的窄體戰船。在北歐,從公元前四世紀起維京人(viking)就建造了被稱為“長船”(10ngship)的海盜船。這兩種古代歐洲戰船都是單桅橫帆船,平時靠風力行駛,作戰時將風帆收起,桅桿放倒,改為劃槳前進。作戰通常采用“跳幫”到甲板上以刀槍格斗的方式進行,當然也使用弓箭那種當時的“遠程武器”。
公元六世紀歐洲人從阿拉伯水手那里學到使用“三角帆”,十二一十三世紀又學會了源于中國的“縱帆”和“尾舵”,建造出被稱為“caravel”的輕型多桅帆船。這種船通常有三根桅桿掛帆,既能有效利用風力,又比較容易操縱。1488年迪亞斯(Bartholomeu Dias)發現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1492年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發現新大陸,1498年達·伽馬(Vasco da Gama)繞過好望角、穿越印度洋航行到亞洲,1519-1522年間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完成第一次環球航行,用的都是這種帆船。
新航線開通以后,海外貿易的大發展也導致歐洲各國在海上頻頻發生摩擦乃至沖突。為了保護自己的船隊,西班牙人建造了一種名叫“galleon”的大型多桅風帆戰船,可算歐洲第二代戰船。十七世紀中葉以后,戰船也就越造越大,起初排水量約為1500噸,到1750年2000噸的船只已很普通,而到1800年更有超過2500噸的。船殼通常選用堅實的橡木板(oak planks),而且是雙層,總厚度可以達到46厘米,這就使造船成為一件非常耗費木料的事。例如,建造納爾遜(Ho,ratio Nelson,1758-1805)的旗艦“(皇家海軍)勝利號”(HMS Victory),需要砍伐2500株成年橡樹。
在武器方面,這時戰船已經使用火炮,不過在“炮彈”還只是石塊或者鐵丸。后來改用爆炸性炮彈,但由于使用黑火藥,射程和殺傷力仍然有限。從十七世紀起,英國和其他一些歐洲國家開始按配備的火炮數目將戰船分為六級,超過100門的為第一級,80~100門的為第二級,60~80門的為第三級,以此類推。火炮數目如此之多,是因為受到當時技術的限制還都造得不大,每發一炮之后裝填彈藥都要費很多時間。用于海戰的主要是火炮60門以上的一、二、三級戰船,間或也有用四級船的,它們被統稱為“ships of the line”(戰列艦)。火炮少于40門和20門的五、六級小型戰船通常只用于護航和偵察,有“frigate”、“brig”、“sloop”等名稱,分別指三帆快速戰船、雙桅橫帆戰船和單桅縱帆戰船,現在只有“frigate”—詞還在使用,指護衛艦。
由于火炮都安置在戰船兩舷,交戰時不得不船舷對船舷地開火,所以“戰列艦”排出的基本陣形是橫隊。但這樣就不可避免地有目標大的缺點,尤其是大型戰船火炮多,通常要三層或者兩層甲板才安置得下,船身高,目標就更大了。
鐵甲艦到鴉片戰爭以后才出現
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Robert Fulton,1765~1815)造成以蒸汽機為動力,使用槳輪的輪船“克雷蒙特號”(Clermont)。在鴉片戰爭爆發時,盡管輪船技術已經有一定改進,但仍然沒有用作戰船。西方人對它的評價并不一致,歷史學家大多喜歡夸耀它的先進性,工程技術界則認為它并非成功的船舶類型,它在內河、湖泊尚可使用,但在風浪大的海面上航行就不穩定,常常因一側槳輪高出水面因而失去作用。另外,蒸汽機和煤倉占去太多空間,尤其是巨大的輪槳,不但占去甲板上原來用以安裝火炮的很大地盤,而且目標大,非常容易被打壞,一旦損毀,船舶就失去動力。總之,輪船不適宜于航海,尤其不適宜作戰船。
