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力資本出資在法律上是否具有可行性?對此問題,理論界一直持否定態度,認為人力出資存在評估上的困難,以及無法保障交易安全從而損害債權人利益。應當說以此為理由是片面的,因為這種狀況在其他出資方式上同樣是存在的,但并沒有影響法律對此加以肯定。所以,我國《公司法》可以對人力資本出資加以規定。當然對于出資者的責任,可以用公示制度來平衡出資者與債權人的利益。
一、人力資本概述
嚴格來說,人力資本得到系統闡述應當是在1960年,當時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奧多·W·舒爾茨在美國經濟學年會以主席身份發表了題為《論人力資本投資》的演講后,人力資本才真正得到重視,人力資本理論體系才真正宣告創立。舒爾茨認為。全面的資本概念應當包括人和物兩個方面,即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人力資本是凝結在人體中的能夠使價值迅速增值的知識、體力和價值的總和,這是長期計劃投資的產物,這種投資以遠比非人力資本投資快得多的速度增長,形成了現代經濟中最為顯著的特點。他指出用算人頭的方法來計算那些能夠而且需要干活的人數,并且把這樣一種計算看作是衡量一種經濟要素數量的標準,這種做法并不比那種靠計算各式各樣機器總數來確定這些機器作為一種資本股份或是一連串生產設施的經濟重要性更有意義。實際上,勞動者變成資本家并非傳說中因為公司股份所有權擴散所致,而是由于他們獲得具有經濟價值的知識和技能的結果。這種知識和技能大半是投資的產物,而這種產物加上其他人力投資是技術先進國家在生產力方面占優勢的主要原因。舒爾茨的演講產生了很大的反響,并從此使人力資本在經濟學上得到了逐步肯定。
二、當前否定人力資本出資可行性的觀點
人力資本在法律上卻一直難以尋找到合適的地位。有相當多的國家禁止用人力資本出資。我國一直以來也對人力資本出資持排斥態度。主要是他們認為人力資本出資存在理論上的障礙。而其障礙的主要來源是人力資本在評估上的困難及對交易安全的威脅。這種觀點認為:首先,用人力資本出資由于并沒有相應的實有財產,因而如何踐行“資本三原則”?而資本不實則可能會危害交易安全,對于債權人利益的保障不利,也對社會的經濟秩序與安全不利,最終也會與我國創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和宗旨大相徑庭;其次,因為人力資本不能像物質資本那樣可以貨幣加以量化,其價值通常只能在使用過程中通過對其績效的評價加以確定,而這種評價具有相當的主觀性與非恒定性。
三、筆者批駁否定人力資本出資可行性的觀點
從某種角度上看,這類擔憂確有一定的理論價值。不過,以此作為反對人力資本出資的理由,其實是不足為據的。至于人力資本出資難于踐行“資本三原則”,因而可能危害交易安全,不利于保障債權人利益的觀點,在理論上看起來似乎是合乎邏輯的,畢竟以人力資本出資缺乏現有財產的基礎,而且在公司以后運營過程中是否能夠真正變現成資本也是不確定的,所以同這類公司從事交易,交易安全如何保障確實是值得深思的問題。以這種觀點來否定人力資本出資其實是似是而非的。
1.公司在交易活動中必須以其全部財產對外承擔民事責任,其能力的高低取決于公司實際擁有財產的多少,公司在成立時的出資或成立后的增資在公司實際運營中已經變形為資產與負債,因而,公司正常的支付能力有賴于公司擁有大于負債的財產,而非公司在設立時的出資多少。因此,公司對外承擔責任的能力與以什么出資之間并無必然的內在聯系。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人力資本出資由于它本身并無相應的實有財產,因而直接減損了公司的現有財產從而減損了公司對外承擔責任的能力,因為法院無法像執行現有財產那樣執行出資者的人力資本,尤其是在出資的人力資本由于主觀或客觀原因無法與公司的物質資本相融合從而在公司運營中獲取利潤時。其實,對于這樣的問題,在以工業產權、非專利技術出資時同樣也會出現,特別是以非專利技術出資時。因為非專利技術由于其秘密的公開而價值全無,其出資時評估的價值變得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以非專利技術出資比人力資本出資更難體現“資本三原則”,從而對保障債權人利益更為不利。然而這同樣并未妨礙《公司法》對這類出資的肯定。
