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依托農村資源,以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風貌、民俗文化等為主要內容,是集農業生產和觀光休閑為一體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加快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促進農村轉移就業,實現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目標和總要求具有重要意義。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可以提升農村的產業層次和水平,提高農民收入,擴大農村就業,推動農村的全面發展。
一、發展鄉村旅游有助于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發展鄉村旅游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發展鄉村旅游適應了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需要,是以城帶鄉的重要途徑,實現了“大農業”和“大旅游”的有效結合,加快了城鄉經濟融合和三次產業的聯動發展,加快了城市信息、資金和技術等資源向農村的流動。
2.發展鄉村旅游能夠促進農民生活富裕。旅游業是關聯性很強的產業,涉及吃、住、行、游、購、娛等多個要素,一地鄉村旅游的開發,可以帶動多個行業的快速發展。鄉村旅游集農業生產過程與旅游、餐飲和服務于一體,可以把農村的生態環境、民俗文化等潛在資源轉化成產品,增加農民收入。
3.發展鄉村旅游可以促進村容整潔、鄉風文明和管理民主。鄉村旅游是城鄉居民的互動,必然帶來城鄉居民在生活觀念、生活習慣、價值取向、消費理念等意識形態領域的相互影響;必然會打破農村原有的封閉狀態,使農村居民接受更多先進的科學、民主、文化知識,為實現農村移風易俗,拋棄陳規陋習、樹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風尚帶來深刻的影響;同時也會帶來農民民主意識的覺醒,促進農村管理民主化。
4.發展鄉村旅游可以促進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發展鄉村旅游業必須要有便利的道路交通條件、良好的生態環境等,旅游目的地受市場影響和驅動,必須進行道路、環境、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
二、鄉村旅游在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方面貢獻突出
鄉村旅游作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發揮了旅游業在擴大就業方面的突出作用。
1.鄉村旅游具有很好的產業集群帶動效應,關聯帶動性強。農村勞動力過剩是個大問題,而鄉村旅游是為游客提供綜合性消費的服務行業,行業關聯度大、帶動性強,可以讓農民在當地就業,成為拉動就業增長的重要渠道。根據世界旅游組織公布的資料,旅游業每增加1個直接就業人員,社會就能增加5至7個間接就業機會。河北安新白洋淀,就通過發展旅游使該縣2萬漁民轉向了旅游產業。
2.鄉村旅游從業人員就業門檻低、包容性強。能夠有效提供多樣化的就業機會,且旅游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許多工作農民只需短期培訓后即可勝任,對于弱勢群體的就業有著很好的包容性,對于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農民就業提供了有效途徑,發展鄉村旅游可以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地轉移。
3.鄉村旅游就業方式靈活,勞動力需求季節性強。由于大多數地區旅游業都有明顯的淡旺季之分,其對勞動力的需求也有較強的季節性,旅游旺季時,農村勞動力可分出較大精力從事旅游經營活動,平時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這樣亦農亦旅、農旅結合,有利于農村就業,有利于農村收入的增加,也有利于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
三、發展鄉村旅游的對策
1.加強政府的主導作用,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政策扶持、管理有度,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前提。
(1)政府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提供有力保障。各級政府都應建立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立足本地實際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把鄉村旅游作為政治任務或公益事業來發展,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結合,采取各種措施,給予鄉村旅游開發積極的引導和支持。加強部門間的協調與配合,在項目立項、環境綜合評價、風景名勝區規劃和保護等方面給予支持,形成合力。
(2)加大扶持力度,積極出臺和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利用各種專項支持政策,推動重點地區農村旅游項目的集中招商,吸引社會資金和民間資本,引導大型旅游企業參與開發和經營,推動鄉村旅游開發項目和各種支農資金掛鉤,爭取把支持農村發展的小額貸款按照有關規定用于農村旅游戶,多渠道多方式籌集資金用于鄉村旅游發展。
(3)加強監管力度,提高鄉村旅游質量。在環境保護、文物保護、特色文化開發、客房接待以及衛生標準等方面制定出臺統一規范的要求,整合旅游資源,進行規范的管理,保障游客的權益和自然資源。
2.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提高素質、保護生態、適度開發、立足長遠,是發展鄉村旅游的根本。
(1)不斷提高農民素質。人是發展鄉村旅游,建設新農村的最重要的資源,是決定性因素,目前,我國大量低素質人口集中在農村,造成農村缺乏開展鄉村旅游的各種專業技術人才,直接制約了鄉村旅游的發展。發展鄉村旅游必須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2)要千方百計保護生態環境。生態環境是鄉村旅游的生存之本,一定要堅持保護性開發和可持續發展以及生態保護優先原則,嚴格按照規劃制定的功能分區開展生態旅游。確保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生物多樣性和地質遺跡獨特性,走資源合理開發和永續利用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3)處理好眼前與長遠的矛盾,合理確定承載力和環境容量。鄉村旅游環境承載力受四項指標限制,即:鄉村經濟環境承載力;社會心理環境承載力;資源空間環境承載力;管理能力環境承載力。應當科學測算鄉村旅游的承載力,適當控制游客數量,妥善處理好眼前與長遠的關系。
3.大力改進農村職業教育,明確定位、健全體系、模式靈活、內容實用,是發展鄉村旅游的保障。
(1)農村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要進一步提高農民素質,培養和造就新型農民。在發展鄉村旅游中,農村職業教育應加強農民的服務技能培訓,通過教育和培訓,使農民掌握餐飲、客房、導游服務等基本技術技能,從而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2)開展鄉村旅游職業技術培訓,應立足縣級職教中心,以初、中級培訓為主,同時又要充分考慮到在更高層次加強職業教育和培養,利用各級職業技術學校和職業技術學院,培養從事鄉村旅游的較高層次人才,努力構建起相互銜接的教育體系,以不斷滿足隨著鄉村旅游快速發展而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