蒸汽機用作船舶動力,只有在發明出螺旋槳以后才有可能。瑞典人埃里克松(John Ericsson)于1840年在美國造出世界上第一艘用螺旋槳推進的內河航行船“阿基米得號”(Archimedes)。1862年,埃里克松才造出世界上第一艘以蒸汽機為動力、用螺旋槳推動、有旋轉裝甲炮塔的鐵甲艦“監控號”(Monitor)。在美國內戰中,這艘北軍鐵甲艦曾經與南軍的“弗吉尼亞號”(Virginia)有過一次著名交火。后者原來是一艘木質機帆船,后來加裝了鐵甲成為裝甲船,它的噸位比“監控號”大很多,但后者速度快,尤其是有先進的旋轉裝甲炮塔,二者打了個平手。這次規模很小的海戰讓人們看到了鐵甲艦的優越性,于是西方各國紛紛建造這種軍艦。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鐵甲艦已經完全取代木質風帆戰船,用它武裝起來的海軍被稱為“新海軍”。帆船時代的“74炮戰列艦”演化成“主力艦”(battleship)和小一點的“巡洋艦”(cruiser)。
在戰船發生根本性變革的同時,火炮技術也有了革命性的變化。中國的火炮技術經蒙古人傳到歐洲。歐洲的鑄炮技術在十六世紀已經有明顯進步,所以明代曾于嘉靖三年(1524年)聘請葡萄牙技師和炮兵,學習鑄造“佛郎機炮”。清初出于對明作戰的需要,也學習過鑄造西炮,傳教士南懷仁并因此獲康熙加賜工部右侍郎職銜。但當天下大定以后,大清皇帝就不再想鑄炮的事,只想如何禁錮人們的思想以保證自己坐穩龍椅了。
十九世紀初歐洲炮術開始迅速發展。拿破侖時期,火炮的射程增大了,可以移到步兵后面實施“超越射擊”。拿破侖戰爭距鴉片戰爭不過30年,可見歐洲“炮利’’也還是不久的事。鴉片戰爭期間英國火炮雖然比大清帝國的好,但二者也沒有什么“質”的差別,這可從炮筒鑄造與所使用的火藥兩方面看:一是德國人克虜伯(Alfred Krupp,1812~1887)在鴉片戰爭之后11年(1851年)才發明整體鑄造炮筒的技術,徹底解決炮筒容易爆裂的問題;二是在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人使用的火藥也是黑火藥,只是配方有所改進。6年以后(1846年)一位意大利人才發明液體的硝化甘油炸藥,但卻無法在火炮上使用。又過了21年(1867年)瑞典人諾貝爾(AIfred Nobel,1833~1896)找到以硅藻土作吸收劑的辦法,才生產出在工程和軍事上具有實用價值的固體炸藥。炸藥的爆炸力大約是同等重量黑火藥的8倍,或者同等容積黑火藥的13倍。另外,此前3年(1864年),歐洲人也才開始制造“隔膜彈”,即用鐵片把彈頭與火藥引信隔開的炮彈。解決了炮筒和炸藥這兩個關鍵問題以后,現代大炮才得以問世。
安裝了現代大炮,以蒸汽機為動力、用螺旋槳推動、有旋轉裝甲炮塔的鐵甲艦已經接近現代軍艦。戰船與火炮的革命性變化還導致了戰術的徹底改變,由于使用旋轉裝甲炮塔,攻擊用的主炮被安置在艦首,舷炮和尾炮的主要任務變成防護,口徑都比較小,所以交戰時總是力圖以艦首對著敵方,這樣既可充分發揮主炮的威力,又可使自己暴露在對方炮火下的目標減到最小。從這時起,海戰進入了“鐵甲艦時代”,但這已是兩次鴉片戰爭以后的事了。
清廷腐敗,坐失良機
鴉片戰爭驚醒了中國一批有識之士,但卻未能驚醒腐敗的清廷。值得注意的是那次戰爭也驚醒了日本人。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中日兩國幾乎同時開始“洋務運動”,辦造船廠,創建西式海軍是其兩項重要內容。但中國創建海軍的事一拖再拖,直到1875年才最后決定分建北洋、南洋兩支海軍,而此前一年已經有日本兩艘鐵甲兵船闖到福建、臺灣,在清廷賠款50萬兩白銀以后才退去。雖然甲午海戰期間日本和我們一樣鐵甲艦都是從歐洲購買的,但早在1877年他們就已經建成東京、大阪兩大陸軍工廠和橫須賀、筑地兩大海軍工廠。