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東部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西部地區轉移是實現東部產業結構升級、促進西部經濟增長和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產業集群轉移模式因其轉移的整體性和網絡關系的復制性,更能促進東部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但在轉移的同時,應注意轉移產業的選擇、移入產業集群與當地企業和文化的融合,以及處理好產業移出地的產業升級工作。
[關鍵詞]勞動密集型產業產業轉移產業集群轉移模式
我國東部地區在經過20多年的發展之后,一些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已進入了衰退階段,產業的生命周期性在客觀上要求東部地區將這些失去優勢的產業轉移到西部,但是目前我國東西部省區間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并不明顯。考察制約勞動密集型產業“西進”的因素,尋找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的模式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促進東部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的必要性
1.有利于實現東部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東部地區憑借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的低成本優勢,形成了一批以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制造業為主的產業集群。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和初級要素需求的快速增長,勞動力、土地等初級生產要素的價格越來越高,初級生產要素貢獻率較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東部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小。不僅如此,由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進入壁壘較低,吸引了大批中小企業、鄉鎮企業的蜂擁而入,一方面帶來了資源價格的上漲;另一方面過度競爭使得群內企業相互壓低價格,利潤大為降低,即便是先進入的企業也難以積累足夠的資本和技術以提升其產品和管理,企業只能是同種水平的維持生存,勞動密集型產業對東部的經濟增長的貢獻正變得越來越小。比如,深圳傳統制造業占就業人口30%,但產值只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1%,利潤和稅收只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的6%和14%,就業人數和企業利潤、上繳稅收不成比例。與此同時,東部地區的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產業則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統計資料顯示,目前珠三角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的產值占到全國的三成多,新型陶瓷電子元器件基片、生物工程藥物、智能化節能環保型家電、電子醫療器械等高科技產品的產量均已超過全國總產量的一半。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產業的迅猛發展使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東部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小。對于東部發達地區而言,適時地轉移一部分自身優勢不大,利潤空間較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把資源集中于更有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將是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重要途徑,也是區域產業競爭優勢轉換升級的有效方式。
2.有利于西部經濟增長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雖然東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很多都是技術含量不高的產業,但在長期的競爭與發展中,一些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工業技術不斷創新、產品檔次不斷提高,結構也不斷升級,逐漸演變成為具有一定技術的隱含經驗類的產業。這樣一些產業的移入,特別是以集群的形式移入后,將給西部的產業發展注入巨大的活力,打破原有產業的低效壟斷局面,激勵本地產業創新,提升產業競爭力。同時東部企業的移人帶來的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思想、新觀念、新意識和新的管理方式也將在西部傳播與擴散。
不僅如此,東部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西進”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是可以使西部的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就業。目前,東部沿海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大部分工人都來自中西部地區,大量人員的流入給東部城市的環境和社會發展帶來了很大壓力。如深圳市實際人口已經突破1000萬人,超過了850萬人的人口承載力,環境承載能力嚴重透支。如果這些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能夠實現轉移,不但可以更好的利用中西部的剩余勞動力和豐富的能源、資源,獲得更大的成本優勢,還能減少外來人口給東部地區環境和社會發展帶來的諸多矛盾。
更重要的是有了工業的支撐,有了可以吸納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產業的發展,西部的城鎮化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都會有一個較大的提高,第三產業也將隨著需求的增加而得到較快的發展,西部地區的人均收入水平將會提高,經濟將得到進一步增長,從而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二、以集群轉移的模式將有助于促進東部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
