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技能人才隊伍呈現出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結構不合理的嚴重現象,已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如何借鑒國外經驗,探索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技能人才培養途徑,成為我國走新型工業化,實現工業化的迫切任務。文章對英、美、日、德為代表的不同技能人才培養模式間的共同點做了詳細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技能人才培養的實際情況,初步探索了我國技能人才培養途徑。
[關鍵詞]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職業教育
一、英、美、日、德等國技能人才培養途徑的經驗分析
綜觀國外技能人才培養,由于各國國情不同,技能人才培養的模式千差萬別。但總的來看,可以歸納為四類:學校本位模式(以法國為代表)、企業本位模式(以日本為代表)、雙元制模式(以德國為代表)和社會本位模式(以美國、英國為代表)。雖然這四種模式各具千秋,但它們之間仍然存在著共同或類似之處,這些經驗為我國技能人才培養提供了借鑒。
1.謀求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等值體系,提升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
美國的各類教育能夠互相溝通,實行職業資格證書與學位文憑并行并重及有條件溝通的制度,構建人才培養的立交橋,實現了職業培訓與普通教育的廣泛溝通,實行不同類型的學習和教育機構間學分互認;英國建立了職業資格證書與普通教育證書的等值等效制度。其職業資格證書與普通學院教育文憑在地位上有對等的關系。如獲得職業資格證書NVQ3級的青年可以申請進入大學學習學士學位課程,反之亦可。具體等值對應關系如下表:
法國的職業教育社會地位較低,為扭轉這一局面,法國作了不懈的努力:1971年的《技術教育方向法》及1975年的“阿比”改革,對提高職業技術教育的社會地位,理順普通教育文憑和技術教育文憑間的等值關系起到了積極作用。在高職教育方面,法國也規定了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文憑與高等普通教育文憑相對應。對入學進行嚴格篩選的大學技術學院(IUT)因其良好的高等專業技術培訓而具有升學與就業的雙重保險,取得了十分成功的經驗。
2.技能人才培養具有法律保障
德國1969年的《聯邦職業教育法》作為職業教育的基本法規定了職業教育的定義、適用范圍、相應的權利和義務等;其余的配合性法律如《企業組織法》、《工商企業實訓教師資格條例》等明確了企業職工委員會和企業在職業教育上的義務,并對企業實訓師的基本條件、職責范圍等作了相應規范;日本建立了一套職業訓練法規體系。該體系包括三部分:《職業訓練基本法》、職業訓練單向法和規章、對職業訓練產生影響的其它有關法律;美國在職業教育法律內容修訂上是應對時代變遷反應最快的國家。針對不同時期的情況制定的主要法規有:《國防教育法》、《人力資源開發和培訓法》、《綜合就業培訓法》、《就業培訓合作法》等,滿足了不同時期對職業教育的要求;法國1919年頒布的第一部職業教育法《阿斯杰法》,確立了職業教育的法律地位。此外,法國通過立法強制了企業對職業教育的義務,既促進了職業教育機構的發展又保證了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在教育經費方面,法律規定企業完成各項繳稅義務后必須承擔至少兩項支出:一是按本企業上一年職工工資1.5%的比例提取繼續教育經費,用于本企業職工的在職培訓,二是按上一年職工工資0.5%的比例繳納“學習稅”,用于支持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
3.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揮行業企業的主導作用
英國政府大力提倡教育與工商企業間的有效聯系,要求教師到工商企業中進行工作體驗。國家行會組織決定所屬部門就業培訓需求,參與相關課程和職業資格標準的開發,目前已有70多個行業組織覆蓋90%以上的工種。另外,英國在高技能人才培養政策的制定、培養過程、資格證書的考核、認證過程等都充分發揮了企業的主導作用。
法國雖然實行學校本位式的職業教育,但其職業教育文憑的設置由各行業專家構成的職業咨詢委員會與教育部門共同確定,使培訓內容與實際要求相適應。學徒培訓中心的教學方式實施半工半讀的職業培訓,教學時間約占整個培訓時間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學員必須與雇主簽訂學徒培訓合同,結業時通過國家和行業聯合組織的考試后獲得職業能力證書(CAP)。
美國社區學院的課程設置和專業設置具有高度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其專業和課程設置以滿足社區需要為原則,特別關注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使專業和課程設置處于相對穩定和不斷更新的狀態中。另外,有70%以上的社區學院在企業所在地開設課程,學院與企業開設聯合課程,以利于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并增加就業機會。
