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優先領域。目前循環經濟實踐還處于試驗、摸索階段。本文就是針對循環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礙作了簡要論述。
[關鍵詞]循環經濟環境障礙
一、循環經濟模式的提出
1.循環經濟概念
“循環經濟”一詞是美國經濟學家波爾丁在20 世紀60 年代提出生態經濟時提出的,它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 以“ 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為原則,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特征, 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增長模式, 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 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循環經濟的思想萌芽始于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提出的“宇宙飛船理論”,在這之后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之前,循環經濟的思想只是停留在環境保護的末端治理方式上,大多數國家對于污染物的產生是否應該從生產和消費源頭上進行控制缺少相應的認識。到了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可持續發展戰略成為世界潮流以后,源頭預防和全過程治理才替代末端治理成為國家環境與發展政策的真正主流,循環經濟思想開始系統地、真正地影響人們的生活。
2.循環經濟模式與傳統經濟模式的區別
傳統經濟學更多強調從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角度上進行研究,目的是為了追求整個社會或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因此,傳統經濟學關注的是企業利潤最大化。循環經濟則倡導的是一種與地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從而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因此,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社會群體在生產生活中,綜合考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促進經濟、社會與自然的良性循
環。
二、 當前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是以犧牲環境和資源以及代際間的不公正為代價的,據國家發改委統計,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我國的GDP增長了10多倍,而礦產資源的消耗增長了40多倍,出現經濟增長與資源消耗、環境污染非正比例增長的情況。中國政府單純追求GDP帶來的種種弊端, 面對越來越嚴重的資源環境問題, 中國必須轉變增長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循環經濟可以為工業化以來的傳統經濟轉向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提供戰略性的理論范式,從而從根本上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沖突。
三、 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障礙
循環經濟是一種新型的、先進的經濟形態,是集經濟、技術和社會于一體的系統工程。要全面推動我國循環經濟建設,使循環經濟融入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還需要社會各界克服多方面障礙,多方面尋求創新和突破。
1.認知障礙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 我國以追求物質財富增長為核心的傳統發展觀尚未根本轉變。當前, 一些地方政府沒有真正樹立起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 對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意義認識不足, 重開發、輕節約,重經濟增長, 輕資源環境保護;一些企業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成本最小化, 對環境成本的關注程度不高;國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還有待提高。因此我們必須使社會各階層充分認識循環經濟的戰略意義。因為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均存在“外部性”問題,因此發展循環經濟需要政府推進彌補“市場失靈”。同時發展循環經濟也需要公眾的積極行動,與政府、企業積極的配合。
2.制度障礙
完善發展循環經濟的制度安排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要改革和消除不利于循環經濟的制度安排和相關政策, 如資源產權和價格改革、廢舊物品再利用的限制政策等。二是根據循環經濟的具體要求, 系統設計鼓勵循環經濟發展的相應制度安排。要使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真正有推動力,除了經濟激勵以外,還需要通過法律法規的強制 “脅迫”,才能使循環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得到發展。這種制度體系包括正式的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中如針對包裝物回收、廢棄物的利用等專項經濟法規、許可證轉讓制度、編制促進循環經濟的專項規劃等,非正式制度如行業規范、道德準則、價值觀等的完善與推行等。
3.技術障礙
如果沒有相應的技術革新、創新及應用,發展循環經濟則談不上發展,更稱不上一次革命,因此必須從小到專項技術大到園區建設、甚至于整個社會都要有相應的調整與變革:一方面,以重點行業為試點, 加快循環經濟的技術開發。積極引進和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的循環經濟技術,重點開發和推廣能源節約和替代技術、能量梯級利用技術、延長產業鏈和相關產業鏈接技術等,提高循環經濟技術支撐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加快生態園區建設。在生態工業園區中,由于一個企業產生的“廢 物”或副產品是另一個企業的“營養物”,生態園區的建設,有利于產業之間的銜接、綜合利用、三廢治理、減少原料和產品的運輸,有利于基礎設施的共享。從宏觀角度出發還要把工業與農業、生產與消費、城區與郊區、行業與行業之間有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實行可持續生產和消費。
除此之外,還需要政府、企業等社會各界人士建立統一協調的循環經濟管理機制,多方面籌措資金等,從多方面尋求突破,最終使我們的經濟、社會、環境得到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郝國彩:關于發展循環經濟的思考.北方經濟,2006.08
[2]周宏春:中國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和制度保障.中國廢鋼鐵,2006.06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