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業結構調整成為當前及今后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本文從民營經濟在各產業的發展現狀分析其對產業結構調整的貢獻,并從民營經濟的產業發展前景進一步闡明民營經濟將是今后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推動力量。
[關鍵詞]民營經濟產業結構貢獻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就當前來看,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已成為制約整體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障礙和瓶頸。如何進一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已是當前及今后經濟發展的關鍵。眾所周知,結構是在總體各組成部分的此消彼長中發生變化、實現調整的,其調整的速度應取決于其中貢獻最大,變化最快、發展勢頭最強勁、效率最高的那部分。筆者認為我國產業結構要實現三次產業間的合理、優化,需要尋找這樣一個突破口,它必須具有:帶動面兒廣、運轉效率高、發展前景好并符合改革和經濟社會進步內在要求等特點,這一突破口應是民營經濟。
第一,民營經濟的產業分布結構優于整體經濟的產業分布,因此它會對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調整起到正向的推動作用。由于理論界對民營經濟沒有不統一的認識,國家對民營經濟更沒系統的統計,出于統計分析資料可得性需要,本文采用的口徑也不盡相同。在這個問題的分析中以個體私營經濟為例,說明民營經濟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和貢獻。從從業人員的構成看:
表11993年~2005年全國及個體私營經濟從業人員構成產業分布表(%)
資料來源:1994—2006年統計年鑒
從1993年到2005年我國就業人員總增長率為13.50% ,而個體私營就業人員的總增長率為238.10%,說明個私經濟發展對我國勞動力就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上表表明私營個體經濟從業人員的產業分布結構遠遠優于全國從業人員的產業分布結構,盡管個私經濟從業人員比重第三產業呈不斷下降的趨勢,但第三產業的比重仍占到近60%,而全國該比重為30.6%。單從個體、私營經濟從業人員的產業構成的變化看,其變化趨勢越來越趨于合理:第一產業過低的比重(1.08%)呈提高的趨勢;而第三產業過高的比重(76.99%)呈降低的變化趨勢,第二產業比重穩重有升??梢哉f 如果沒有民營經濟產業結構的貢獻,我國整體的產業構成可能更加不合理。從產值構成來看:
表2全國私營企業產值的產業結構表(%)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研究所張厚義論文《私營企業主階層成長的新階段》
作為民營經濟重要部分的私營經濟其產業分布結構要明顯地優于我國國民經濟的整體產業結構,到2004年其一、二、三產業的構成比重分別為:1.84%、34.30%、63.86%,產值比重呈三二一的順序分布;而同期整個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為:15.2%、52.9%、31.9%,產值比重呈二三一的順序分布。私營經濟所呈現出的產業分布正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這一布局會成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巨大帶動力量,促使我國整體產業結構朝著合理的方向發展。實踐證明,經濟越發達的國家或地區,其產業結構就越合理、優化程度越高。
可以看出,無論是產值的產業分布還是從業人員的產業分布,民營經濟的產業結構都與整體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更接近,更一致,更相吻合。因此,雖然我國當前產業結構的布局不合理,但如果沒有民營經濟的作用,可以肯定的說我國的產業結構還達不到當前的程度,會更落后,更不合理。從另一角度來看,隨著民營經濟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其產業結構就會對整體產業結構發揮作用,帶動整體產業結構向著更加合理的方向發展,從而有效的促進整體產業結構的調整。
第二,民營經濟對第二產業的貢獻及發展前景分析。根據統計年鑒所提供的分類和數據,整理資料如下:
表3國有及國有控股、規模以上外商投資、民營工業企業增加值構成表
上表根據相關年份的《中國統計年鑒》整理得到,2004年外商投資和港澳臺合并統計,沒有分開統計,因此只能計算出外商投資和民營經濟合計的比重為57.64%(2003年及以前是將外商投資和港澳臺投資分開統計的,本文中將港澳臺投資經濟歸到民營經濟的范圍)。
從表中資料看到,在工業企業產值構成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產值雖然仍舊最高,但隨著改革的進行,其所占比重不斷下降,由1998年的57.03%下降到2004年的42.36%。而外商與民營經濟的產值構成隨著國有成分的下降在不斷上升:2003年達到55.14%,其中民營經濟達到38.66%,2004年外商和民營經濟在工業增加值中的比重進一步提高達到57.64%。另外,據2006年中國統計年鑒顯示:到2005年底我國全部工業企業從業人員達到9303.94萬人,其中僅私營企業從業人員就達到3225.14萬人,占全部從業人員的34.66%,如果按寬口徑的民營經濟(除國有及國有控股和外商投資以外的所有經濟成分)來計算這一比例高達76.07%。隨著更多的壟斷領域向民營經濟開放,隨著民營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國有成分民營化步伐的加快,民營經濟在工業領域逐漸上升到決定地位,對工業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第二產業中除了工業,另一重要部分是建筑業,下面分析民營經濟對建筑業的貢獻。