北洋水師1885年購自德國的“定遠”、“鎮遠”兩艘主力艦排水量均為7335噸,艦首主炮口徑305毫米,當時不但在亞洲是一流的,而且在九年后的甲午海戰中仍然讓日艦畏懼。但是,1888年以后大清帝國即不再添加新艦,也不更新火炮,這樣1894年海戰時北洋水師10艘軍艦里艦齡最少的也已6年,而日本有七艘艦齡在四年以內,其中三艘艦齡只有1年。雙方軍艦在動力、速度、火炮等方面的差距都很明顯:北洋水師平均每艦4620馬力,而日艦是7803馬力;北洋水師平均速度15節(每小時15海里),最快的靖遠、致遠(艦齡6年)也只有18節,而日艦平均17,1節,最快的吉野(艦齡1年)達到22,5節。北洋水師10艦共有火炮161門,但沒有一門速射炮,而日本12艦共有火炮277門,其中速射炮就有155門。
軍艦時代到來得更晚
甲午海戰反映出清朝與日本的差距,而戰后兩國的差距就拉得更大了。在日本,造船是“甲午戰后經營”的一個主要內容,“三頓飯并作兩頓,也要擴充海軍。”1898年三菱造船廠建造的6200噸“常陸丸”鋼殼船已經可以和英國船相媲美,不過直到1905年日俄海戰,仍然是鐵甲艦時代。那次戰爭以日本勝利結束,世人不得不感嘆它已經是新的海軍強國。《鐵甲艦時代的海上戰爭》對1894年中日海戰和1905年日俄海戰都有介紹。而清朝的海軍顯然沒有“老佛爺”的“園子”重要,直到清朝壽終正寢,也沒造出一艘像樣的軍艦來。1914年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鋼殼軍艦取代木質船殼外裝鐵甲的軍艦,海戰進入一個新時代,而在中國,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仍不能自己建造軍艦。
中國何時開始落后?
許多人認為中國在造船與航海上的領先地位一直保持到十七世紀,也就是清初康熙年間,這恐怕與史實有點出入。鄭和最后一次下“西洋”結束于1433年,而1436年登基的明英宗就停止建造大型海船,徹底閉海,明憲宗成化年間(1465~1487)更銷毀了鄭和遠航的所有檔案資料。有明一代總的說來以海禁為主,僅偶有松弛。清初出于防范鄭成功、張煌言等從海外發動反清斗爭的需要,海禁更加嚴格,規定:“如有打造雙桅五百石以上違式船只出海者,不論官兵民人,俱發邊衛充軍。”500石合30噸,大船從此絕跡。順治十七年(1660年)頒布“遷海令”,命令從渤海灣到廣東的沿海居民一律內遷三四十里,將所有船只燒毀,寸板不許下水,違者“死無赦”。此后雖然偶有弛禁,但對商船仍附加許多苛刻限制,如每條船只許攜帶鐵鍋一口,每人只許攜帶鐵斧一把。清朝水師的主要用途不是防外而是安內,船雖不堅,炮雖不利,但對制服老百姓已經夠用了。正是這些做法,給了中國造船業以致命的打擊。和其它許多工藝技術一樣,中國造船技術歷來只靠師徒口手相授,鮮有文字記載,幾代不造,便臻失傳。
中國又長期沒有海防觀念,雖然很早就有“水師”,但“水師”并非海軍。明代東南沿海倭寇為患,“水師”才開始有防護沿海岸港口的任務。清承明制,分設巡江、巡湖的“內河水師”和防守海口、緝捕海盜并且“巡鹽”的“外海水師”。但清朝的“外海水師”其實也就相當一些國家的海岸警備隊,算不上是海軍。鴉片戰爭、包括1856-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大清帝國都是只有“岸防”而沒有“海防”。更可悲的是,這種情況直到抗日戰爭都沒有改變。中國真正有保衛自己萬里海疆的概念并為此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真正自己造軍艦,已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