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設立專門的中小企業行政管理機構和政策性金融機構
1941年美國在商業部和司法部設立了有關中小企業的機構,1942年又建立了“小軍火工廠管理公司”,1951年設立了“小兵工廠管理局”,1953年設立獨立的聯邦機構——中小企業管理局(SBA),專門管理中小企業,1958年以為永久性機構。1993年,中小企業管理局升格為克林頓政府及聯邦經濟顧問委員會正式成員。中小企業管理局總部負責制定有關中小企業的總方針,并負責分管各個州的中小企業管理工作;設在十大城市的分局負責分管各個州的中小企業管理工作,并負責指導各地方機械的工作;各地方分支機構都專門配備有一定數量的管理和技術專家,負責從資金、技術、信息、人才和市場等方面直接對中小企業進行指導和幫助。他們經常舉辦各種商務研討班,幫助中小企業的經營者提高經商和開辦實業的能力;并為中小企業在創業準備、計劃擬定、公司成立、行政管理、商業管理等方面,提供多方面的咨詢;還代表中小企業的利益和要求,指導中小企業爭取政府合同。中小企業管理局還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幫助,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中小企業管理局經國會授權撥款,可以向中小企業提供直接貸款、協調貸款和擔保貸款。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初,美國政府對中小企業的管理不斷加強,從中小企業得到的國家貸款情況看,1959~1964年,對中小企業信貸年增長率為26.1%, 1964~1969年為16.3%,但仍然超過聯邦政府對其他部門信貸支持的增長速度。1972年,中小企業管理局向中小企業提供了23萬筆貸款,為自然災害提供的貸款31億美元。盡管這些資金分到眾多的中小企業頭上仍不多,但這兩項資金分別比1971年增長了91%和87%,是自中小企業管理局1953年創立以來全部貸款基金和擔保貸款額的26%。近幾年,如1995年,中小企業管理局和金融機構合作,共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5.5萬筆,總金額78億美元。
二、 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
20世紀初,美國就開始運用法律手段對中小企業進行保護和扶持,相關的法律法規不斷更新和完善。早在1953年就由國會通過了“聯邦政府小企業法”,隨后又制定了“小企業投資法”等相關法律,各州政府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也制定一系列的法律規定,到今天,美國已形成了一系列旨在扶持和保護中小企業的法律體系其核心是《小企業法》,這是一部專門保護小企業的法律。根據該法律,美國專門成立了為小企業提供融資、經營、技術、法律等方面服務的永久性聯邦機構—小企業管理局(SBA)。其他比較重要的還有:《謝爾曼反托拉斯法》、《聯邦貿易委員會法》、《小企業經濟政策法》、《小企業從業人員所有制法》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規章靈活法》,該法要求聯邦機構對已提出的規章重新審查,取消所有加重中小企業負擔的規章制度,并要求政府機構在調節經濟活動時采取“分級法”,即對不同規模的企業采取不同的調節措施,確保中小企業的負擔比大企業輕。政府、企業、銀行、各類中介服務機構都能依據法律進行定位和活動。
德國政府為扶持中小企業,頒布了《卡特爾法》,依法防止大企業的不止當競爭,以避免損害中小企業的利益。為幫助中小企業取得政府采購的公共合同,德國政府把大的合同數和標的分成幾個部分招標,從而使中小企業可以參與投標,以便使其簽訂足夠的合同訂單。
三、 專設信用擔保體系
信用保證制度是發達國家中小企業使用率最高且效果最佳的一種金融支持制度。截止1998年8月底,全世界已經有48%的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其中日本是最成功的。
日本在1958年成立了全國性的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公庫和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協會,日本信用保證協會是根據《信用保證協會法》設立的特殊法人,它是以中小企業為服務對象,實施公共信用保證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其宗旨是提高中小企業的競爭能力,促使其健康發展。日本各都道府縣按行政區劃分,設有52個信用保證協會,均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截至1993年財政年度末,52個信用保證協會共擁有資本金近88億美元,在保余額2600多億美元,為26.3%的中小企業提供了信用保證,擔保額占中小企業債務余額的7.3%,為中小企業的信用補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設立專門的中小企業金融機構