德國的雙元制和日本的企業教育更依靠企業內部力量培養技術工人,人才培養的專業化程度高,針對性強,受到產業界的普遍認可。
二、我國技能人才的現狀
近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技能人才隊伍培養,通過制定政策法規,完善培訓基地等,使我國技能人才培養數量顯著增加,質量有所提高。據統計,2004年末全國有技工學校2884所,在校學生234萬人。全年技工學校面向社會開展培訓26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7%。我國共有就業訓練中心3323所,社會培訓機構21425所。然而,我們不得不看到,我國對技能人才的需要規模近年來增長也相當快。就廣東省來講,從2004年~2006年,技工需求量已翻了兩倍多。課題組2006年底針對廣東省技能人才狀況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調查,調查的7045個企業中,共有職工2086176人,其中技工缺口占員工總數的9.23%。
另一方面,我國技能人才結構不協調,高技能人才嚴重匱乏,已成為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4年4月對全國40個城市技能人才狀況進行了抽樣調查,發現企業對技能工人的總需求比例占31.9%。企業對高級技師、技師、高級工、中級工和初級工的求人倍率分別為2.4、2.1、1.8、1.5、1.51(羅永泰,2005年)。而據有關統計,2005年我國技能勞動者總量為8720萬人,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為43∶36∶17∶4。本課題組抽樣調查的7045家企業中,技能勞動者總量為7.19萬人,其中技師占技能勞動者比重為4.81%,高技師占技能勞動者比重為1.51%,從該結果看,廣東省技能人才狀況要差于我國整體狀況。而目前,發達國家高級技工和技師占技術工人總數的比重在35%~40%左右,是我國的10倍以上。可見,我國技能人才,尤其高技能人才嚴重缺乏。如何借鑒國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大力發展我國技能人才培養就顯得至關重要。
三、國外發達國家技能人才培養對我國的啟示作用
對以上四種職業教育模式的共同或類似點進行分析,有助于我們有效借鑒國外技能人才培養的經驗,對大力培養我國技能人才具有重大意義。
1.更新人才觀念,建立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等值溝通體系
我國自古就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古訓,而“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更是廣大青年學生擇業時的行為準則。知識型人才屬于干部,技能型人才屬于職工,分屬人事部門和勞動部門管理,在勞動力市場上形成了“灰領”與“白領”的二元分割,也促成了社會片面的人才觀。對此,我們迫切需要對全社會進行宣傳教育,樹立重能力而不惟學歷的多元化人才觀念。使全民認識到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與科技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同等重要,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和國民經濟發展的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
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這就要呼吁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建立一種“職教和普教”同等重要的觀念和“等值機制”。我們要在實踐中處理好普高和各類職高的關系,建立起職高和普高的“等值機制”,堅決改變當前“重普輕職”的傾向。重視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的有機聯系與溝通,擴大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進入普通高校繼續學習的比例。另外,我們要加強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的銜接,加強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的銜接和溝通,在我國形成終身教育的思想。因此,各級黨政領導和教育行政部門應克服世俗鄙薄的職業教育思想,真正樹立職教和普教同等重要的觀念,兩條腿走路。
2.完善技能人才培養使用的法規體系
