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鄧小平經濟發展觀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體系思想,并與當代中國社會實踐相結合,其發展觀作為鄧小平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分析和出發的基點,深入運用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各種分析方法,務求在與中國經濟發展的現實相結合的前提下,提出了系統獨特的中國經濟發展觀。
[關鍵詞]鄧小平經濟發展觀哲學思想
鄧小平經濟發展觀是鄧小平理論的靈魂和精髓之一,在中國經濟日趨走向繁榮之際,對其經濟觀的理解和把握具有建設性的意義。從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認知結果有著極強的指向性,構成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事實上,鄧小平的經濟發展觀中蘊含著豐富的唯物辯證法思想,是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基礎之上通過認識論和方法論確立起來的關于中國經濟發展的一整套系統觀點,強調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所以,對其發展觀中哲學思想的解析和認知,也是我們從理論走向方法的一個審視進路。具體而言,這一發展觀中蘊納的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分運用矛盾分析法,對當前的時代主題和我國的基本國情進行深刻準確的判斷和分析
在對冷戰后國際形勢進行冷靜觀察和科學分析后,鄧小平對世界形勢發展做出的重大戰略判斷,即“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他指出:“我們感到,雖然危險還存在,但是制約戰爭的力量有了可喜的發展。日本人民不希望戰爭。歐洲人民不希望戰爭。第三世界,包括中國,希望自己發展起來,而戰爭對他們毫無好處。” 分析了在今后的一段時間內,爭取和平避免世界戰爭的可能性,并指出戰爭與和平這對矛盾可以實現轉化,指出和平力量在不斷壯大;他還通過對世界基本矛盾發展變化的分析,認為戰后資木主義國家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調整,不僅加深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同時也造成了南北差距的擴大。他說,“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發展問題是核心問題。” 這一判斷,同時還提出了解決發展問題的途徑,即進行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從而為我們正確認識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制定相應的經濟戰略和策略以促進自身發展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
我國正處在并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鄧小平全面分析存在的諸多矛盾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找出的起主導作用的主要矛盾,從而奠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一系列方針方針政策的制定基礎。因此,十四大在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14年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發展,吸收鄧小平南方談話精神的基礎之上,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進行了新的概括。
二、用唯物史觀中生產力起決定生產關系的理論精髓,提出了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心任務的論斷
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初期,因為片面強調生產關系忽視生產力的錯誤傾向,受到了經濟發展規律的懲罰。而鄧小平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就提出了著名的“貓論”,強調社會主義發展要以生產力為判斷標準,但被斥責為“唯生產論”而受到錯誤的批判。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始終強調發展生產力的極端重要性,他指出社會主義諸多任務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發展生產力尤其是先進生產力,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之上為實現共產主義創造物質基礎。他說:“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對不對,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這是壓倒一切的標準。”在視察深圳、珠海等城市說到:“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總之,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但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式。” 重申了社會主義經濟政策的對錯歸根到底取決于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的標準。
總之,鄧小平反復強調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發展生產力,并把這一原則始終貫徹于指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他認為,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任務很多,但根本的一條就是發展生產力。只有生產的高度發展,才能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因此,社會主義就是要在發展生產力基礎上體現出優于資本主義,只有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使國家走向富裕和現代化。
三、根據事物發展是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規律,制定出“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經濟發展戰略
一方面,鄧小平強調要注重量的積累,不能好高騖遠。認為鑒于過度時期遺留下來很多尚待解決的問題和過渡時期及以后的一部分時間工作過粗的原因,解決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發展生產力將是一個艱巨持久的任務,必須分步驟有計劃地逐步解決,防止“急于求成”。為此,他提出經濟發展“三步走”戰略。他說,“我們確定了一個政治目標:發展經濟,到20世紀末翻兩番,國民經濟生產總值按人口平均達到8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達到小康水平。這個目標對發達國家是微不足道的,但對中國來說,是一個雄心壯志,是一個宏偉的目標。更為重要的是,在這個基礎上,再發展30年到50年,力爭接近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
另一方面,正如鄧小平強調得那樣,“要注意經濟穩定、協調地發展,但穩定和協調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發展才是硬道理。這個問題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當,造成誤解,就會變得謹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開手腳,結果是喪失時機,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提出幾年一個臺階的逐步發展的思路。“三步走”經濟戰略,本身是一個量的積累與質的飛躍的統一。他指出了我國促進經濟快速發展不要性和出現若干快速發展階段的可能性。鄧小平的這些發展戰略和思想,既符合我國經濟發展實際,也符合經濟發展的辯證法思想。
