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企合作是目前利用社會資源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形式,但并不是惟一可合作的社會資源,利用社會資源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應多元化。高等職業教育如果能有效的利用地方研究所,就能較好地解決專業師資短缺和實訓基地不足等困境,極大地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校研合作還有利于科研院所的改革,建立產學研合作體,進一步促進科研與應用結合,促進經濟的繁榮。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合作辦學
經過數年的高速發展,職業教育已經占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高興之余審視高等職業教育,會發現教育資源的不足是制約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因素。在國家投入有限的現狀下,通過與社會力量合作來彌補高等職業教育資源的不足,是解決專業師資隊伍缺乏、以及實訓基地不足等問題的有效途徑。
校企合作是發展職業教育的主要形式,我國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但也有不少的問題。
一、校企合作的現狀與問題
1.校企合作關系不穩定
與職業教育發達的國家(如德國)相比,我國缺乏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社會基礎。在德國企業有責任為職業院校的學生提供實訓崗位,并可以獲得減免稅收的優惠待遇,并有明確的法規保證。我國沒有規定企業有這方面的責任,也沒有相應的優惠政策。很多企業認為吸收接納實習學生會增加企業負擔,因而不愿提供實訓崗位。高等職業院校有與企業合作的強烈愿望,但更多地是一廂情愿。已經建立的合作多是通過個人關系建立的,這種校企合作關系是不穩固的、不緊密的。
2.參與企業合作的企業技術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在校企合作中,學校與企業建立了高職專業指導委員會,共同審定教學計劃、課程體系及實踐環節;采取企校一體、產學協作的方式共建實訓基地,選聘實踐經驗豐富的工程師、高級工程師作為兼職教師,傳授生產第一線的新技術、新工藝。所以院校合作的企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和對學生的職業指導能力,是獲得技術訓練水平的關鍵。
在職業教育比較發達的國家(如德國),對指導職業院校學生的企業有較嚴格的資格認定。一般是技術力量比較雄厚的大型企業,在這些企業中都有一定數量的職業指導老師,這樣保證了學生實訓的質量。在我國,與高等職業院校合作的企業雖然有的具有先進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豐富的專家,如與山東商業專科學院合作的福瑞達集團等。但是有更多的企業生產技術水平低下,或對員工的技術水平要求不高(如一些流水線,沒受過訓練或簡單訓練的農民工即可完成工作)。他們打著校企合作的招牌,實質是利用廉價勞動力,從中牟利,并非認真培訓學生的職業技能。這樣的職業訓練,是不能訓練出高素質的勞動者,還有一些院校盲目刪減理論課程,培養的只是一些會簡單操作的“技術工人”,既不能勝任高技術、快發展、數字化的現代工業,又無法完成上崗后的進一步提高。
這兩個因素影響了校企合作的效果,且在短時間內較難改善。但企業并不是職業教育惟一可合作的社會資源,發展職業教育應多元化,利用其他的社會資源可以克服校企合作的不足。
二、校研合作
1.被忽視的資源——地方研究所
地方科研院所是被忽視的一個重要社會資源。各省都有科學院,有比較完備的科研體系,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和生產實習資源,是以應用研究為主。高等職業教育是培養一線應用型人才。雙方都面向生產第一線,可以借鑒校企合作的經驗,進行校研合作,為一線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
如我們合作的河北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是以微生物在農業、食品、醫藥、環保等方面的應用研究和開發為主體的綜合性科研機構,建所30年來,取得高水平科技成果110項,直接經濟效益累計3200多萬元,社會效益達50多億元。全所現有職工85人,其中科技人員41人,高中級職稱28人,中青年突出貢獻專家8名,省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3名。目前,該所已形成酶制劑、微生物肥料、生化制劑、食藥用真菌、生物保鮮、食品釀造6個優勢專業學科;完成了省級以上科研課題百余項,其中獲獎成果三十多項,申請科技發明專利3項。到目前為止,該所分別與泰國清邁大學、印度旁澤普大學、以及俄羅斯科學院就生物肥料、食藥用真菌、皮革工業用酶制劑等項目開展合作交流與技術合作,承擔著科研成果的中間試驗與轉化任務。如果與該所合作,該所的人力資源可以吸收為微生物技術應用專業的師資,其生產設備和大量的儀器可以為學生提供實訓基地,微生物研究所的聲譽還可以促進學生就業,從而促進我院微生物技術應用專業的發展。
高等職業教育如果能有效的利用這個資源,基本能解決高素質專業師資短缺和實訓基地不足的困境,極大地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另一方面,校研合作還有利于科研院所的改革,促進產學研合作體的建立,促進科研與應用的緊密結合,促進科研和地方經濟的繁榮。
2.合作前景展望
通過我院與河北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共同發展微生物技術應用專業的實踐,我們可以探索職業院校與研究所合作發展職業教育的途徑,促進產學研結合,促進教育、科研、經濟互動發展。合作可按以下階段發展:
第一階段,建立學校與研究所之間的合作機構,如專業委員會、由雙方骨干技術力量組成,并確立運行機制。然后,共同制定微生物技術應用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特別是實訓方案。
第二階段,按照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教學,通過實踐檢驗合作機制和人才培養方案,對運行中發現的問題及時研究解決。
在校研合作穩定后,積極與相關的企業建立聯系,成立以學校、研究所為核心,有多家相關企業參加的產學研合作機構,進行人力資源培養、技術攻關等多方面的合作。
第三階段,調查研究總結。學生畢業后,就學生就業情況和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意見進行調查研究,同時對產學研合作進行總結。
學校與社會力量的合作,我們可以借鑒校企合作的經驗,進行校研合作研究,開發新的教育資源,促進高等職業院校、研究所、地方經濟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志軍等:福瑞達一體化辦學的啟示.職業技術教育,2006(16)
[2]夏成滿: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制度及其啟示.江蘇高教,2005(01)
[3]賀星岳等:校企合作是高職教育發展的重要途徑.職教論壇,200(24)
[4]葉春生:發展高職教育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中國高等教育,2001(13)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