2.《公司法》應當兼顧利于公司的設立與保護債權人利益,二者不可偏廢。從公司制度的發展來看,對債權人利益進行保護從而維護交易安全始終是公司制度的一個基本內核,但是逐步放寬對公司設立的限制從而使公司成為現代經濟活動的主體也是公司制度發展的基本方向。其實,債權人所實際關注的是公司的現有財產與負債,而并非公司的出資方式或者注冊資本。實際上,如果債權人了解公司存在人力資本出資方式,在交易中就會持更加謹慎的態度,這樣對保護債權人利益就比用貨幣出資方式形成的虛擬的注冊資本可能更為有利。另外,與公司資本制度及出資制度相配套,《公司法》可以引進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當債權人有合理的根據懷疑出資者假借人力資本出資而虛假出資或出資不實時,就可以請求法院揭開公司的面紗,否定公司的有限責任,直索公司背后的出資者的責任。當然,運用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應當極為慎重,否則可能會給人力資本出資者帶來不公平的結果。
3.對于人力資本出資上的困難的觀點也應辨證地看待。應當說,人力資本出資評估上的困難確然存在,但問題是能否以此作為否定人力資本出資的理由與依據呢?筆者以為,這種觀點有很大的片面性。其一,評估上的困難與出資方式是兩個性質不同的問題,一方面,為了解決評估上的困難,法律可以預先規定一些評定的標準與依據,這樣就可以預防一些評估上的隨意性與不確定因素;另一方面,雖然普遍認為公司法具有一定的“公法”性質,是“私法公法化”的產物,但公司法的“私法”性質還是得到了相當程度的肯定,而且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演進,公司法的公法性質將會進一步減退,對于我國《公司法》修訂的爭論問題中,很多人就提出了公司法的“任意法”概念。所以用何種方式來出資,應當是股東自由選擇的范圍,法律無須過多干預。誠然,為了實現公司的有效運營以及能夠較為有效的保障債權人的利益,公司法可以規定現金出資的一定比例,以及對于利用人力資本出資名義弄虛作假、虛假出資或出資不實規定相應的救濟措施,但是法律不能因噎廢食,而否定人力資本出資的可行性。另外,對于人力資本出資評估上的困難,在知識產權出資上也同樣存在,尤其是非專利技術的出資。所以,用評估上的困難來否定人力資本出資的觀點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理解《公司法》對出資方式規定的真諦。
所以,否定人力資本出資其實并無充分合理的根據。《公司法》允許人力資本出資,對于我國有效地利用豐富的人力資源具有現實的重要意義。而且一些公司制度發達的國家在法律上甚至肯定了勞務的出資。如英國允許勞務出資,Re Eddystone Marine Insurance Co.(1893)一案所確立的原則一直沿用至今。該案所確立的原則認為公司提供勞務以換取股權是可以接受的,可以作為公司股權的約因。而美國修訂后的商事公司法則有規定,法國也允許以勞務出資,只不過對其采取了較為嚴格的限制。
四、對我國現行《公司法》出資方式的評價
《公司法》在2005年10月27日修訂通過,新《公司法》根據我國市場經濟建設多年的經驗,以及國外先進的立法理念,規定了許多切合中國實際以及符合國際發展趨勢的內容,因而出臺之后受到普遍的歡迎。
稍顯不足的是,《公司法》在出資方式上仍有些裹足不前。在新《公司法》第27條、第83條雖然用比較靈活的語言使其他的一些出資方式也成為可能,這本質上是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但是,這兩個條款仍然沒有給人力資本出資留下任何一點縫隙。第27條規定:股東可以用貨幣出資,也可以用實物、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等可以用貨幣估價并可以依法轉讓的非貨幣財產作價出資;但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得作為出資的財產除外。對作為出資的非貨幣財產應當評估作價,核實財產,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價。法律、行政法規對評估作價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而第83條規定:發起人的出資方式,適用本法第27條的規定。因為“并可以依法轉讓的非貨幣財產”完全足以讓人力資本出資絕望。因為,姑且不論人力資本是否屬于“非貨幣財產”,但無論人們如何理解甚至曲解,人力資本都是無法“依法轉讓”的。
