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股東濫用法人人格對債權人和社會公共利益造成了損害,為保障法人制度合法有效的運用,我國公司法也引進了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本文重點討論法人人格否認的適用條件及情形從而解決法人人格否認的現實操作問題。
[關鍵詞]法人人格否認適用
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是公司法上的一項重要制度,在英美國家稱為“刺破公司面紗”,在大陸法系一些國家該制度有時被稱為“直索”,是指對已經具有獨立法人人格的公司在具體的法律關系中如果由于股東不正當的目的而濫用法人人格并因此對債權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造成了損害,法院可以基于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否認該法人的獨立法律人格,并責令其股東直接對法人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一種法律制度。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是法人制度的必要補充。公司法人人格否認表明了法律的這樣一種傾向:法律即應充分肯定公司人格獨立的價值,將維護公司法人的獨立人格作為一般原則,鼓勵投資者在確保他們對公司債務不承擔個人風險的前提下大膽地對公司投入一定的資金,但又不能容忍股東利用公司從事不正當活動,謀取非法利益,將公司人格否認作為公司人格獨立必要而有益的補充,從而形成和諧的功能互補。所以法人人格否認并不是對公司法人制度的否認,而恰恰是為了保障法人制度能夠有效的運用。
一、公司法人人格否認的適用條件
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是對股東以其出資為限對公司的債權人承擔有限責任的例外。我國2005年《公司法》第20條第3款的規定:“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第64條規定:“ 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不能證明公司財產獨立于股東自己財產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因此可見,我國公司法雖然沒有明確提出法人人格否認概念,但是實際上已經承認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當然在具體的適用上還是持謹慎態度。具體來說我國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必須滿足下列條件:
1.應以法人人格合法有效的存在為前提
這是法人人格否認制度與法人被撤銷或被宣告設立無效的差別。后兩種原因主要是法人在設立時存在瑕疵,原因是存在程序或實體上的缺陷,從而對法人合法、有效存在的否定。而法人人格否認則是針對具有法人人格且人格被濫用的制度。在公司的獨立人格被濫用的情況下,通過司法手段,追究法人人格濫用者的責任,當然法人人格否認是賦予法人債權人追究股東責任的權利,而不是賦予其宣告申請法人無效的權利。
2.構成濫用法人人格的民事責任
公司法人人格否認主要是為了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它在性質上應當是民事責任。 而構成濫用法人人格的民事責任應當具有四要素:
第一,行為人有濫用法人人格的主觀故意。濫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為人應當是股東,當然這里要界定積極股東和消極股東,積極股東是對公司的決策加以影響的股東。消極股東是沒有參與公司經營管理的股東。顯而易見只有積極股東才有濫用公司人格的可能。這種積極的股東大多應該是對公司具有控制力的支配股東。這些支配股東同時擔任公司董事、高管人員的情況下,便具備了實施濫用股東權利的可能性,所以我們不能將其剝開分析認為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利用其職權濫用公司法人人格僅適用公司法對高管人員的責任制規定,應該看行為人是否有濫用行為損害社會和他人的主觀故意,但是很多情況下,濫用法人人格行為往往具有隱蔽性,如果由受害方舉證較為困難,所以,為了保護債權人利益我們可以采取舉證責任倒置的舉證方式推定,只要受害人能證明行為人實施了濫用法人的行為,即由行為人舉證證明自己不存在主觀上的故意。
第二,要有濫用法人人格的違法行為。行為人故意濫用法人人格規避法定義務或約定義務,這種規避行為主要有公司“脫殼”經營行為;虛假出資,濫設公司行為;母公司對子公司的無度操縱、干預行為,一套人馬、多塊牌子;個人企業、合伙企業等非法人企業掛靠到集體、全民性質的單位或主管部門行為;大量利潤轉移,使公司盈利與股東利益一體化行為;等等。
第三,法人人格濫用行為造成實際損害。法人人格濫用行為造成的損害既可能是現實的,亦可能是潛在的;法人人格濫用的行為只有給他人造成實際的民事損失時,才導致法人人格否認。這種損失包括即得利益的喪失和將得利益的未得。而對于不確定的損失不得作為訴訟的請求。并且我國公司法規定,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所以該實際損失還要求應當達到一定的嚴重程度才能適用法人人格否認。
