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上中西方財稅法律的差異是影響各自商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傳統上以直接稅為主;西方以間接稅為主。前者體現農業社會的特點;后者凸顯商業文明的品格。這既由經濟結構決定又對經濟的發展路向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
[關鍵詞]財稅法律傳統比較商業
一、中西方財稅法律傳統的差異
財稅法律既是國家收支運行的制度保障,也是對社會經濟發展調節的經濟杠桿。財稅制度的模式、理念與一個國家的經濟范式、生產力水平、各產業的發展狀況有著密切的關聯,經濟決定財稅;財稅又會影響經濟。中西方不同財稅法律歷史皆根植于其不同的經濟基礎,并對其不同的經濟發展路向產生重要的影響。比較而言,其差別之一在于西方財稅發展史較早完成了由直接稅向間接稅的轉變,其稅種側重稽征個人財富與社會財富在商品流通中的增值份額;中國傳統上側重按人丁(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如土地)收取固定的稅金,無論貧富,一體分擔。其差別之二在于西方稅收經常按區域隸屬關系分級征收,財稅隸屬關系的多元既弱化了中央對地方的經濟控制,也造就了稅收與納稅主題的多樣化,為私營經濟和商業的發展預留了空間;中國傳統上將稅額由中央直接指派到每一個人丁和戶籍,中央通過稅收對每一個最基層的經濟生產單位的控制富有力量和效率,政策微調都會對經濟走向產生影響。其差別之三在于西方較早實現了稅收法定主義的稅法原則,事權與財權分立、征納對象與稅率分明,使納稅主體特別是商業經營者可以合理預期其稅后利潤,設定其商品價格;中國歷史上的稅收直接受制于國家財政需要,依政策調整不斷變化,租稅的加派和加征隨意性很大,而歷史上著名的“變法”活動都與稅收政策的調整相關。
二、 中國傳統財稅立法的特征——以漢代為例
我國封建社會系統的財稅法律始于秦,定型于漢,其原則為后世沿用不輟。是故漢代財稅法制可以成為研究我國傳統稅法原則的一個理想切入點。其賦稅的種類主要有以下幾種:
(1)租稅,即田租。封建社會生產力較低,基本屬于短缺經濟,主要的財政收入來源于農業,是故租稅不分。漢代租稅稅率由秦時十稅一,改為十五稅一,又改為三十稅一,定為舊制。史載:“漢興……上于是約法有禁,輕田租,十五而稅一。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稅一也?!焙睆埣疑匠鐾恋臐h初法律《二年律令·田律》記載:卿以下,五月戶出賦十六錢,十月戶出芻一石,足其縣用,余以入頃芻律入錢。
(2)口賦,又稱口錢,俗稱人頭稅。漢代口賦最初專指三歲(文帝時改七歲)至十四歲未成年人所征的口錢。原定每年每人納二十錢供宮廷費用,武帝時加征三錢供補充車馬。史載:“民七歲至十四歲出口賦錢,入二十三,二十錢以食天子,其三錢者,武帝加口錢以補車騎馬。”
(3)算賦,是與口賦相同的另一種人頭稅,征收對象是十五歲到五十六歲的成年人,每人每年繳納一百二十錢為一算。史載:“(高祖四年)八月,初為算賦?!比绱驹弧懊衲晔逡陨现廖迨鲑x錢,人百二十為一算,為治庫兵車馬。”
(4)更賦。更賦是徭役的一種代役錢。漢制,每個成年男子(二十三至五十六歲)皆在戍邊之調,稱為“更”即輪流服兵役,但又不可能人人成行,沒有被征發者每年都要繳納一筆賦稅。即“諸不行者皆出錢三百入官,官以給戍者,是為過更也?!笨梢娨詽h代為代表的傳統稅收以土地和人口為基礎,并附之以百姓的義務勞役,是一種典型的直接稅。馬克思指出:“直接稅作為一種最簡單的征稅形式,同時也是一種最原始最古老的形式?!敝苯佣惖奶攸c是依課稅對象的外部標準規定稅額,諸如人丁多寡、耕地大小,房產數量,并不考量當事人的實際支付能力,也沒有任何扣除。
三、 西方傳統財稅立法的特征——以包稅制與間接稅為例
從稅收體制上,西方傳統上有弱化中央財稅權力的傾向,比如在羅馬帝國時期,羅馬在行省范圍內實行包稅制。即由一些大的商業高利貸者將一省稅收承包下來,然后再由自己去組織征收。法國等國家在中世紀也延續使用這種方法,這使得稅收權力從中央到地方通過一系列中間環節層層落實,弱化了最底層民眾與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對于市民社會和契約理念的生成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西方國家在封建社會中期廣泛的采用了間接稅。間接稅主要在商品流轉過程中征收,如消費稅、關稅、過境稅等。這對西方商業的發展和商業文明的興起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特點之一,間接稅發生在商品的流轉過程中,較直接稅更為隱蔽,不易為納稅人察覺。其特點之二,間接稅非常有利于商業發展。因其是對商品課稅,因而只要被征稅商品能夠按較高價格銷售出去納稅人繳納的稅款就可以全部或部分地轉移到購買商品的消費者身上,商品經營者負擔較少的稅收,在供小于求時還可以免予負擔稅收。間接稅實質上是對商品生產者和商品銷售者的優惠政策。其特點之三,間接稅的納稅商品在初期以高檔消費品為主,主要是封建貴族消費的奢侈品這使得社會財富集聚到工商業者手中,有利于刺激商品經濟的發展,周而復始,形成良性循環。西方的財稅理念較多的強調稅收的一般目標即國家財政收入的增加,工商業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必然導致政府財政收入的增加,所以其財稅政策較少考慮工商業的發展對社會/政治結構的影響
