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項目物流的含義
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也是建筑材料的消耗過程和有關設備的安裝過程。工程項目建設所消耗的建筑材料數量多、價值大,構成工程項目實體的建筑材料和設備價值一般占工程項目造價的70%左右。因此,工程項目物流對保障工程建設的質量和建設進度,降低工程造價(或成本)具有重大意義。
物流是指物質實體(商品或服務)從供給方向需求方的流動過程,具體包括運輸、儲存、配送、裝卸、包裝、流通加工、保管、物流信息處理等各項活動。按照現代物流的觀點,物流是若干領域經濟活動系統的、集成的、一體化的現代概念。因此,工程項目物流不僅僅是工程項目物資流通,也不僅僅是工程項目物資的儲運,工程項目物流是工程項目各物流功能諸要素包括包裝、搬運、儲存、運輸、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務的有機整合。
二、工程項目物流的特點和要求
由于建筑業生產露天生產和項目的一次性特征,決定了工程項目物流具有以下特點。
1.工程項目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中建造的,它受到建筑性質、功能技術要求、地形地質、水文氣象等自然條件和原料、材料、燃料等資源條件的影響,在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條件下展開,其對建筑材料和設備等的需求在項目之間一般不同,所以工程項目物流具有個性化的特征。
2.一般物流不改變物的尺寸、形狀和性質,但工程項目物流中可能要改變物的性質,如混凝土攪拌車運送混凝土,在運輸過程中不能維持其原有的運動狀態。
3.工程項目物流以施工現場為集中地,分包商、供應商所負責的工程項目所需的各種物料及勞務向施工現場流動。首先,由于現代工程項目尤其是處于城市內的工程項目的施工場地狹小;其次,由于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要求工程項目建設盡可能減少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再次,由于現代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要求,業主對工程項目的質量和進度要求較高,工程項目物流成為工程項目目標實現的前提條件,而對物流的管理不僅涉及物資部門,還涉及進度、概預算、合同管理、質量管理等部門;最后,工程項目施工階段的物流一般是根據進度計劃的要求提出的,其目的在于保障進度目標的實現。所以對工程項目物流的管理要求較高。
4.工程項目的信息流運作活動開始受業主的需求拉動,從前向后傳遞,所做的施工設計、工程概預算、進度計劃、采購計劃等等都是業主需求信息拉動結果下產生的。所以,工程項目物流是客戶驅動型物流。
5.工程項目的生產要求物流具有準時制供應。工程項目物流如果過早供應到達施工現場,則由于場地狹小,需要花費額外的場地和保管費用,如果供應落后則會影響工程進展,同樣影響工程項目目標的實現。
三、工程項目物流各方的關系
業主方是工程項目的總負責人,業主方可以承擔物資采購任務,也可以將物資采購任務委托給承包商,也可以通過簽訂工程合同確定由雙方共同承擔物資采購任務。
工程實踐證明,承包商可能為了贏得工程承包合同而在報價中壓低價格。在工程施工后中標的承包商會因為額外的工作和某些變更而提出額外的價格要求,如果不能從質量方面降低成本的話,則只有從材料中尋找機會才能收回項目的真實成本并且獲得利潤。這顯然對業主的投資控制不利。因此,業主和承包商的關系常常是對抗性的。總承包商和分包商之間的關系也類似于上述關系。
由于工程項目的一次性,承包商與供應商之間大多也是不穩定的,其合作大多屬于臨時性或短期性的,往往競爭多于合作。在承包商選擇供應商的過程中,其選擇過程往往類似于業主選擇承包商。承包商為了能夠從眾多的供應商中選擇最佳的供應商,往往在訂約前虛夸自己的供貨能力和貨物性能,這增加了承包商的甄別成本,而在履約過程中,承包商對于供應則往往能夠采取事后把關的辦法,承包商難以參與供應商的生產組織過程和有關質量控制活動,相互的工作是不透明的,主要依靠各種標準如國際標準、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等進行檢查、驗收,增加了承包商采購部門對物資質量控制的難度。
傳統物資采購與供應模式還存在響應用戶需求的能力遲鈍的弱點,工程需求發生變化時,難以對已用的供求狀況進行調整,缺乏應變能力。由于承包商(或工程采購方)和供應商之間未建立合作伙伴機制,容易出現企業的短期行為,不能提供或獲得高水平的服務,削弱了各方的企業競爭力。建立工程項目物流的合作關系可以改善或解決上述問題。
四、工程項目物流合作關系的經濟性分析
令:Te為需求方平均總費用,為供應商平均總費用,K為每次訂貨變動成本,K’為每次生產準備費用支出,KC為需求方單位產品存儲成本,為供應商單位存儲成本,D為項目建設期內所需產品總量,Q為一個周期內的經濟訂購批量或經濟生產批量。則在傳統項目管理模式下需求方平均總費用為:
Tc=DK/Q+QKC/2
其經濟訂貨批量為:
需求方平均總費用為:
此時,DK/Q=QKC/2
在不考慮供應商效益的情況下,令供需雙方總費用為Tn,則有:
如果供需雙方綜合考慮,則此時最優數量Q*為:
令此種情況下,供需雙方總費用為Ty,則:
可見,Tn≥Ty。由此,供需雙方保持長期的合作關系可以降低費用,提高物流供應的經濟效益。
五、工程項目物流合作關系的實施
1.工程項目物流合作關系的可行性。如前所述,工程項目是一次性的,供需雙方的合作很可能也是一次性的,所以會有簽約前后的機會主義行為。但是,如果從承包商的角度看,由于工程承包企業屬于項目型企業,其基本業務是工程項目,所以從企業角度看,其項目業務則又是連續的,所以可以確保承包商和供應商之間的長期合作關系。所以物流需求方必須是企業而不是項目經理,是企業內的所有項目而不是單個的項目。
2.工程項目物流合作關系的實施。
⑴簽訂長期協定。供需雙方為了取得最大的資源效益,在相互信任、資源共享的基礎上達成長期的相互協定。這種協定突破了傳統的組織界限,在充分考慮雙方利益的基礎上通過確定共同的目標,建立工作小組,及時地溝通以避免爭議和訴訟的發生,培育相互合作的良好工作關系,共同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共同分擔風險,在實現目標的同時保證雙方的目標和利益的實現。
⑵建立評價系統。雙方共同組建評價小組,由該小組負責建立評價系統。該系統用于追蹤項目進展,評價項目的績效,并將評價結果報告給雙方。
⑶建立爭議處理系統。有雙方組成一個專門的爭議處理小組處理合作過程中產生的糾紛。一般采用非訴訟糾紛解決程序處理爭議,避免引起訴訟。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