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經濟挑戰“交易成本”理論,網絡經濟在流通領域對交易成本的影響深刻改變了經濟發展的進程。
[關鍵詞] 網絡經濟交易成本
五年前,網站是這個星球上最激動人心的商業亮點,我們追趕時代,總結出《77種網絡經濟創新模式》,轉眼之間,互聯網進入冬天,許多人曾經在玩笑之間說:曾經被我們誤導。但是斗轉星移、滄海桑田,互聯網又回到了人們的主流視線。
網絡經濟是指由于計算機互聯網絡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普遍使用,使得所有的經濟活動都基于互聯網平臺上的信息的傳遞和處理,經濟信息成本急劇降低,從而導致了信息代替資本在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并最終成為核心經濟資源的全球化經濟形態。網絡經濟不應狹義地理解為以計算機網絡為核心的產業,按美國得克薩斯大學網絡經濟研究中心的研究認為網絡經濟包括四個組成部分:網絡的基礎建設領域、網絡的基礎應用領域、網絡的中介服務領域、網絡的商務領域。
一、網絡經濟挑戰“交易成本”理論
1.交易成本的經濟學理論依據
科斯在1937年發表的著名論文《企業的性質》(The Nature of The Firm)認為,交易成本是獲得準確的市場信息所需要付出的費用,以及談判和經常性的契約費用。狹義的交易成本即市場交易費用,市場中平等法人之間談判所需的費用。即尋找交易對象的費用,交易對象之間談判的費用,交易實現的費用等。奧利弗·威廉姆森認為,交易成本分為兩部分:一是事先的交易成本,即為簽訂契約、規定交易雙方的權利、責任等所花費的費用;二是簽訂契約之后,為解決契約本身所存在的問題,從改變條款到退出契約所花費的費用。交易成本經濟學認為:交易活動是稀缺的,交易成本不為零。企業的存在是為了節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由協調成本和激勵成本構成。協調成本是指同以下三個方面的需要相聯系的成本:定價和交易及其他細節;發現買主和賣主以及他們的地址;將買主和賣主集中進行交易。激勵成本也分為兩類:一類是同信息不完全和非對稱相聯系的交易成本,另一類是由于責任不完善導致的交易成本。
2.網絡經濟下的交易成本理論
網絡經濟主要是通過促使交易費用的降低來影響流通領域的。在研究之前必須先考察一下什么因素影響交易費用。一般認為主要有兩個因素影響交易費用的大小:一是交易方式及其變革,主要從制度上闡述,因為交易費用的產生主要是人與人之間交往而產生的費用,而制度是利益互相抗衡的個人之間的交易活動的收斂,是交易活動這種博弈的集體穩定對策,所以制度上的改進可以降低交易費用。還有一點是交易技術及其變革,因為人的交易活動很多要通過物質的工具來實現,所以交易技術及其變革同樣可以降低交易費用,例如交通運輸技術的改進。網絡經濟在流通領域對交易費用的影響主要是通過第二個因素影響的。以信息技術變革和網絡技術的發展為核心的網絡經濟通過在技術上使信息成本尤其是信息傳遞成本降低來降低交易費用。
二.網絡經濟對交易成本的影響
網絡經濟則是以網絡交易費用的低廉為基礎的。正如企業的存在是為了節約市場交易費用一樣,網絡交易比市場交易節約了更多的交易費用。當市場主體進入信息網絡后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完成對信息的收集、處理、加工和分析工作,因而使信息資源同物質資源有機地結合起來,產生極大的“互補效應”。對企業之間以及企業內部的交易方式及交易成本產生一種根本性的變化,創造了一個全新的企業生存環境。
一般認為,在網絡經濟條件下,交易成本一般很低。這是因為一方面由于網絡技術的發展極大的突破了現實世界的時空限制,信息在網上的傳送十分迅速、便捷,縮短了時空差距,進而降低了時空成本。在傳統經濟條件下,由于信息交流的困難,企業要在大范圍采集客戶數據并對其進行分析,“交易成本”很高,這樣就很難針對個別用戶的需要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很難面對不同市場、不同消費者實施針對性的營銷策略。在網絡經濟條件下,企業可以在網上交流信息,而且信息傳遞和復制的成本很低,信息傳播的范圍又很廣,不會產生由于信息傳遞成本所造成的重大影響,因此,企業可以廣泛采集客戶數據,可以制定并實施針對性的營銷策略,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另一方面,網絡可以減少交易雙方之間信息不對稱程度,提高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減少信息不對稱意味著用于搜尋信息的實踐、精力和財力的減少,即搜尋成本的降低,也意味著社會運行成本的降低和社會凈剩余的增加。
先進的網絡技術可以簡化市場交易過程,消解市場中介組織,可以低成本地進行精確的統計與分析。傳統經濟環境中,許多的經濟行為不可能做精確細致的統計分析,因此許多結論或對未來的期望都是十分不準確的。而在網絡環境下的經濟行為可以采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對經濟行為進行實時的統計、分析,并能借此作出總結,預測未來以及做出較為精確的決策。最后,網絡可以減少交易雙方之間信息不對稱程度,提高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經濟學理論認為,信息不對稱會導致市場交易效率的低下,減少信息不對稱意味減少用于搜尋信息的時間、精力和財力,意味著社會運行成本的降低和社會凈剩余的增加。網絡具有大幅度減少市場“交易費用”的作用。
