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中小民營企業發展中普遍存在著融資難問題。據此,有些學者認為民營銀行的建立有助于解決中小民營企業融資難題,但民營銀行在實際運作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同理論上相比存在較大差異,那么,民營銀行在實際中應如何完善和發展,政府及金融部門應如何協調與配合,才能使民營銀行在改善中小民營企業融資難現狀中發揮其預想的作用,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民營銀行促進中小民營企業融資的理論分析
民營銀行在促進中小民營企業融資方面與國有商業銀行相比應具有如下優勢:
1.經營模式相匹配
中小民營企業由民間資本所有,難與現存的國有商業銀行發生直接的市場行為。現在的做法是依靠政府的介入;而民營銀行由民間資本控股,按照市場原則運行,是完全市場化的金融,有完全獨立的、自主的市場化行為,它沒有所有制約束,完全憑效率和信用來支配資金流動,所以它還有助于提高市場效率,更好地發揮金融對實體經濟的作用。
2.資金供求相匹配
我國現存的國有商業銀行在貸款的發放上優先滿足國有大企業;中小民營企業由于其規模小、資金需求量小,因而很難進入國有商業銀行選擇和支持的視野;而民營銀行規模雖小,但是服務高效快捷,特別適合為中小民營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因而是一個天然的貸款零售商,可以很好的滿足中小民營企業貸款周期短、貸款量小、需求緊急等融資需求。
3.信息方面存在優勢
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由于強化以及法人管理,信貸審批權上移,以及長期以來和中小民營企業缺少業務往來等原因,造成了信息的極度不對稱,這是中小民營企業融資難的主要客觀原因。而民營銀行數量眾多,且多為中小銀行為主,他們分布在各地,扎根基層,最能了解地方企業的經營狀況、項目前景、自信狀況和企業家素質,最能低成本地搜集當地信息存量,最容易克服“信息不對稱”和因此而產生的交易成本偏高的障礙。
二、民營銀行發展的障礙因素分析
設立民營銀行的目的在于解決中小民營企業的融資難題,上面論述的民營銀行在這方面的作用只是在外部環境成熟,民營銀行自身發展相對完善的理想狀態下的結果,而實際上民營銀行由于自身的不成熟、外部環境的制約及現實的選擇等原因并不能實現上述優勢。
1.民營銀行的生存危機
民營銀行是一個嚴格按照市場機制來運作的銀行,因而需要一個完善的外部金融環境。但就目前情況來看,民營銀行需要的外部環境尚不具備。首先是缺乏一個公平的競爭機制,由于受長期以來傳統觀念的影響,對于民營銀行能否享受與國有商業銀行一樣的“國民待遇”尚是未知數。其次,目前在我國還存在著嚴格的金融管制,即在嚴格的利率管制和銀行業務的管制。在這種情況下,民營銀行不可能真正實現以價格(利率)為杠桿的市場經營。
在2006年12月11日這一天,中國入世5年保護期結束,中國金融業全面開放,中國向外資銀行全面開放人民幣零售業務。一項調查顯示,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后,仍愿意選擇國內銀行的人占72.7%,明確表示將選擇外資銀行的占10.8%,此外還有16.4%的人在觀望。金融業的全面開放,為普通百姓提供了更多選擇,而國內的金融機構面臨的則是更大的挑戰、競爭和機遇。我們不難想象,即使是經歷了兩輪洗牌,做了充分準備的國有銀行都難以擔此重任,更不用說既缺乏經驗和優秀人才,又缺少完善規章制度的小規模的新興民營銀行了。有例為證:泰隆城市信用社是一家公認的經營不錯民營金融機構,其1993年成立是資產近100萬元,到2003年12月底存款余額達到了33億元,貸款余額達到了22億元,這樣的增長速度是其他銀行所不能及的。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這樣的增長泰隆用了10年的時間。而這樣的規模不用說在國外,就是在國內銀行業中也只能處于銀行金字塔的最底層,其對國有銀行的沖擊力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三、現存民營銀行的完善
從主觀上講,適合民營銀行發展的合理的策略應該是對現存的民營銀行進行改革,并設計好民營銀行的經營框架,既能保持銀行業市場對民營資本的開放漸進有序,又能保證民營銀行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1.加強內部控制
由于民營銀行具有先天的民間經營、資產結構多樣的特點,股東之間能夠形成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關系,這樣有利于加強內控,提升民營銀行的競爭力。特別要提到的是應嚴格限制關聯貸款的額度,嚴防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為自身非法撈取進一步擴張的本錢,這樣不僅完善了民營銀行的內控機制,保證了民營銀行運行的安全性,提升了自身的信用水平,有利于整個金融業形成健康的競爭環境。
2.建立存款保險制度
民營銀行要想生存和發展必須有存款保險制度作為支撐。銀行屬于高風險行業,在缺乏存款保險制度和沒有政府信用作為保障的情況下,民營銀行的安全性無從保障,而這將使民營銀行的信譽無從談起。泰隆和銀座城市信用社是浙江公認的兩個民營銀行標本。但2001年下半年,兩家城市信用社發生了擠兌風潮,最后還是由當地政府出面調集資金幫助解救,這樣就違背了市場化原則。民營銀行不是沒有生存的可能,關鍵是要有一套制度保障存款人的利益。
3.為中小民營企業建立信用平臺
民營銀行應充分利用其分布廣、扎根基層的特點,加強與所在地范圍內中小民營企業的信息交流與合作,盡可能多的了解他們的資信狀況、經營業績、項目前景等。根據上述內容為這些企業建立確切的信用平臺,對那些信用等級高、資信狀況佳的企業提供盡可能快捷和高效的服務,拓寬業務種類,切實為一些有發展前景的中小民營企業、一些預期收益高的投資項目量身定做融資方案。這樣,不僅滿足了中小民營企業的融資需求,而且增強了民營銀行的競爭力,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環。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