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商業銀行是中國金融業的主體,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國有商業銀行既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其中最突出的表現是既有的巨額存量不良資產和不斷新增的大量流量不良資產。而不良資產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產權結構的單一及國有產權的固有弊端,這也是國有獨資銀行難以擺脫困境的根本癥結所在。國有獨資銀行改制的根本出路是銀行體制與制度的創新。制度創新的根本點在于通過股份化改造,在銀行的產權體系中引入民營化的股權,使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得到真正的完善。
一、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現狀堪憂
國有商業銀行現有存量不良資產逾期時間長、損失率高,結構更趨惡化,“冰棍”效應不斷顯現。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的增加,成為金融風險增大的主要原因。我國銀行信貸在企業融資總額中占90%左右;銀行信貸的75%左右又是由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貸出;而這些國有商業銀行的制度迄今尚未得到根本性改革;作為負有幫助國有企業脫困任務的政府附屬機構,國有商業銀行在過去20年中積累了大量逾期貸款。銀行系統存在的風險,最明顯的、突出的外部表現就是銀行大量的不良資產。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東亞金融危機發生以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控制銀行的系統風險。
最近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例去年底加權平均是26.12%。今年一季度末,下降到24.13%,不良貸款余額下降了700億元。截至2003年一季度末,中國建設銀行按五級分類口徑,不良資產率為14.05%,比年初下降了1.85個百分點。中國銀行截至2002年末,按五級分類口徑,其不良資產率降至22.37%,比年初下降了5.14個百分點。但從絕對數額看,各國有商業銀行仍居高不下,與不良率低于8%的標準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隨著結構的進一步惡化,存量不良資產潛在損失還不斷加大。
二、銀行經營管理制度的缺陷是主要原因
1.單一產權主體直接造成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補充途徑狹窄,資本金充足率低,資本實力不足。1997年以來我國先后采取調低國有商業銀行的所得稅率、發行特別國債、成立資產管理公司等重大政策措施,以充實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金,增強抗風險能力,但這些政策措施所起的作用只是暫時的,目前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除中國銀行外,資本金充足率均未達到8%的標準。
2.由于金融產權的單一性和國有性,極易形成債務軟約束。作為債權人的國有商業銀行與作為債務人的國有企業之間,由于最終都歸國家所有,因而無法形成真正的借貸關系,導致國有商業銀行大量貸款成為不良資產,歷史包袱沉重。
3.一級法人制下的逐級授權經營管理制,實際上是委托代理制,這種委托代理關系不明,造成了國有商業銀行權責利不清。經營者的實際控制權在國有商業銀行內部缺乏有效制衡,易滋生“內部人控制”現象,致使代理成本較高;沒有形成長期有效的對經營者和一般員工的激勵與約束機制,致使經營效益不理想。
4.金融手段行政化運作問題突出,使國有銀行經營目標多元化,難以自主經營,弱化了利潤最大化目標。
由此可見,要想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建立現代商業銀行制度,把國有商業銀行改造成為現代金融企業,就必須改革國有商業銀行的獨資形式,實現產權多元化。國有商業銀行產權制度改革的推進,必須借助于一定的實現形式。從中外經濟發展的理論和實踐證明,股份制是現代企業制度最重要的資本組織形式,是產權多元化的最有效模式。當今世界上大多數大銀行均為股份制銀行,它們取得的經營成果主要得益于股份制明確而規范的產權關系,使銀行成為法人主體和市場主體,這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產權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而我國交通銀行、招商銀行、深圳發展銀行、光大銀行、浦東發展銀行、民生銀行等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成功實踐,也為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提供了有力的例證。
三、加快以產權為中心的現代商業銀行制度改革
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目標,就是要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把國有商業銀行改造成治理結構完善,運行機制健全,經營目標明確,財務狀況良好,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金融企業。通過改革,使銀行真正做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種實現形式,國有商業銀行可改組為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完善治理結構,進而在條件成熟時上市。
從國家角度而言,“產權清晰”就是國家要明確國有商業銀行經營性國有資產的投資主體地位,由投資主體全權行使所有者的權利,并承擔相應的責任。在建立和完善商業銀行制度的基礎上,采取相關措施對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理:
1.國家有關部門應當盡快出臺相關政策,允許國有商業銀行向資產管理公司或其他國內外投資機構出售不良資產,賦予銀行部分資產管理公司的經營手段,適當擴大減免表外利息措施的試點范圍,允許商業銀行以低于賬面價值的價格出售或轉讓債權等。
2.加強資產保全經營管理體制和審批決策體制的改革創新力度。對不良資產實行集中化、市場化、專業化處置,是資產保全經營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目前有的省會城市成立了“不良資產處置中心”,實行公司化運作,有的部分二級分行建立了資產保全業務內部公司化運作模式,實行“業務垂直,人員集中,費用獨立,績效掛鉤,風險自擔”,效果很顯著。對這些成功經驗和做法要大膽嘗試。
3.著眼于增量,優化信貸結構,嚴控新增貸款質量。要從源頭上進行控制是提高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重要措施。要主動抓住新的市場機遇,積極運用有效的市場營銷手段,拓展優質客戶,嚴格把握新增貸款投向,尋求提高經營效益的新的增長點,在進退有度中實現信貸資產區域、行業、品種和客戶結構的合理調整,實現新增貸款機構的進一步優化。
4.全面提高不良資產處置的市場化水平。不良資產處置工作要實現由傳統的、行政化向現代的、市場化轉變。要在充分利用和挖掘催收、訴訟和呆賬核銷等手段的基礎上,遵循市場化處置的原則,在法律政策的框架內,積極探索運用債務重組、資產推介、轉讓出售、資產證券化等手段。加強不良資產的整合分類,積極利用和動員國內外的社會中介力量,以打包方式為主,實施集中批量處置,努力降低處置成本。
5.加大財務資源對降低不良資產的激勵和支持力度。要確保打好降低不良資產“攻堅戰”還必須建立和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如可以采取明確綜合費用與不良貸款壓縮額的掛鉤系數不得低于一定比例,加大訴訟執行回收等的費用支持力度,增加資產保全部門的增量營銷費用,建立專項獎勵制度,允許分行利用超額利潤部分自行消化信貸類呆賬損失等。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