雖然廣大的西部地區在能源、原材料、土地、勞動力等資源上都比東部有更多的成本優勢,但目前并沒有出現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大規模“西進”。究其原因,除了東西部的制度差異使東部地區能以較低的制度成本彌補較高的要素成本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東部地區的產業環境和產業組織優勢明顯,產業集群發達,企業很方便找到自己的配套供應商,有利于相關企業的成長與發展。例如在江浙一帶的產業集群,就形成了超脫于市場經濟以外的依托于本地地緣、血緣、親緣和朋友關系的社會網絡和信用制度,集群內部采取了成熟而又高效的內在組織形式,內部專業化程度很高,從而表現較強的集群效應。這樣的產業集群一旦形成,就大大降低了各成員企業的交易成本,增加了他們的競爭力,集群內的單家企業也不會輕易放棄已經形成的網絡關系而另辟新的發展地。因此有學者提出東部產業集群產生的極化效應,使得東部地區喪失了資本西進和產業轉移的內在動力。
鑒于產業集群的極化效應帶來的東部勞動密集型產業西移的困難,集群轉移的模式可能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產業集群轉移模式,簡單地說是指一個地區的產業集群整體轉移到另一個地區;具體來說,它是指一群原本在地理上集中、關系密切的產業群體,整體搬遷到另一地區,產業的網絡關系保持不變。這種集群轉移模式強調的是轉移的整體性和網絡關系的復制性,在促進東部產業轉移方面具有幾個方面的優點。
首先,當一家企業單獨轉移時,它必須考慮當地有相應的配套企業,而欠發達地區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工業化水平低,產業結構低級化,產品競爭力弱,工業化進程一般仍處于初級階段向中級階段的初中期轉化過程中,在這樣的生產力水平下,很多產業部門還未得到有效發展,產業配套嚴重不足,從而限制了部分產業的轉移,即使實現了一些企業轉移,也會由于中間產品外購成本過高,難于植根。而產業集群是整體的轉移,集群內關聯產業同時實現了地域的轉移,包括前向、后向聯系的產業,以及相關的輔助部門(如研究機構等)都一同轉移,這就消除了企業單獨轉移時對西部配套產業不健全的顧慮。
其次,當企業單獨轉移到一個新的地區時,對當地的企業往往不了解,他們需要較長的時間去建立起相互的信任,這將限制企業之間的合作,減少移入企業的利益。因為集群轉移實現了網絡關系的復制,使得轉移的企業能夠繼續與自己熟悉的伙伴打交道,繼續與已建立了多年信任關系的商家合作,這大大降低了他們對新環境的適應成本和轉移的風險,更能吸引東部企業的西移。
再次,因為一個產業集群內的企業有著密切的關聯,并且往往有一個領導性的廠商,只要領導性廠商實現了轉移,其他關聯廠商就會陸續實現轉移。比如韓國三星集團在廣東東莞寮步鎮投資后,它在韓國的配套企業,如電子、小馬達、電腦顯示器等企業也緊隨而來。因此如果有足夠大的空間和能力吸納集群內的大多數企業,則只要抓住了這個領導性的廠商,通過它去吸引集群內的其他廠商,將降低與許多單家廠商協商的成本,提高轉移速度,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集群轉移模式實現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移入產業集群的選擇
東部地區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由于受地方利益的驅動,可能把高能耗、粗加工、低技術、低利益和高污染的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給中西部地區的資源保護、環境保護及產業結構等帶來某些副作用。中西部地區在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時,要目光長遠,不能“饑不擇食”。耍兼顧好當前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繼續鞏固和加強生態建設,強化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的導向。爭取做到承接產業不污染環境、不破壞生態、不浪費資源、不搞低水平重復建設。要注重發展循環經濟,承接能耗較高、污染較大的產業轉移項目,要改造后再投入運營,不能隨意引進。通過摸索經濟、生態、社會效益都好的發展模式,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2.移入產業集群的孤立發展
以產業集群的模式實現的產業轉移,因為關聯產業的整體轉移,集群內的企業往往與當地企業的交流、合作較少,而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網絡。如1987年第一家臺資鞋廠在東莞投資生產,時下已有400多家臺資鞋廠在此落戶,臺資的制鞋商、原材料供應商、包裝商、機器維修店以及下包廠商在此形成一個新的企業網絡,但臺資企業只選擇自己圈子里的企業形成上下游交易合作關系,對當地相關產業前向、后向關聯效應差。這種集群的孤立、封閉的發展,一方面不利于移入產業集群的根植,另一方面,對當地產業發展的影響和帶動作用也有限,不能充分發揮產業轉移本應有的技術溢出效應、關聯帶動效應和觀念更新效應等作用。只有產業文化與移入地的地域文化得以融合,產業集群才能在該地域具有持續的發展動力。為此,移入的產業集群應認識到,與當地企業交流、合作,積極融入當地文化,能為自己開辟更廣闊的市場和發展空間;而承接轉移的西部地區更應積極發展配套產業,當地的企業也應主動與移入的產業集群接洽,向它靠攏,實現產業集群的“落地生根”。
3.產業移出地的產業發展
因為我國東部,特別是廣東和浙江地區的產業集群主要集中在傳統產業上,而載體主要是小城鎮,這些小城鎮也是靠著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集群才得以發展,在產業集群發展好的地區,一個鎮的財政收入就高于中西部一個地級市的財政收入。一旦這些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實現了轉移,必定會對當地的經濟增長和城鎮發展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這些地區應盡快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升級,尋找更具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的產業,保證產業的發展和經濟的增長。
參考文獻:
[1]王詔怡劉艷:東部產業集群的極化效應對西部的影響[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西部論壇),2O04,(2):62-65
[2]丘兆逸:實施產業集群轉移模式.實現西部經濟騰飛[J].探索,2006(1):146-149
[3]宋德勇劉曙光:我國制造業路徑依賴與產業升級對策[J].生產力研究,2006,(3);182-183
[4]朱宜林:我國地區產業轉移問題研究綜述[J].生產力研究,2005,(9)199-228
[5]吳曉軍趙海東:產業轉移與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J].當代財經,2004,(6):96-99
[6]張孝鋒蔣寒迪:產業轉移對區域協調發展的影響及其對策[J].財經理論與實踐(雙月刊),2006,(4):104-107
[7]楊洪焦錢顏文孫林巖:產業集群理論研究述評[J].經濟問題探索,2006,(3):91-94
[8]U,Walz.Transport Costs,Intermediate Goods.and localized
Growth[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1996,26(6)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