日本有5家專門面向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中小企業金融公庫、國民金融公庫、工商組合金融公庫、中小企業信用保險公庫和中小企業投資扶植株式會社,它們專門向缺乏資金但有市場、有前途的中小企業提供低息融資,以較有利的條件向中小企業直接貸款,或者建立使其他金融機構放心給中小企業貸款的信用保證制度,或者認購中小企業為充實自有資本而發行的股票和公司債券等。德國的中小企業銀行主要有合作銀行、儲蓄銀行和國民銀行等,根據有關法規,年營業額在1億馬克以下的企業,可得到總投資額60%的低息貸款,還款期長達10年。同時,德國政府本身還可通過“馬歇爾計劃援助對等資金”直接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1975年德國金融部門在政府與工業界支持下,建立了德國冒險籌資公司,為中小企業的技術革新提供財政上的支持。
五、 提供支持中小企業的優惠政策
1.稅收優惠
稅收優惠是最直接的資金援助方式,有利于中小企業資金的積累和成長。發達國家企業稅收一般占企業增加值的40%~50%。在實行累進稅制的情況下,中小企業的稅負相對輕一些,但也占增加值的30%左右,負擔仍較重。為進一步減輕稅負,各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有;降低稅率、稅收減免、提高稅收起征點和提高固定資產折舊率等。通過各種稅收優惠可使中小企業的稅收減少一半以上,使其賦稅總水平由占增加值的30%降到15%左右。
2.財政補貼
補貼是政府為使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及社會的某些方面充分發揮作用而給予的財政援助。財政補貼的應用環節是鼓勵中小企業吸納就業、促進中小企業科技進步和鼓勵中小企業出口等。主要補貼類型有:就業補貼、研究與開發補貼、出口補貼等。
3.貸款援助
政府幫助中小企業獲得貸款的主要方式有:貸款擔保、貸款貼息、政府直接的優惠貸款等。貸款援助環節是中小企業的初創、技改和出口等最需要資金的地方。其中做得較好的是美國。美國又以貸款擔保形式為主。美國中小企業局(SBA)就是以擔保方式誘使銀行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具體做法有:一是一般擔保貸款。SBA對75萬美元以下的貸款提供總貸款額75%的擔保;對10萬美元的貸款提供80%的擔保,貸款償還期最長可達25年。二是少數民族和婦女所辦中小企業的貸款擔保。SBA對它們可提供25萬美元以下的90%額度比重的擔保。三是少量的“快速車道”貸款擔保。對中小企業急需的少數“快速”貸款提供50%額度比重的擔保。四是出口及國際貿易企業的貸款擔保。做法與一般擔保基本相同。
六、 拓展直接融資空間
1.發展風險資本,鼓勵創業投資
風險基金是政府、或民間創立的為高新技術型中小企業創新活動提供的具有高風險和高回報率的專項投資基金。其中歐美等國家多由民間創立,而日本等國主要為政府設立。美國的風險基金最為發達,遍及全國500多個“小企業投資公司”,其中大部分主要是向高新技術型中小企業提供基金的。日本的風險基金也很發達。目前,日本“風險企業”已達2萬多家。英國則成立了由100多家從事中小企業風險投資的小型金融公司組成的“風險資本協會”(BVCA),為高科技“風險企業”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援助。
發達國家的實踐證明,創業投資是中小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孵化器和催化劑,許多著名的大公司如DEC公司、微軟公司、蘋果電腦等均是創業投資的成功代表。
2.完善中小企業融資的資本市場
中小企業規模小,其股票難以到一般股票交易市場上與眾多大企業競爭,為了解決中小企業的直接融資問題,一些國家己經嘗試在常規的股票市場之外開辟二板市場,為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直接融資渠道。二板市場的上市條件較主板市場要低,非常有利于中小型高新科技企業上市。美國的NASDAQ市場為成熟的風險型高科技企業走向證券市場、使風險資本退出風險企業以實現投資收益和繼續滾動投資提供了方便條件,美國最具成長性的公司中有90%以上在該市場上市。直接融資渠道的開辟與拓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發達國家中小企業籌資來源的多元化。據統計,通過發行企業債券和股票向私人投資者募集的資金占到了美國中小企業融資總額的4%。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