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合經濟學的“后發劣勢”理論,提出了西部地區信息資源建設必須克服其后發劣勢,進行體制創新,才能實現對東部的趕超。最后,提出了我們在信息資源建設中應關注的角度。
[關鍵詞]信息資源后發優勢西部地區后發劣勢
在我國西部地區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建設中,人們一般都比較關注其未來發展中潛在的“后發優勢”和比較優勢的總結和發掘,對自身存在的“后發劣勢”問題談的較少或者基本沒有涉及。而我國目前西部地區信息資源建設并不盡人意,因此,重新審視以往的資源觀特別是如何理解其“后發劣勢“將對我國西部地區信息資源建設將起到有益的促進作用。
一、西部信息資源開發“后發劣勢”發展觀的一般描述
后發劣勢這一概念是美國經濟學家沃森提出來的。其基本含義是說,落后國家由于發展比較晚,所以有很多東西可以模仿發達國家,而模仿有制度模仿和技術模仿兩種形式,落后國家由于模仿的空間很大,所以可以在沒有好的制度的條件下,通過對發達國家技術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取得發達國家必須在一定制度條件下才能取得的成就。但是,落后國家用技術模仿取代制度模仿,雖然可以在短期內取得非常好的發展,但是會給長期的發展留下許多隱患,甚至長期發展可能失敗。
由于后發優勢的存在,西部地區可以在借鑒發達地區信息資源建設的成功經驗基礎上,取長補短,充分利用后發優勢更快更好地發展自己。但后發優勢是相對落后在積極意義層面上的理解,是一種潛在優勢,并非落后地區實際擁有的優勢。它只是為落后地區加速發展提供了可能,而非必然。如果不能正確識別和把握潛在的后發優勢,一味地引進、模仿,將可能陷入“后發陷阱”,長期依賴、受制于外部世界。因此,認識和克服西部大開發的后發劣勢,是我們理性選擇西部大開發信息資源開發戰略的重要策略,對此,我們應有清醒的認識。西部地區的后發劣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體制轉型緩慢,形成后發的體制劣勢
我們應當看到,西部在體制轉型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距。西部地區市場經濟的體制還沒有完全確立,計劃經濟的色彩仍相當濃厚。各級各類信息產業及信息服務機構主體仍是國有為主,自主化程度不高,公共性的信息服務與商業性的信息服務業務不分,沒有建立真正的現代企業制度,單一的國有體制有著很高的體制成本,運作低效,這些都不利于擴大再生產和產業化發展。從信息服務市場發展看,多數企業還處于初級競爭階段,還不懂得利用信息工具回避風險,大部分企事業單位還沒有形成花錢買信息的觀念與習慣,這使得許多信息服務企業沒有足夠維持生存的用戶數目。在信息化建設上,本來就不大信息市場,由于行政隸屬的原因,存在各方的利益分割,致使西部地區的信息資源的開發各自為政、重復建設,信息政策不配套,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客觀上造成了網絡分割壁壘和資源壟斷.
同時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方面進展緩慢,限制了人才向西部的流動。這些制度的障礙,是西部開發過程中最大的后發劣勢。因此,在西部大開發過程中,必須把改革舊體制、形成新體制視為重要工作來抓。
2.歷史與文化傳統習慣勢力強大,思想觀念落后
正統的信息資源觀,對于發達地區而言是合適的,但對于西部地區來說,則并合適,這是因為長期以來,西部地區由于封閉自守,知足常樂的經濟化觀念其影響和作用遠遠超過東部發達地區,觀念的落后成為制約信息資源建設的重要因素。“等、靠、要” 等保守依賴思想。嚴重地影響著西部地區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有的人甚至還認為,信息資源建設是經濟發展以后才能實施的。信息化發展就是在圖書館擺上幾十臺計算機,能夠上網聊天。致使投入機制不靈活, 政策支持力度不夠,設備利用率不高, 資源共享和校際交流不足。“肥水不流外人田” 的保守思想還導致各信息機構在信息資源建設方面自成體系,搞“大而全”、“小而全” 的現象比較普遍,分工與協作程度弱化不利于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和實施規模信息效益。在信息資源的建設中,在觀念上往往把制度看成終極目標,而不僅僅是一種手段,從而造成了管理者的長官意識專權,使一些技術引進或束之高閣,或形同虛設。出現了可用信息不足和有價值信息閑置并存的局面。
3.人口增長過快,高素質人才缺乏,人力資源狀況不佳的劣勢
