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本文分析了外商在華研發中心的特點和研發中心區域分布不均衡的現象,同時對此現象進行了分析。同時以湖北省為研究對象,將湖北省鄰近的省份和有代表性的其他省份進行對比研究。對湖北省引進外資“研發中心”的優勢和不利條件進行探討。
[關鍵詞]研發中心國際直接投資區位優勢
1994年加拿大北方電訊公司在北京投資設立的合資研發中心——北京郵電大學——北方電訊電信發展研究中心,這是跨國公司在華首家研發機構。此后,研發機構逐漸增多。設立研發中心已經成為現在跨國公司對華投資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外商直接投資和外商研發投資往往是相輔相成的:2006年非金融領域設立的外資企業41478家,實際使用外資額630.21億元,增長4.47%。外商投資設立的研發中心約750余家。隨著經濟國際化的不斷發展,資本國際化和研發國際化已經是一個趨勢,研發中心的投資是外商投資中的重要部分。但我國研發中心的分布地區差異大,表現出非均衡的發展的特點。
一、 總體上外商直接和間接投資量的不均衡
外商在中國投資地域發展不均衡和地域經濟基礎的不同以及改革開放的戰略以設立沿海特區和發展外向型經濟以此帶動內地經濟的有一定關聯。
參照2004年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中在2001年和2002年間,外商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在各省分布不均。外商投資在湖北,2001年實際投資額總計164,535.00億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資有142,665.00億元,外商其他投資達21870億元;2002年外商投資總計179,658.00億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資達156,886.00億元,外商其他投資22,772.00億元。直接投資額增長率為9.97%,其他投資增長率為4.12%。而東部區域的上海,2001年外商直接投資額高達427,229.00億元,2002年外商直接投資又增加到546,849.00元,直接投資增長率為28%。同時期華南的廣東,2001年外商直接投資額高達1,133,400.00,外商其他投資達197732.00,總計1,331,132.00,2002年直接額782,294,間接額227,041.00,總計1,009,335.00億元,總額增長率為-24.18%,直接投資增長率為-30.98%。東北的遼寧,2001年外商直接投資額為341,168.00億元,2002年外商直接投資額為282,410.00億元,增長率為-17.22%。只從投資量可以顯示反映外資投資在各省的活動。外資對上海的投資是穩步上升的,2001年湖北得到的外商直接投資是廣東12.59%。反映出外商在中國各省的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的量的不均衡。
從這些數據的比較中,可以看出湖北外商投資與其他各省市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和廣東、上海這樣的發達城市相比。這與湖北以往的經濟發展和地理位置有著密切的關系,從外商投資數額、外商企業數目、投資總額等等數據看,湖北也落后遼寧一大步。而其他省份包括湖北都沒有分到一杯羹,這就需要分析對導致這種非均衡的原因,進一步才能對外商投資以及設立研發中心的動因進行探悉,分析外商投資差異的原因。
二、 分析研發中心區域分布的不均衡的原因
外商投資量與外商研發中心的設立應該是息息相關的,目前跨國公司在華40家較大規模RD機構中,北京有20家,上海有14家,廣東占了6家,分別占總數的50%,35%,15%。從供求角度分析:
1.市場的需求是主導因素
研發中心的設立由諸多因素促成,其中有重要作用是市場和研發的互動。以市場為導向的研發活動體現在外商在本地的投資活動、當地居民消費傾向和地域性特點;基礎性研發和應用性研發往往會推陳出新推動企業、產業和產業鏈的升級,促進當地消費和對外貿易因為一些研發中心是從原來的外國直接投資企業,經過多年的自主創新,逐漸發展形成現有的研發中心,如武漢長飛公司是和荷蘭菲利普公司在1988年底共同創建、現與荷蘭德拉克控股公司共同經營的一家生產和銷售通信用光纖光纜德高科技合資企,近年來獨立發展一個研發中心。所以研發中心的設立有一部分是通過外商投資設廠然后自然發展形成。
2.研發供給上的條件因素
研發供給上的因素可以國內影響研發力量的分布。
這些年外商在全國范圍內加大了投資力度,但研發投資的條件也會對外商產生影響。考慮科技機構的整合等情況,雖然科技機構數不能完全反映供給條件,但機構的總量和結構還是影響研發供給。從科技機構人員(全市各類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領域科學家和工程師、社會與人文科學人員)總數看,1999年湖北科技人員2973人;上海科技人員3742人;廣東科技人員12883人;遼寧3785人。到2004年,湖北4005人;上海6627人;廣東37001人;遼寧3395人。科技活動人員方面湖北處于劣勢,而廣東處優勢。但是人員的自由流動會對分析結果有一定影響。不過這個因素也會對外商研發中心的設立產生相當的影響。
因此,不同地區的研發供給能力有很大差異。
三、用直接投資理論揭示來外商研發中心區位分布的不均衡性
從理論角度看,直接投資理論是外商設立“研發中心”的思想淵源。
國際生產折衷理論是由英國學者鄧寧在20世紀70年代首次提出,其后又進行了進步的補充和完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一個企業要從事對外直接投資必須具有3個優勢,即所有權優勢(Ownership-specific Advantages)、內部化優勢(Internalization-specific Advantages) III區位優勢(Location-specific Advantages)。而后,巴特利特和戈夏爾將產品周期理論進行擴展,他們提出了產品創新(包括產品、技術和核心能力在國際間的轉移等)、接近市場(本土化戰略、產品的差異化和當地改造等)和通過競爭降低成本(全球生產、標準化、合理化等)三位一體的跨國投資模式,與弗農的國際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中的技術優勢、區位優勢相符,只是將技術優勢、區位優勢中的成本因素獨立出來。新的三位一體的跨國公司模式較好地將各種能夠解釋國際直接投資區位流動的因素結合起來也彌補了弗農理論的缺陷。
