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保護政策使得日本在WTO和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中都處于被動不利的地位,農業保護問題已經成為日本實現貿易自由化的最大障礙。
[關鍵詞]農業保護政策貿易自由化由貿易協定
一、日本農業保護政策
農業保護政策是指在國民經濟運行過程中,政府為確保農業發揮基礎作用,使農業的發展與國民經濟其他產業的發展相適應,通過對農業生產和貿易等環節的支持與保護,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基本目標,以保護農民利益為落足點,由此而采取的一系列支持和保護農業的政策措施的總稱。其具體保護政策如下:
1.關稅方面。
(1)從關稅保護在農業保護中的份額看。在各國不斷通過削減關稅來減少農業保護的情況下,日本的農業保護仍然主要依靠高關稅。2004年日本的農業保護總額為52830億日元,其中91%是通過高關稅提高進口價格實現的,遠遠高于同期美國的35%,歐盟的53%和世界平均水平60%。
(2)從關稅稅率看。經過烏拉圭回合談判,日本農產品平均關稅雖下降為64.9%,仍然遠高于歐盟的15.7%和美國的10.9%。其中關稅稅率為30%~90%的農產品關稅稅號,日本為111個,少于歐盟的313個,略高于美國的99個;而稅率為100%~200%的稅號,日本有138個,相比之下,歐盟的31個和美國的26個顯得微不足道了。這使得日本的農產品進口關稅呈現一種“金字塔式”的結構——大部分品種的關稅較低,但一部分高關稅的品種卻十分突出。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2005年6月按WTO新的從價稅換算方式測算的結果,日本的精米關稅為778%,秈米關稅為560%,都大大超過迄今為止公布的大米關稅490%的水平,至于魔芋,其關稅甚至高達1700%,為世界各國高關稅之最。
2.稅收方面。日本的稅制非常復雜,但沒有單獨的農業稅制。農林水產業同其他產業一樣,按照全國統一的稅賦標準交稅,但這并不等于政府不給農民在稅收方面的照顧和支持。實際上,日本政府為了支持農業的發展,在稅制方面制定了相當優惠的政策,使農業處于十分完善的保護之下。
在日本,與農民關系比較密切的稅種主要是與土地有關的稅,但這類稅并不是單為農民制定的,對與土地有關的城市居民和法人同樣適用。不過,農民可以享受某些特殊優惠。例如,有關遺產稅的法律規定,繼承農業用地并繼續將土地用于農業生產的繼承人,如果遺產稅總額超過土地的交易價格,超過部分可以延期交納;如果該繼承人死亡或者連續從事農業20年以后,未交納的稅款可以免交。
3.農業補貼方面。龐大的財政補貼作為戰后日本支持和保護農業最直接、最主要的手段之一,長期集中用于農業生產的預算補助與農產品的價格補貼上。近年來,日本這種對農業采取巨額補貼的政策不斷受到世界貿易組織和一些國家的指責。WTO調查報告公布的數據表明,日本對農業的補貼已經超過了農業的收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每年農業補貼總額在4萬億日元以上,農民收入的60%來自政府的補貼。據經合組織(OECD)的調查顯示:2000年,日本對農業的補貼已經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4%,而同期的農業產值只占1.1%。從OECD衡量農業保護程度的指標PSE3的總額來看,2003年日本為447億美元,雖然低于歐盟的1214億美元,但卻高于美國的389億美元;如果按人均水平比較,則日本人均PSE為344美元,超過歐盟的303美元,為世界最高;如果按PSE占GDP的比例比較,則日本是1%,略低于歐盟的1.2%,大大高于美國的0.4%;如果按PSE占農業生產額的比例比較,則日本為58%,不僅明顯高于美國的18%和歐盟的37%,而且遠遠超出了OECD平均的32%。由此可見,日本政府對農業的補貼堪稱世界各國的最高水平。
二、日本進行農業保護的原因
1.糧食安全因素。二戰結束后出現的糧食危機是進行農業保護的重要原因。戰前,日本國內所需大米的20%是從中國等殖民地國家掠奪來的,而戰敗則喪失了這條糧食供給的渠道。并且由于戰敗,不僅有幾百萬軍隊從戰場復員回來,而且幾百萬僑民也一下子被強制地從殖民地遣返回國,9000萬人口被禁錮在本土的四個小島上,日本就陷入了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糧食危機。這次糧食危機給日本留下了深刻的教訓,日本政府也因此而更加重視糧食的生產和增產。時至今日,日本雖然已經由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但許多人一想起當年時糧食危機的慘狀就不寒而栗,這乃是日本政府多年來一直重視糧食安全保障,堅持嚴格的農業保護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
2.經濟因素。農業比較優勢下降是產生農業保護的根本原因。1960年~1980年,日本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6.7%,遠高于同期美國的3.2%、英國的2.6%、法國的4.2%和原聯邦德國的4.1%。相比之下,同期日本農業勞動生產率雖然也年均增長5.3%,但卻與其他工業國的增長速度大體相當,日本農業比較優勢也因此而大為喪失。隨著人均收入的提高,肉、奶等高價值食品的消費迅速增長,食品和飼料進口也急劇增加,這樣就產生了農業實行保護的實際需要。在比較優勢從農業迅速轉向工業轉移的過程中,如果產業間資源配置的調整完全聽任市場機制,那么由于城鄉收入不平等,特別是在農村人口迅速減少的情況下,農民的利益就難免遭到嚴重的損害,甚至會達到農民無法容忍的地步。為了保護農民的利益進而保護農業生產,日本政府就對農業實行了政策性保護,以提高農產品進口關稅和實行價格支持等方式,把產業調整的一部分代價轉移給全體公眾。
3.政治因素。爭取農民選票是各政黨不斷提高農業保護程度的政治需要。在日本政界中,執政黨和在野黨之間、執政黨各派之間的爭斗是十分激烈的。他們為了取得政治上的優勢,不僅需要壟斷資本集團作后盾,也需要社會各種力量的支持,廣大農民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各政黨尤其是自民黨,有許多議員來自農村,他們是靠農民選票才當上議員的。通過實施農業保護政策來提高農民收入,滿足農民的部分要求,也是一種拉農民選票的方式。
參考文獻:
[1]劉昌黎:《論雙邊自由貿易的迅速發展與我國的對策》,2001年
[2]馮昭奎:《日本經濟》,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