四、 財稅法與商業的發展路向
從根本上說,稅收同一個國家的經濟活動、文化價值取向以及國家的經濟模式緊密相連。稅收即時政治國家社會活動和政治活動存在與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調整其產業政策、選擇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模式的重要手段。過去對中國傳統稅法與商業發展的關系的研究中,過于側重分析傳統農業經濟對傳統財稅體制進而對商業發展的客觀影響,忽視考察國家財稅法律政策對農業型國家的塑造和對商業發展路向的選擇。而這種塑造力和選擇性對國家工商業的演進和社會結構的轉型所具有的巨大作用力也往往為人們所忽視。中國歷史上的財稅法律制度得重要特點就是以稅收特定目(經濟調整的手段性)大量介入并侵蝕稅收的一般目的(國家運轉的財政支持),根據征稅人的經濟利益需求對稅收解釋、調整和變動,致使商業的自然發展受到來自人為行政因素的干涉過大。“中國是大陸型國家,重農抑商已久,是傳統政策,重生產而不重分配?!边@也是形成中國傳統財稅法律特點的內在動因。漢代稅法規定:“人出一算,算百二十錢,唯賈人與奴婢倍算?!奔匆幎ㄉ倘吮瘸H硕嗬U納一倍的人頭稅。此外還加收商人的巨額財產稅:“各以其物自占,率緡錢二千而一算。諸有租及鑄,率緡錢四千一算?!辈ⅹ剟顚ι倘穗[瞞納稅的舉報“匿不自占,占不悉,有能告者,以其半畀之?!本褪钦f商人隱匿財產不進行納稅申報或者納稅不實,別人可以向官府舉報,并將隱匿的財產的一半作為賞金獎勵舉報人。結果“商賈中家以上大氐(抵)破。”傳統農業社會的財政不依靠利潤豐厚的流通領域獲得,而是通過賜民田、定傅籍的方式造成大量小自耕農成為國家納稅、服徭役兵役的社會基礎。作為傳統的“惠民”政策,政府常降低租稅,其反作用是使田產多的地主受益而將稅收負擔通過更賦和人頭稅廣泛地負擔在普通民眾身上。其結果之一導致百姓生活拮據、消費能力降低;結果之二社會資金主要投向土地。土地兼并的同時,工商業卻得不到必要的資金支持。這都是造成制約工商業發展的原因。
由古老的直接稅體系向近代的間接稅體系演變是經濟發展的進程本身決定的。一個國家是否能進入現代商品經濟的重要條件之一在于政府是否為商品的生產和交換創造了條件,提供了保護。從中外財稅法歷史觀察:國家的商業政策既來自于其經濟模式,又對其經濟模式的塑造、引導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天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為了刺激商品的生產和流通,稅種結構仍然以對商品課稅為主體。稅收負擔直接涉及國計民生最尖銳、最敏感的問題,國家是向商品征稅還是向商人與商人的財產征稅是解讀國家商業政策的重要參照系。西方各國在歷史的發展中將主要的稅收對象分擔在商品交易之上,是與國家鼓勵商業增長、刺激商品經濟發展的重商主義政策密不可分的,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商業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
[1]班固:漢書食貨志[M]
[2]張家山247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247號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168頁
[3]班固:漢書昭帝紀[M]及如淳注引漢儀注
[4] [5]班固:漢書高帝紀[M]及如淳引漢儀注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八卷[M]人民出版社.1961年,543頁
[7]劉劍文:財政稅收法[M],法律出版社,2004年,177頁
[8]黃仁宇: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M],三聯書店,1997,26頁
[9]班固:漢書惠帝紀[M]
[10]轉引自許卓云:漢代農業[M],廣西師大出版社,2005年,178頁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