上述幾點思考都歸結于這幾個理論,對“研發中心”的這種直接投資的新動向被囊括在其中了。外商設立研發中心,能細分市場,采用東道國人力資源、降低產品成本。外商在華投資設立研發中心能夠提高外商投資質量。我國的許多高新技術產業都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在重視強化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基礎上,鼓勵外商在華設立研發中心,進行面向全球的基礎研究和面向中國市場的應用技術研究,投資于高新技術產業、技術研究開發項目,參與高新技術產業以及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加深與國內企業的多層次合作,對國內的產業結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直接投資理論中區位優勢和巴特立特和戈夏爾的三位一體的跨國投資模式可以很好地解釋了這種研發中心分布不均衡的現象。
四、地區引資中的非均衡發展的弱勢省份——湖北的條件分析
用供求關系和直接投資理論來解釋研發中心分布的非均衡現象,能指導地區科技政策制定和促進引資的高級化。湖北作為中部崛起的龍頭省份,處于長江三角洲三大經濟圈之一核心省份,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加速經濟發展,自然少不了鼓勵外商設立研發中心這個有力措施。同時,外商作為理性人,在設立研發中心的時候一定會考慮得失,也就是湖北與其他省份相比有什么優勢和劣勢。
在湖北設立研發中心的優勢主要體現在:第一,湖北的區位優勢:對于全國其他各省市而言,湖北的地理位置處于全國中部地區,實際是東部和西部的一個“分水嶺”自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的承東啟西、接南連北、吸引四面、輻射八方的地理優勢,武漢市是全國少有的集鐵路、公路、水運、航空、郵政、電信于一體的重要交通、通訊樞紐。便于將湖北及周邊省份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第二,武漢市科技教育綜合實力居全國大中城市第3位,僅次于北京、上海,這是中部地區任何一個城市也無法比擬的。武漢市擁有48所高等院校,736個科研設計單位,10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45萬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近50萬在校大學生,人才濟濟,勞動力素質較高。特別值得強調的是,近十幾年來,武漢市高科技突飛猛進,武漢東湖地區是僅次于北京東關村的,全國第二大智力密集區,在通訊、生物工程、激光、微電子技術和新材料等五大領域,處于全國領先地位。第三,湖北的商務成本較低:這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房產價格低。武漢的普通住宅價格僅為上海的三分之一,這為從事商業活動降低了成本;二是勞動力價格低。武漢市勞動力成本不到上海的三分之一,比廣東沿海也要低。湖北省人均可耕地面積偏少,不愁沒有勞動力資源。由于具備了獨特的地理交通便利條件,武漢市不僅可以消化湖北省自身的勞動力,而且能夠吸收中部地區乃至西部地區的勞動力。三是生活消費水平與服務價格低。第四,研發成本也較低,研發能力較強。與低商務成本形成對比的是,武漢的勞動力受教育程度和掌握技術的水平較高。在不同國家從事RD活動的成本存在著較大差異,而研發投資往往指向需巨額成本的高新技術產業,節約研發成本就成為影響跨國公司在海外進行RD投資的重要因素。綜合這幾個方面,再加上有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和沌口開發區這樣國家級的高技術開發區。這樣的條件為武漢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智力和科研優勢,使得武漢的研發能力相對較高,與這樣的研發能力相對比的是武漢的低研發成本。
當然,武漢之所以沒有和上海、北京、廣州一樣成為外商設立研發的聚集地,必然存在不可忽視的劣勢。主要體現在這幾方面:第一,產業的發展狀況:武漢是中國老工業基地,是內地六大綜合性工業基地之一,現己形成門類齊全、配套能力較強的工業體系。但是改革開放以后武漢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發展狀況卻沒有發揮其老工業基地的優勢,與沿海開放城市相比,武漢的經濟發展速度相對滯后,在產業結構大調整中,上海市對一、二、三產業結構的調整力度較大,三次產業比例相對協調;而武漢市的步伐卻相對緩慢,三次產業結構的比例沒有達到最佳。這就大大影響了武漢的經濟的健康快速的發展。 第二,消費能力:由于R D的職責通常是非結構化的,需要研發人員與其他相關利益群體之間不斷通過大而頻繁的面對面溝通協商,集體解決研發中的問題。因此,決定RD區位決策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與相關利益群體之間的地理距離和時間距離。未來的消費者就是最重要的利益相關全體,消費者就意味著市場。武漢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每年10827元但仍然與上海、廣州等大都市有很大的差距。這里的消費者對價格較敏感,那些在他們承受能力內的商品銷售要比奢侈品牌好。第三,金融服務業發展不完善。武漢市金融業總體規模小,內部結構發展不平衡,金融業總體水平偏低。銀行在金融業中占主導地位,而證券、保險占金融業比重偏低。外資銀行引入較少,外資融資能力較弱,而武漢市僅有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2戶,外資銀行代表處4戶,金融業總體水平,融資的便利程度,資金的運作的速度等等都會成為外商設立研發中心的一個考慮因素,因此武漢在金融業上的劣勢也將影響大大武漢吸引外商設立研發中心。
參考文獻:
[1]中國外資網:http://www.chianfiw.com,2007.01
[2]數據來源: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2004年
[3]楊大凱,:國際投資學,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