四、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否定觀,促進改革開放的偉大國策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把發展生產力放在首位改革那些不適應生產力的上層建筑。這種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是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需要,絕不是搞資本主義。鄧小平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發展觀點,創造性地提出改革是發展生產力解放生產力的革命。并從多方面闡述了改革的性質、目的、范圍等。改革和革命相比較,雖然不具有后者的對抗性、爆發性和無序性,但就其目的而言則是相同的,即都對生產力發展起到了促進的作用。鄧小平正是以此為基點把改革說成是革命,強調了改革與革命的同一性。指出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的“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另一方面,對過去僵化體制來說,改革確實是一場“革命性的變革”。在社會主義事業面臨嚴重挑戰的今天,社會主義改革的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嚴重和緊迫。把改革說成是革命,強調改革的目的性、迫切性、艱巨性、復雜性、深刻性,就是引起我們的重視,讓我們大膽地投入到改革的洪流中,大膽探索與創新打破固有模式的束縛和走出照搬別國模式、“一大二公”的誤區,提出新思想、新措施、新方法,使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管理方式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以使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社會主義中國變成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社會主義強國。這些關于改革的論斷和分析清楚地表明,改革就是辯證的否定。
對外開放。一個閉關自守的國家是沒有前途可言的,一個拒絕學習先進文明與技術的國家也必將是毫無希望可言的,與世隔絕只能換來停滯乃至落后的下場。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資本主義對世界市場的開拓,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趨于世界性。但因為背景與時代的不同,他們不可能提出社會主義國家對外開放的方案。鄧小平在對中國經濟發展現實認知的基礎上提出一整套社會主義國家對外開放理論,并重新審視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確立了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從而20多年來,我國采取的分步驟、多層次、逐步推進的對外開放戰略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五、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理論,深化了基于中國當前國情建立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協調發展的理論
毛澤東在延安時期曾說:“‘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這是對中國革命最基本經驗進行了準確的總結和概括,而鄧小平在此基礎上做了進一步解讀。他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毛澤東同志用中國語言概括為‘實事求是’四個大字。”以深化人們對實事求是的理性認識,防止了人們對實事求是片面膚淺的解釋。接著闡明堅持實事求是即唯物主義,反對實事求是即唯心主義;不堅持實事求是,必然導致我們的失敗的理論;最終總結了科學的堅持實事求是的經驗 ,應用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并多有創見。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強調要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和堅持“向前看,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的。他更強調的是,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因為事異時移,新的事物、新的問題總是層出不窮。而堅持實事求是就是要著力了解和研究新的實際。1992年初視察南方經濟發展現實后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仍然強調說:“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要提倡這個,不要提倡本本。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正是通過對這一思想的充分運用,鄧小平總結并指出了實事求是地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同發展理論具有密切的聯系。實事求是,并非拘泥于事情本身,而是要用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尋找出問題的答案;所謂實事求是,就是探求事物本身不以人之意志為轉移的內在規律性,而非脫離實踐刻意研究所謂的“理論創新”。在此發展觀的基礎上,鄧小平在規劃我國未來發展與繁榮的藍圖時,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多角度地闡發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全面發展觀: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協調地實現國家的全面發展,從而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明了方向。也構成了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基礎和理論根基。此理論從十二大起至十六大,一直被置于黨的思想路線中,堅持不廢,成為我黨開展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制定及執行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依據。
通過分析鄧小平理論體系的內在邏輯結構,解析鄧小平哲學體系中有關經濟發展的理論,我們會清晰地看到,經濟發展觀是鄧小平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內涵是將馬克思主義與毛澤東思想的關于發展理論承接起來,認可分析了我國在不同歷史其經濟發展的現實,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分析方法,提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一整套指導思想,導引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從中國經濟發展的現實來看,這一思想還沒有結束,而是剛剛開始,因為我們至今仍然受惠于這一推動社會主義中國走向繁榮昌盛的偉大思想。
參考文獻:
[1]鄧小平:“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問題”.《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5頁
[2]鄧小平:社會主義首先要發展生產力.《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4頁
[3]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頁
[4]鄧小平:我們的宏偉目標和根本政策.《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77頁
[5] 江澤民,“在學習鄧小平理論工作上的講話”,《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第29頁
[6]馬克思恩克斯:《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克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254~255頁
[7]《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3卷第801頁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