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譽作為企業的無形資產,對企業而言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商譽會計問題爭議較多,至今仍是會計理論界的難題。本著對商譽會計理論的更深入的研究。本文從商譽的性質及形成要素、商譽的確認與攤銷等幾個方面分別進行了論述,并提出了一些觀點。
[關鍵詞]商譽形成要素確認攤銷
一、商譽的性質
關于商譽的性質,學術界有許多論述,比較權威的觀點當屬美國當代著名會計理論學家亨德里克森的看法。他在其專著《會計理論》中介紹了三個論點:
1.商譽是對企業的好感價值。對于這一論點的解釋是:人們通常認為商譽產生于融洽的商業關系,企業與雇員的良好關系以及顧客對企業的好感。
2.商譽是企業超額贏利的現值。這里所說的“超額盈利”是指較長時間內能獲取較同行業平均盈利水平更高的利潤。對這一點的解釋是:人們之所以認為一個企業有商譽,是因為這個企業能夠較為長久地獲得比同行業其他企業更高的利潤,而不是短期盈利或偶然所得,這種將于未來實現的超額收益的現值,即構成企業的商譽。
3.商譽是一個企業的總計價賬戶。它表明該實體各項資產合計的價值(整體價值)超過了他們個別價值的總和,即‘整體價值大于其個別價值’。
上述理論稱為“三元理論”,他們從不同的角度解釋說明了商譽,又相互影響各有利弊。對企業好感的價值論,是從形成商譽的諸因素的角度去解釋,但這因素本身無法用貨幣計量,從而無法納入會計核算。超額收益論與總計價賬戶論實際上均是從商譽計量的角度來說明,前者揭示了商譽作為一項資產的基本特征,是一種經濟資源,能給企業帶來超額盈利,其缺陷是計量存在主觀臆測性,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尚有很大的困難,而總計價賬戶論可以說從間接計量角度闡明了商譽的性質,他強調從具體的計算角度入手,從定量角度去說明,但卻失去了應有的理論定性價值。由于這三種觀點各自形成獨立的體系,在指導實務方面相互影響,因而導致了理論與實務的各取所需,并存并用,從而使得商譽會計存在著許多矛盾與不合理之處。
二、商譽的形成要素
人們在分析商譽、確定商譽的價值時,不能離開對商譽形成要素的研究。目前普遍認為商譽的形成要素包含:一是企業外部的因素,如良好的社會關系,缺乏同行業的競爭者、競爭對手的狀況等。二是企業內部的因素,如良好的企業物質條件,高素質的管理人員,先進或者是壟斷的技術和工藝。三是企業內部和外部相結合的因素,如足夠的市場占有份額,暢通的銷售渠道,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廣闊的發展前景。筆者認為,企業內部因素是整個商譽形成要素中最關鍵的因素。在企業內部因素中,最關鍵的又要屬杰出的管理人才,它是商譽存在的前提和基礎,我們對商譽性質的認識皆可歸結于它,比如對企業的好感價值可以說是來自于對企業管理人員的好感,以及企業的超額盈利能力是企業的優秀管理人員經營所至。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商譽的自身內容不斷豐富,我們對其認識也會隨之改變。目前,人們對商譽的認識有了新的發展,這些新的觀點的共同點是都強調了人力資本是商譽產生最根本的因素。于越冬認為:“商譽的真正來源是人力資本的超額效用”。于長春博士認為,商譽的內涵有必要進一步分成若干細目,其中有一部分應該分離出來,作為人力資源得到單獨確認和計量,剝離之后所確認的商譽,就不包括人力資源在內的企業整體商譽。這些新商譽觀的提出,進一步加深了對商譽的認識,揭示了過去被商譽掩蓋的人力資本的價值,引起人們對人力資本的關注。
三、商譽的確認
1.外購商譽的確認
在各國會計實務中,普遍采取了對外購商譽確認,而對自創商譽不予確認的做法。
外購商譽是在企業合并過程中,由收購方的收購成本大于被收購方凈資產公允價值的部分。外購商譽由并購而形成,就一般企業并購的主要目地而言,無非是為了在以后經營期間獲得預期效應(包括財務效應、經營效應、管理效應等),從根本上說是獲得比一般企業更高的利潤,并且在以后能夠實現這部分利潤。然而,當前會計實務確認的商譽,即購買成本超過被并企業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是否都屬于商譽?是否都符合資產的定義?