表4分類型的建筑業增加值及從業人員分布表
以上資料根據有關年份的《中國統計年鑒》資料整理得到,2004年分類有所變化,因此整理不出以后年份的分類型的資料,所以產值資料只能到2003年。
上表資料表明,國有經濟在建筑業領域不論是產值還是從業人員的比重都呈直線下降的趨勢,產值比重由1995年的66.3%下降到2003年的24.2%,從業人員比重由1995年的55.0%下降到2005年的17.8%;與國有經濟變化趨勢相反,民營經濟的比重呈明顯的上升,產值比重由1995年的33.28%上升到2003年的75.15%,從業人員比重由44.64%上升到2005年的81.80%。這充分表明,到2003年,民營經濟已經主宰了整個建筑業,對建筑業的發展起到主導作用,而且這種趨勢會持續下去。
綜上所述,在第二產業中民營經濟無論現在還是未來都顯示出了主導的地位或即將成為主導的趨勢,對第二產業內部各種經濟成分之間的較量、整合、改革起到了無法估量的推動作用。隨著國有企業民營化步伐的加快,我們可以肯定在第二產業內,民營經濟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民營經濟會繼續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速度發展,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不斷提高,民營經濟的產業結構也會進一步優化。民營經濟的大力發展使第二產業內部各成分處于激烈的競爭中,促使各個行業更注重質量的提升,更注重自身競爭力的增強,從而實現效益型增長。因此民營經濟對第二產業的貢獻是提升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的集約型內涵,提升產業的整體水平。這正是我們對第二產業進行調整的目標。
第三,民營經濟對第三產業的貢獻和發展前景分析。到目前為止民營經濟還沒有或很少進入的領域有金融保險、郵電通信、交通等領域,因此,本文對第三產業中能夠得到數據的,也是民營經濟分布最多的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進行分析,從中說明民營經濟對第三產業的貢獻及在第三產業內的發展空間。分析從從業人員和營業收入兩方面展開(以下分析資料根據2006年中國統計年鑒整理得到)。首先,對批發業進行分析:到2005年限額以上批發業,國有及國有控股、外商投資、民營經濟從業人員比重分別為:35.81%、3.66%、60.52%,私營經濟從業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為17.79%;在營業總收入方面的比重分別為:30.63%、6.82%、62.55%,私營經濟營業收入比重為17.25%。限額以上零售業,到2005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外商投資、民營經濟從業人員比重分別為:12.96%、5.14%、81.90%,私營經濟從業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達24.57%;在營業收入方面所占比重分別為:9.00%、6.88%、84.12%,私營經濟營業收入就占25.72%。限額以上餐飲業, 2005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外商投資、民營經濟從業人員所占比重分別為:6.52%、17.97%、75.51%,私營經濟這一比重為45.14% ;在營業收入方面所占比重分別為:4.25%、19.48%、 76.27%,私營經濟營業收入就占45.64%??梢钥闯?,在批發零售業和餐飲業領域,不論是吸納就業,還是創造財富,民營經濟都占有絕對比重。隨著非公有制36條的貫徹事實(落實),過去不對民營經濟開放的領域,如電信、電力、石油、航空、鐵路及公共衛生、國防等領域已經開始向民營經濟敞開大門,不久的將來民營經濟將與國有經濟在這些領域展開競爭,打破壟斷,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將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推向新的發展時期??梢钥隙?,在第三產業民營經濟的發展空間要大于第二產業,隨著民營科技產業的不斷發展,民營經濟會在很大程度上帶動我國第三產業實現質與量的飛躍,提高第三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會使我國的整體產業布局向著合理的目標前進。
不僅在第二、第三產業中的一些領域民營經濟以成主力軍,在第一產業民營經濟的比重也在不斷提升,隨著其向農產品深加工領域的進軍,民營經濟對提升第一產業的層次、品質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國統計年鑒:有關年份
[2]保育鈞:中國民營經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3]黃孟復:“十一五”期間民營經濟的發展,歷史性的變化將繼續進行
[4]黃文忠:民營經濟是個科學的概念
[5]張德銅:民營經濟的特征分析與發展對策
[6]史忠良:產業經濟學
[7]馮秀懇:論民營經濟的內涵與外延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