國外在立法上已經形成了完善的職業教育法律體系和具體的配套措施,在技能人才培養政策方面,充分發揮了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我國在技能人才培養方面雖然已經有了一些相關的立法,但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體系,有關技能人才培養的法律法規仍較缺乏,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另外,由于缺乏配套措施,《職業教育法》和國家規定的發展職業教育的許多措施在一些地方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因此,我們應該以《勞動法》、《職業教育法》為主導,完善我國職業教育的法律體系,同時建立一系列有關政策法規相互配套的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法律框架,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3.發揮行業企業的主導作用,大力發展校企合作培養模式
我國職業技術教育課程改革和開發嚴重滯后,學生動手能力弱,不能滿足勞動力市場上職業崗位的需求。這就需要我們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企業、行業的主導作用,使培養出來的人才更快更好的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用人單位需求的變化。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經濟結構對技能人才需求的類別不同,這都要求不同地方的職業學院、技校、培訓基地等根據當地經濟特色,以及經濟結構轉變情況對教學計劃、專業設置等作及時調整,開設對應的專業,培養“適銷對路”的技能人才。因此,技能人才的培養要符合社會需要,培養人才的類型既考慮到專業設置的成本運作,又注意到特色專業人才的重點投入,強調專業培養目標與實際需要的緊密結合,強調以市場為導向的培養理念。
企業是技能人才的用武之地,也是人才培養的最終受益者。然而企業投資職工技能培訓的積極性并不高。課題組的抽樣調查發現,廣東省企業員工人均年培訓費用僅為272元,95%的企業人均培訓費用不足1000元。7045家企業,僅有10.4%的企業選擇內部培養初、中級工。廣東省企業的這種做法阻礙了技能型人才的成長途徑。對此,我國可借鑒英國和法國的部分經驗,建立有效的法律支持和保障措施,保證企業按要求提取培訓經費,降低企業間的惡性“人才”競爭,鼓勵企業參與到技能人才的培養、認證、考核的整個過程,充分發揮企業的積極性,增加我國培訓資金來源,培養出真正適合企業的技能人才。
建立校企合作機制,為培養技能人才創造有利條件。校企聯合培養應貫穿于學歷教育和企業開發過程的始終,它不僅應存在于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過程中,也應存在于企業人才培訓的過程中。校企合作方式的優勢在于充分利用了學校教學資源和企業的實習、就業資源,貼近了市場的需求,把教學活動與生產實踐、社會服務、技術推廣和開發相結合。主要做法有:一是學校在企業中設立教學實習基地,將學員的理論知識通過實地實習加以鞏固,解決學校設備、資金等問題;二是建立“訂單式”培養模式,形成“社會-企業-學校”良性互動,按照崗位要求“量身定做”企業急需的人才,實現定向輸送、定向委培,提高職業培訓的“含金量”和吸引力;三是校辦企業,以自營和租賃的形式,使企業的生產基地設在學校或請企業參與研究制定培養學生的教學計劃,為學生提供生產實習的條件,達到學校企業教育資源的共享;四是校企共同建立技術孵化基地,使學校研究課題和畢業生設計題目更加符合企業需求,使課題成果直接服務市場,讓學員學用結合,學習到完整的理論知識,同時也在企業中增強了實際操作動手能力。另外,也可以采用實踐教學、聯合舉辦“名師論壇”、共同編寫教材和設計課題等方式,充分發揮學校與企業各自的優勢培養技能人才。
我國技能人才培養的實踐也證明校企合作模式是技能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但到目前為止,我國校企合作機制還未能真正建立起來。這要求我們使用國家行政力量促成校企合作機制的完善。國家不僅要在政策上鼓勵和引導企業積極參與人才培養,還要通過立法的形式明晰學校和企業在培養人才方面的權利和義務,將校企合作納入國家法律保障體系之內。發達國家的經驗也證明了校企合作培養人才成功的重要原因是國家通過法律制度建設給予支持和保障。另外,應加強我國的行業組織建設,讓行業組織成為培養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參與者,這也是校企合作走上良性發展的重要條件。
參考文獻:
[1]羅永泰:技術工人短缺與技能人才激勵機制設計[J].經濟經緯,2005.6
[2]雷正光: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初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許英:德、法等國職業教育的立法比較[J].職教論壇,2003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