網絡在流通中的總效應是信息總成本的降低。但是信息傳遞成本的降低是以生產者與消費者在計算機網絡方面的大量投入為代價的,所以只有當信息傳遞成本的降低大于生產者和消費者在計算機網絡方面的投入,這樣流通中的交易費用降低才有意義,否則就是一種替代,考慮到生產者與消費者有所不同,所以分別加以考察。
首先對生產者利用網絡進行分析。生產者應用網絡的成本可分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固定成本包括計算機網絡硬件設備投入、軟件投入、配套設施投入、網絡安全投入以及物流設施的建設費用。可變成本包括互聯網接入成本、網絡維護成本、網絡管理成本以及運行物流系統的費用。交易成本的節約具體包括廣告費用的減少、營銷費用的減少、銷售費用的降低、庫存費用的減少。
以下通過模型分析做出說明。設使用網絡所花的總成本為Cy,固定成本為C0,可變成本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為k1t。所節約的總成本為Ct,節約的可變成本為k2t,考慮到網絡經濟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因為資產的專用性,所以不能節約固定成本。由此得方程組:
Cy=k1t+C0
Ct=k2t
由方程組可畫圖得:
由圖可知生產者使用網絡有無價值關鍵看t*是否存在以及t*的大小,t*表示企業節約成本與所花的網絡投入持平。當T>t*時,生產者使用網絡有價值,反之,生產者就不會使用網絡。
由上面的方程組解得t*= C0/(k2-k1),因為C0為正,所以只有k2>k1時,t*存在。這里有兩點需要指出:
第一,t*的存在是關鍵,但t*的大小也須注意,t*應該盡量小,因為如果一筆投資在長時間內得不到回報,投資者就會喪失信心,2000年納斯達克股指暴跌就是因為t*太大,投資者失去信心,所以股市下跌。
第二,不同的行業,模型的形狀也是不同的,主要是通過k2的大小影響模型,例如在生產銷售產品能被數字化的行業以及信息密集型行業如金融服務業、娛樂業、保健業、教育等,因為較以前可以節約實體傳輸費用,所以k2較大,這樣t*不僅較可能存在,也較可能小。而傳統實物產業如零售業、制造業等其決定因素是往往是最佳的物流系統支撐或是過硬的產品質量,因為這些都需大量成本,所以k2較小。由此可以認為產品能被數字化的行業以及信息密集型行業比其他行業在網絡應用上占有優勢。
下面以蘇州刺繡專賣店為例具體說明模型。蘇州刺繡專賣店是一家網上商店,但如果采用傳統的商店方式經營,那么每年需房租5萬元,水電費及營銷人員工資5萬元,電話傳真等信息費用10萬元,因信息不對稱而需3萬元的存貨。但用網上商店的形式經營每年費用則是域名注冊和虛擬主機每年費用1000多元,上網費3000元(包括信息傳遞和信息服務),因信息溝通較好只需5000元存貨,另外再加8000元的建網費用屬固定成本,由此方程式可得:
Cy=4000t+8000
Ct=225000t
t*=8/221(年)
因為t*存在,可實現總成本的節約,所以蘇州刺繡專賣店有使用網絡的價值。
根據美國調查公司Giga Information集團調查表明,2002年美國節約總交易費用達6000億美元,從節約交易費用中可獲利360億美元~480億美元。
下面對消費者交易費用進行分析。消費者對網絡應用所需的成本主要有硬件投入、接入費用、網絡服務費等。與生產者相比固定成本較小,可變成本所占比例較大。消費者交易費用的節約主要表現在交易時間上節約,交易效率提高上,顯性節約較少,模型與生產者類似。
由此看來,網絡經濟通過降低信息傳遞成本從而降低交易成本,雖然需一定的計算機網絡方面投入,但成本凈值一般是下降的,而在流通領域這一凈成本的下降也帶來了兩個方面的變化。第一個方面是交易成本降低,生產商可以和消費者在網上直接交易,不再按原來原生產商、批發商、零售商等銷售而是產銷合一、批零一體,還有基于信息網絡技術的供應鏈管理,對傳統的購進、儲存、運銷等業務流程采取縱向整合,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第二個方面是網絡經濟下流通領域的傳統分工趨于瓦解,新的分工格局在大分大合中產生。隨著信息成本的大幅下降,物流在流通領域中的地位更加重要。而隨著信息需求的加大,信息服務中介也將得到加速發展。在網絡經濟下未來的流通領域交易成本將持續不斷的降低,從而大大促進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解樹江:《虛擬企業的性質及組織機制》,《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1.10
[2]汪丁丁:2000,自由人的自由聯合,廈門,鷺江出版社
[3]陳劍,馮蔚東:虛擬企業構建與管理,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74-75
[4]謝康陳禹:知識經濟思想的由來與發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5]汪丁丁:經濟發展與制度創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