第四,法人人格濫用行為與實際損害存在因果關系。濫用法人人格和實際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也是追究濫用法人人格的基礎。這要求損失者證明其損失與濫用者的行為存在因果關系,才能提起訴訟。
3.只能由受到損失的債權人提出訴請
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必須要由受害人通過司法途徑提出請求,但是受害人可能是國家,也可能是法人的債權人;還可能是法人之外的第三人,也可能是法人內部的其他成員。我國公司法規定能夠提出法人人格否認訴請的應該是除法人內部成員的其他債權人,而對于公司內部大股東濫用控制權,損害到其他股東的利益,其他股東只能依據公司法的規定如請求法院否認股東大會、董事會決議的效力、要求控制股東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等方法進行救濟,而不得主張適用人格否認法理。
二、公司法人人格否認的適用情形
1.虛假設立公司行為
公司以資本作為其對外事務的最低擔保,與債權人的利益密切相關。股東未履行出資義務,根據公司法規定應當補繳,其他設立時的股東承擔連帶責任,這是對股東出資不實的規定。但是,股東的出資應當與公司的經營規模以及經營風險相適應,若債權人因為股東的虛假出資受到欺詐而與之交易并受到損失時,按照公平合理原則應當適用法人人格否認制度。
另外還有虛設股東行為,在實踐中公司股東并沒有達到法定人數,而采取虛設的方式達到法律規定的人數要求。例如為逃避一人公司出資數額要求,由自己的親屬加入而設立一般的有限責任公司,這種情況可以將其歸為一人公司嚴格監管。再有,為成立外商投資企業以享有優惠待遇,搞假合資假合作,而實際上一方并未出資,筆者認為,為防止國家利益損失,國家可以作為受害人向出資人提出法人人格否認。
2.法人與股東人格混同
這種情況主要是指股東對公司的非法控制,使公司成為股東的操作工具,而在承擔責任時,以法人做擋箭牌損害債權人利益。主要包括下列兩種情況:
(1)財產混同,股東的財產與公司的財產在實際經營中混同,其結果是導致法人財產成為股東個人財產的一部分,法人人格也隨之喪失。在實際當中一人公司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性較大,所以對于這種情況采用舉證責任倒置對債權人而言比較公平。
(2)利用關聯關系混同,主要是指關聯關系人對于公司的非法交易,最為典型的是控股股東的關聯交易。例如母子公司之間,母公司和子公司是兩個獨立的法人,但是母公司對子公司具有控制權,極易導致母公司濫用控制權或過度操縱子公司,隨意占用子公司的資金,進行關聯交易等損害子公司利益行為。當然是否應當否認子公司的法人人格應當考慮幾個方面:(1)子公司是否有足夠的資金保證正常的營業;(2)母子公司的日常經營業務是否保持各自獨立;(3)母子公司管理機構是否保持一定的界限;如果子公司被母公司過度控制,債權人可以選擇由母公司來承擔子公司的責任,從而使用法人人格否認。除了控股股東外,還有實際控制人利用關聯關系損害公司利益行為,實際控制人主要通過合同交易低價將公司財產轉移給實際控制人,對于這種情況不能適用法人人格否認,但是可以通過關聯關系追究實際控制人的責任,從而補償債權人。并且應當賦予債權人直接起訴實際控制人的權利。
3.公司脫殼經營行為
脫殼經營是指公司出現虧損時,將原公司的人、財、物轉移組成新的公司進行獨立經營,由原公司承擔虧損,新公司脫殼經營。這也是一種很典型的擺脫企業虧損的一種“良策”。實際上就是通過“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相互之間資產重疊、利潤轉移。當其中一個公司因負債被執行時,便立即將其名下財產轉移,造成無財產可執行。對此應當將新公司與原公司視為同一公司,由二者共同對債權人承擔責任。
4.其他濫用法人人格行為
在實踐中濫用公司法人人格的方式多種多樣,例如還有利用行政掛靠和設立外商投資企業等方式獲得各種稅收方面的優惠條件,造成國家稅收大量流失。或者通過利潤轉移,將公司盈利與股東盈利一體化,卻將虧損交給債權人承擔。對于這些情形債權人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通過訴訟程序,由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對公司股東追究責任。
參考文獻:
[1]楊子蛟: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新公司法修改熱點問題講座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63-79
[2]林振通:公司法人人格否認理論在實務中的適用中外民商裁判網
[3]吳劍平:完善法人人格否認制度之我見 中國人大網
[4]關國正:我國公司法確立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之思考《廣東律師》雜志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