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對江西省農民創業的基本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目前其存在若干問題,最后提出了促進江西省農民創業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農民創業現狀問題對策江西
一、江西省農民創業現狀分析
第一,農民創業基本呈現 “三一二”產業分布格局。2006年作者利用大學生寒假社會實踐機會,對江西省九江縣、上饒縣、南昌縣、新建縣、豐城縣、瑞金縣、吉安縣和安義縣等個8縣13個鄉(鎮)211個農戶所做的調查。以創業收入為主共87戶,占41.7%,其中,34戶從事第一產業創業,這部分人員創業主要依托豐富的土地資源,通過土地轉包、轉讓、租賃等形式,擴大經營種植業規模,不斷走向多元化經營的路子。14戶從事第二產業創業,這部分農戶主要圍繞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以名、特、優、新產品開發為主線,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或依托當地農業資源,通過深度加工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39戶從事第三產業創業。這部分農戶主要從事運輸、商品銷售、餐飲店、超市、中介組織等創業行為。第三產業創業已經成為新時期農民創業最為主要形式。
第二,家庭經營是江西省農民創業的主要形式。由于資金短缺、管理經營能力不高、信息閉塞、法律知識貧乏、缺少接受教育和培訓的機會等原因,農民在創業過程中首先考慮的是利用家庭、親戚以及社區資源,以家庭為單位,自我組織進行創業。調查結果顯示,80%以上的農民創業行為都是依托家庭、親戚或朋友展開,或者通過擴大土地經營規模,發展種植業;或者干個體。江西省資溪縣農民依托“面點”產業進行創業歷程,主要依靠家庭式的經營方式。
第三,農民返鄉創業發展迅速。調查表明:目前我省農民大多選擇異地創業占38%,其主要形式是外出開辦超市、開辦個體服裝店和圍繞當地資源外出銷售初級產品,很少有帶著技術、資金在外投資進行創業。在這些創業者中,75%的農民有著打工經歷,打工生涯增強了農民自信,積累了一定的資本和經驗,提升了市場意識和創業技能。近年來,江西省委、省政府做出了“推動全民創業,加快富民興贛”的重大戰略部署,全省由此而掀起全民創業的熱潮。為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江西省的一些地方政府,還專門成立農民工“回鄉創業園”,吸引有能力和才干的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我省返鄉創業熱潮正在涌現。據不完全統計,僅2004年江西返鄉就業人員達100多萬人,其中有3萬多返鄉農民開辦經濟實體進行創業,江西省外出民工返鄉創業潮正在涌現。
第四,農民創業帶有明顯的兼業特征。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真正專業化從事農民創業的比例占25%左右,75%的農戶有或多或少的兼業行為。農業創業的兼業化主要原因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以及農民抵御風險能力低,土地的保障功能仍然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對于那些離開土地進行創業的農民來說,并沒有徹底割斷同土地的“臍帶”關系,呈現“離鄉不離土”的特點。他們將土地作為最后的保障,經營形式靈活,農忙時參與農事,農閑時參與小商小販。
二、江西農民創業存在問題分析
第一,農民創業觀念落后。雖然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市場規則已逐步確立,市場對人們的影響在不斷增強,但江西省農民自給自足的小農意識還不同程度地存在,傳統思想還根深蒂固。傳統文化形成的價值觀念在農民身上表現得特別突出,這已經成為江西省農民創業的主要障礙。
第二,農民創業素質和創業技能不高。由于文化素質偏低,有的農民難以掌握創業所必需的經營管理知識和相關技術,難以把握瞬息萬變的市場。據對調查和座談表明,64%的農民沒有特別技能,女性的技能掌握能力明顯低于男性。
第三,創業資金的制約。調查中90%的農民認為資金問題是當前創業的最大困難,資金的制約是江西省農民創業過程中最突出的問題之一。