人才是信息資源開發戰略的根本, 要加快西部地區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關鍵是造就一大批信息人才。但從西部現實的人口素質狀況來看,西部地區人口總量雖然遠遠小于東部,但西部人口的增長是非常快的。人口的過速增長,也必將導致人均資源的相對緊張,生存、生活質量的下降,也必將影響經濟的發展速度,從而導致貧困的惡性循環。在西部地區文盲比例大大高于全國水平,如云南為25.48%、貴州為28.98%、甘肅為28.65%。另外,用人機制的不健全而導致的人才外流已是不爭的事實,據統計,西部地區12個省市每年畢業的大專院校的學生中,有90%的研究生和70%的畢業生都流向了外地特別是東部地區,這就造成人力資本投資的結果是本地區的人才不斷外流得不到應有回報的尷尬局面。事實上,人力資本缺乏是制約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要素,也是東西部地區信息差距不斷拉大的重要原因。
4.長期生活貧苦,東西部收入水平懸殊巨大
西部地區地廣人稀,自然環境、生態環境惡劣,自然災害頻繁,經濟不發達,生活貧困,兒童失學和輟學率高,文盲和半文盲也都集中在我國西部地區。由此,解決溫飽脫貧致富就成了西部地區各級政府的艱巨任務。信息基礎建設難以擺上議事日程,使越貧困信息越落后的惡性循環長期得不到解決,信息閉塞已經成為西部地區發展的瓶頸之一。此外,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不僅降低了人們的信息需求欲望,也削弱了信息供給能力。從地區發展來看,2005年中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占全國GDP的比重分別為60%、24%和16%,并且差距在擴大,人均GDP東部高出全國平均水準58%、而中部和西部不到全國平均水準的70%和55%;這構成了西部地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和速度不強,信息資源建設薄弱的主要原因。
二、發揮后發優勢,克服后發劣勢,實現西部信息資源建設大飛躍
根據以上的分析,由于后發劣勢的存在,要實現西部信息資源建設更快的發展,趕超東部,并使之后來居上,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必須充分認識、分析其后發劣勢,并有效地加以利用。
要有一個穩定的制度和開明的政策環境,以及正確并適時靈活的發展戰略。這就要求政府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解放思想,不死守自身的所謂比較優勢,而應積極主動地挖潛開發后發優勢,在體制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上做文章、下功夫,利用產權制度來調配社會不同主體之間的服務關系,即保證信息的暢通,最大限度地推動信息資源的有效流動和利用。將信息生產者和所有者的利益與社會經濟發展結合起來考慮。
在充分發揮后發優勢的過程中,還應當把對外學習轉變成內在的創新能力上。因為后發優勢中的技術學習和制度學習存在一種邊際報酬遞減的傾向,無論學習來的技術還是制度都是外在的,如果不注意轉化為內在的創新能力,后發利益將遞減為零。因此,從西部地區的實際出發,信息資源建設必須要有經營理念,西部地區應該集中力量,積極尋找我國東部發達地區的投資方,通過市場機制籌措經費,提高信息資源開發能力,共同研制和開發一系列的特色數據庫和書刊最利于發展“西部特色經濟”。當今社會的經濟發展已形成了全球性的市場運作機制。一方面,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行業的經濟互補日益增強;另一方面,“特色經濟”愈來愈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競爭實力,西部經濟要從根本上提高市場競爭實力,必須在西部特有優勢方面大做文章,這就需要系統、全面、及時地了解和掌握有關“特色經濟”領域的最新信息,這就需要完善與之相適應的專門的數據庫體系和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同時,還要積極挖掘因特網的經營潛力,把特色數據庫和電子書刊的研制開發與銷售經營等與因特網技術應用結合起來,惟有這樣,才能激活資本、技術和人才的后發優勢,加快信息資源開發和建設的速度。
參考文獻:
[1]陳龍華:我國西部地區信息資源建設定量分析.中國圖書館學報[J],2003(9)
[2]朱剛:論電子信息資源的特點與利用.中小學圖書情報世界[J],2006(1)
[3]徐仁杏:國外電子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可借鑒性.呼蘭師專學報[J],2000(11)
[4]國家統計局編.2005年中國統計年鑒.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
[5]王貴彬:西部地區信息產業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圖書與情報[J],2000(4)
[6]鄧曦東:論西部大開發的后發優勢.湖北社會科學[J],2004.6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