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研究表明,中國石油資源和石油產量相對不足,石油供需缺口逐漸擴大,能源安全問題日顯突出,而能源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制約作用正在不斷地加劇。因此,探討能源危機,尋找解決措施對于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是有著重大意義的。
[關鍵詞]石油問題能源危機經濟
石油作為一種戰略物資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今后20年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而同時我們也面臨著諸多新的變化和挑戰。
一、我國目前主要的能源問題
1.我國能源管理模式不完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了改變以中央國有經濟為主發展能源工業的思路,鼓勵地方國有經濟和非國有經濟發展能源工業,實行了“國家、集體、個人一齊上”的能源工業發展方針,標志著我國能源管理模式由計劃管理模式向市場管理模式的轉變。但是,由于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能源市場管理模式雖然建立但還不完善,市場定價機制還沒有有效運行,而且市場準入管制靈活性差,這嚴重制約了我國能源工業在世界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的競爭力。
2.中國人均能源占有量較低
據統計,2000年,發達國家人均能源消費量為7.85噸,而中國人均能源消費量僅為1.05噸,大約為發達國家的13%。中國能源資源總體比較豐富,但人均能源資源占有量和消費量較低,僅為世界人均占有儲量的56%。煤炭儲量比較豐富,但石油、天然氣儲量不足,人均占有儲量僅為世界人均占有儲量的8%和6%。雖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一定的發展潛力,但受技術和成本的限制,在2020年以前還不可能替代化石能源。
3.石油消費對外依存度不斷增大
中國的石油、天然氣消費需求已進入快速增長期。在1996年~2000年,石油年均消費量增長5.65%, 2000年后的年消費增長達10%以上,2004年高達19%。而截至2004年底, 累計探明可采儲量67×108噸, 可采資源探明率約為44%,石油勘探仍有一定的潛力。從現在到2020 年, 預計年均探明可采儲量仍可維持在略高于1.7×108t的水平。但是,由于勘探工作主要集中在遠離消費區的西部和近海,石油勘探難度加大,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不斷的增加。
二、石油危機對經濟的影響
石油是現代經濟的“血液”,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0世紀最后30年里發生的三次石油危機導致的三次油價暴漲,都對世界經濟造成了嚴重影響,并不同程度地導致了全球經濟蕭條。
目前,中國的對外貿易出口已經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大量研究表明中國出口的比較優勢主要在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這些勞動密集型的低附加值輕紡商品,利潤很低。外向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的重要特點就是產品附加值低,主要以低價作為在世界市場上進行競爭的手段,整個產業的發展對成本變動非常敏感。作為最重要的資源、能源產品,石油價格上漲帶動大量下游產品和相關產品價格也跟著上漲,這就打破了原來的價格平衡體系,國內生產和出口商利潤空間被大大壓縮。2004年以來,石油的下游產品——化學纖維價格平均上漲30%以上,并拉動棉花等相關產品漲價,其他石油下游產品如塑料、高強度纖維等產品的價格也在一路陳升。與2003年同期相比,按照9月份出廠價計算石油液化氣價格上升36.4%,甲苯上升44.4%,丁二烯上升52.8%,聚苯乙烯上升50.5%.聚丙烯上升32.7%。隨著價格升漲效應的擴散,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必然遭受相當大的影響。
三、如何調和能源與經濟協調發展
1.加強國際合作,建立戰略聯盟
在能源市場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個國家不能單獨保障自己的能源安全,必須通過有效的國際合作來保障。中國作為石油消費大國,要加強與生產國的對話,保證國際石油市場的有效運轉,增加運作透明度。同時,還要積極與消費國保持勾通,共同維護石油市場的穩定。中國進口石油的50%以上來自中東,世界石油資源和生產也主要集中在這個地區,但這里軍事沖突不斷。以中國的大國地位,應為維護世界和平、以及地區和平多做貢獻,如積極參與維護中東地區和平與穩定的國際事務;以適當的方式,同其他亞洲進口國一起,與美國合作保護海上航線的安全。這些努力,將有利于保證石油商業渠道產品的正常貿易。
2.建立石油儲備體系,保證能源供應安全
從國際經驗來看,無論是發達國家如美、英、日等國,還是發展中國家如巴西、印度等國,都已建立了自己比較成熟的石油戰略儲備體系,同時,國際油價持續上升和石油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等現實都要求我國盡快建立石油儲備體系。石油安全是能源安全戰略的重點之一,而石油不安全主要體現在石油供應暫時突然中斷或價格暴漲對一個國家經濟的損害程度,這主要取決于經濟對石油的依賴程度、油價波動的幅度以及應變能力。
3.加快出口結構調整
從1998年以來,我國在包括服裝、箱包等在內的雜項制品、紡織品、鋼鐵、紙制品等傳統大宗商品出口比重下降的同時,機械及運輸設備、電子信息產品的出口實現了較快增長,并對經濟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這種積極的趨勢下,我國應該大力加快出口結構調整,在保持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現有規模之同時,進一步加快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將外貿進一步擴張的著眼點置于資本與知識密集型產品方面,將出口的重心放在技術、資本密集型產品上,這樣不僅能夠較快提高出口經濟效益,也是中國在面臨石油危機的重大沖擊時化被動為主動的惟一途徑。
4.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世界一些國家的發展經驗表明,人均 GDP 達到1000美元后,人均能源消費量呈現出大幅上升的趨勢。對這一變化,各國都采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積極開發節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變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能耗少而產值高的產業。統計數字表明,我國每萬元GDP 耗水量比國際水平高5 倍,總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建國50多年來,我國的GDP增長了10多倍,而礦產資源消耗同比增長了40多倍。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建立健全節約能源、資源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加大執法和監督檢查力度,制定和實施強制性標準,推動社會各個方面的節約能源、資源工作。
參考文獻:
[1]馬維野:中國能源安全的若干問題.經貿導刊,2001(9)
[2]周鳳起:21世紀中國能源工業面臨的挑戰.中國能源網.www.china5e.com
[3]十一五時期及2020年能源供求格局,中國經濟時報,2005,5,20
[4]賀衛伍山林:制度經濟學.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8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