雖然購買成本超過被收購企業可辨認凈資產的差額是企業所耗費的成本,也盡管企業取得資產必然會發生成本,但發生的成本并非全部是資產,因而對其差額最好的解釋是“取得溢價”或“購買溢價”。資產的本質是它含有的將來經濟利益,而不僅僅在于它取得時支付了一筆成本。其取得溢價可能包括了由于不符合確認標準被收購企業未曾確認的其他凈資產的公允價值,也可能是收企業高估或低估收購價部分。若溢價中包含了上述兩部分,則提供的商譽會計信息質量顯然不具有可靠性的特征,進而也不具備相關性。商譽只能是由收購企業兼并和被收購企業的凈資產及其經營產生的預期的協作的公允價值和被收購企業在繼續營業中的“持續經營”要素的公允價值兩部分組成——FASB稱之為“核心商譽”,而當前會計實務中確認的并購商譽中可能還包含了非核心商譽,因而FASB在其ED154中提出了避免和減少非核心商譽要素的要求,使得提供的商譽會計信息更真實、更相關。
2.自創商譽的確認
自創商譽往往被認為是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過程中獲得的各種無形資源,這些資源同外購商譽一樣,可使企業獲得比其他企業更多的收益。
根據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第5號公告,一個項目要作為會計要素確認必須符合四個確認標準:1.可定義性,2.可計量性,3.相關性,4.可靠性。凡是滿足以上四個標準的項目如果符合成本效益的約束條件和重要性原則,則應作為財務報表要素確認。
(1)自創商譽符合資產的定義。自創商譽這項為企業所擁有或實際控制的并能為企業帶來未來超額盈利的資源,顯然是符合資產定義的。
(2)自創商譽滿足可計量性。通貨膨脹會計、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發展,現行成本、公允價值等非歷史成本計量的應用給會計信息中的資產的計價觀念開辟了新的思路。自創商譽雖然不可以采用歷史成本、現行成本、現行市價直接計量,但卻可以采用未來現金流量現值這種間接的方法進行計量。隨著預測科學的進步,預測企業未來每年盈利及其能帶來的現金流量,選擇公認(較合理)的貼現率,自創商譽的價值計量及其可靠性并不成問題。
(3)自創商譽滿足相關性。相關性是指自創商譽是否對用戶的決策有用,新經濟時代的很多高科技企業,自創商譽在總資產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直接影響有關利益當事人的經濟決策,利益各方都時時關注自創商譽的存在及其變化,相關性就不言而喻了。
(4)自創商譽滿足可靠性。自創商譽最終表現為企業未來超額盈利能力,而企業未來超額盈利能力是能可靠預計的,因而自創商譽也是能可靠計量的,另外,會計處理既然認可有形資產計量的相對可靠性,就沒有理由拒絕自創商譽的相對可靠性。
筆者認為,不確認自創商譽,有負面作用,表現為:一是在高科技企業中,自創商譽在總資產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若不及時向信息使用者提示,既不能滿足經營者正確報告受托責任,也不能滿足與企業有利害關系的各方進行決策,違背了信息相關性和可靠性。二是不確認自創商譽,而確認外購商譽,不符合一致性原則。外購商譽實質也是自創商譽,是被購方企業的自創商譽,只不過是被購并之前未予確認,而是等到被收購、改組、合并時才得以確認。三是當自創商譽在企業總資產中占較大比重時,不加以確認和披露,違背了客觀性和充分披露原則。
綜上所述,確認自創商譽必將成為趨勢,但在現階段,可以只作表外披露,不進行會計處理。但對其確認是不容置疑的,具體的會計處理方法還有待于進一步探討。新經濟時代并非所有企業都有自創商譽,只有那些較同行業比有超額盈利能力的企業才確認自創商譽。這里有一個問題,即對于預期投資報酬小于正常投資報酬的企業,這部分差額是否該確認及如何確認?筆者對這一問題尚沒有認識清楚,在此將其列出,以待進一步探討。
四、商譽的攤銷
不管是自創商譽還是外購商譽,在賬面上確認后,就要考慮其攤銷問題。主張不攤銷的學者認為,只要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還相當好,就不應攤銷商譽。其理由是:
1.如按期攤銷商譽,則企業的賬面上商譽價值越來越低,而與其同時,企業的經營可能越來越好,企業的實際價值也越來越大,這就使得會計揭示的信息與實際不符。
2.如按期攤銷商譽,那么當商譽攤銷完畢后,如何解釋賬面上商譽已消失而實際上企業的商譽卻可能比以往更高呢?
3.如按期攤銷商譽,那么當商譽攤銷完畢后,是否應重新將企業擁有的商譽計價入賬?如計入賬戶,則使得以前的商譽攤銷工作毫無意義。
主張商譽應攤銷的學者則認為商譽應該合理攤銷,理由是:
1.攤銷商譽就是將分攤到商譽的成本進行分配,以實現收益與費用的恰當配比。
2.所有的舊商譽是一種被耗費的資產,而且被新商譽重置,因此舊商譽必須進行攤銷。
3.商譽的壽命估計不能達到可靠的滿意程度,也無法知道商譽被耗費的方式,在武斷確定的期限內進行攤銷,是對難以應付的問題唯一務實的解決方法,要比將商譽立即注銷更可取。
應該說這兩種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筆者認為,進行攤銷是一種相對科學合理的方法。因為購買商譽中的一部分具有有限的壽命,應該在其壽命期內進行攤銷。盡管商譽是以成本即收購成本的剩余額計量的,但是,商譽不是成本而是資產,對其進行攤銷反映了該種資產的耗費和損耗。但進行攤銷又會給企業操縱利潤留下空間。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