從本文分析來看,其實《公司法》對人力資本出資進行限制并沒有真正合理的理由,尤其是在目前我國市場經濟建設已經初步成熟、《公司法》的“私法”性質得到一定體現的局面下。而且,對人力資本出資的限制,也沒有顧及我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由于不能充分合理的利用而白白浪費的現實:一方面,勞動力資源的絕對富余,另一方面,勞動力資源的利用率低下,這都需要有某種合適的途徑來使它發揮完全真正的效應。經過二十多年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我國的勞動力資源不僅豐富,而且,由于先進的經驗和管理技術的培養,我國的勞動力資源還具有高素質的價值,如果能夠充分地利用,不僅有利于提高我國的資源利用率,也最終會有利于我國的市場經濟建設。相反,則可能成為限制我國有效利用現有資源的法律瓶頸。因此,在《公司法》中規定人力資本出資,實際上是現實可行的,也是對我國市場經濟建設有利可圖的。在我國,長期以來豐富的人力資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這種狀況除了我國經濟水平比較低下從而導致利用率不高的原因外,更為重要的因素則是來自法律的障礙,法律上的禁止使人們難于意識到自己的人力資本具有資本的性質從而積極地利用(不過這種禁止似乎其他國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當然,也應注意防范人力資本出資所產生的出資不實以及資本貶值所給債權人和社會經濟安全帶來的不利影響。對此,筆者以為:其一,在公司章程中加以明確。為了防止人力資本出資者的主觀性貶值,從而實現出資者之間的公平,公司章程可規定懲罰性措施或其他如資本填補義務,即要求人力資本出資者在發生主觀性貶值時必須用現金或其他允許出資的物質來填補其人力資本出資。這種資本填補義務與有限保證責任是不相同的,前者是人力資本出資者的內部義務,而后者則為外部義務。這雖然似乎加重了人力資本出資者的責任,但通過這種內部懲罰制度有利于防止人力資本出資者的主觀性貶值,從而實際上有利于出資者之間的真正公平。其二,建立人力資本出資公示制度。要求這類公司必須在公司章程中與注冊登記時明確表明人力資本出資的狀況及其所占出資的份額。通過這種公示制度可以使債權人在與之交易時進行權衡,從而有效地防范風險,實現出資者與債權人的公平。而如果債權人明知或由于疏忽而未發現這種人力資本出資的情況最終導致交易風險的發生,法律毋須對債權人加以特別的保障。其三,通過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來加以防范。
五、結論
我國擁有極為豐富的人力資本資源,如何充分有效地加以利用,這不僅是經濟學應重視的問題,也應當是法律關注的重點,至少不應該成為阻礙其有效發展的障礙。應當說,雖然人力資本出資存在各種現實的問題,不過,通過其他制度的有效防范與糾正功能,都可以使人力資本出資在規范中有效地加以積極的利用。而我國現行公司法顯然只關注了問題的一個方面即保護債權人利益和社會的經濟安全,卻對我國人力資本的有效利用置之度外,這顯然對我國的經濟發展難以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美]西奧多·W·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M].吳珠華等譯.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3-4
[2]馮果:也談人力資本與勞務出資[J].法商研究,1999,(2).29-32
[3]Simon Goulding:Principle of Company Law, 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 1996, P.167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