第四,江西省城鎮化進程緩慢,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農民創業。江西省小城鎮發展呈現規模小、起點低、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不突出,從而導致城鎮功能不健全,基礎設施投資成本高,配套服務能力弱,降低了農民在非農產業創業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農民創業。
第五,缺少創業優惠政策。調查顯示,有49%的人認為當地政府沒有鼓勵農民創業的優惠政策,有49%的人認為不知道有沒有優惠政策。這種情況說明缺少鼓勵農民創業的優惠政策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
三、推進江西省農民創業對策
第一,解放思想、積極營造創業氛圍。我國農民總體上來說,思想比較保守、觀念還比較落后,因此解放思想、積極營造創業氛圍、提高其創業意識顯得非常迫切而重要。要通過組織宣講會、發放創業宣講資料、編寫簡報,張貼標語,懸掛橫幅,利用廣播、宣傳窗,郵寄流動黨員告知信,制作發放以“爭當創業新農民、共建和諧新農村”為內容的年歷畫等多種形式強化宣傳,組建創業新農民先進事跡宣講團赴各村巡回宣講,介紹成功經驗,傳授創業技術,增強農民群眾的創業意識,提高創業技能。我們要通過探索農民教育與自我教育的新機制,用身邊的典型引導農民創業,用實實在在的舉措激勵農民創業,進一步在營造了以創業為榮濃厚氛圍。
第二,建立農民創業資本支持體系。雖然近年來,農民經濟收入水平有一定程度提高,但資金積累仍然有限,創業資金不足仍成為農民創業的一大難題,這要求政府必須加大對農民創業的資金扶持力度。地方政府每年都有一定的開發資金用于開發性生產經營項目,在開發性資金的使用方面,應注意向創業農民傾斜。我國勞動保障部門中“小額創業貸款”政策,也應從下崗工人延展到廣大農民。同時,各級政府還可從財政中切出一塊,建立無息或低息的農民創業基金,實行有償滾動使用,扶持廣大農民投身到創業致富的大潮中來。
第三,加大創業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素質和創業能力。江西省農民受教育水平總體偏低,文化科技素質不高,創業能力不強,常常導致創業失敗或企業成長不足。大規模開展農民創業技能和管理理論培訓,努力使走出去的農民具備較強的創業技能和掌握一定的經營管理知識,努力培養技術型和營銷型復合創業能人。
第四,組織和引導農民創業、構建農民創業新平臺。一是大力發展以土地、資金和技術為紐帶的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民創業的組織化。專業合作組織應成為農民集體創業的新起點,使組織內部經濟利益更加緊密,經營管理更加嚴密,投資收益更加明顯。二是在工業反哺農業大趨勢下,作為國家政府和基層農民之間紐帶的鄉鎮機構和村委組織,應充分發揮自身基層優勢,把職能重點轉到帶領農民創業上來。三是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延長創業鏈條。通過培育和發展壯大主導產業,實現農業內部創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實現農業外部的創業;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可以為農民創業提供很大空間,如產前、產中、產后的生產、運輸、收購、加工、銷售等。
第五,創優農民創業服務環境。促進農民就業創業,關鍵是要營造有利的政策和制度環境。要進一步破除制約農民就業創業的體制機制障礙,努力營造鼓勵農民干事業、幫助農民干成事業的良好環境。要研究制定鼓勵農民就業創業的政策措施,建立促進農民就業創業的服務網絡,健全農民合法權益的保障機制。各級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一些有利于農民創業致富的優惠政策。主要面向農民創辦經濟實體給予稅收、用地等方面的支持和補貼。通過政策規范引導,適當放寬信貸條件,改善信貸服務,主動面向廣大農村中小企業和農民經濟實體提供抵押或擔保貸款。加大相關配套政策改革,主要包括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和行政管理等。
參考文獻:
[1]羅瑩:“新農村”建設的思路與對策,求實,2006.1
[2]張寧: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重點的初步思考,農村經濟,2006.1
[3]葉祥松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路徑探析——“農聯”模式的集體化之路,當代經濟研究,2006.2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