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農村消費市場有很大的潛力和發展機遇,但目前還有很多因數制約了農村消費市場的擴大,如何采取措施拉動農村消費,讓農村消費成為擴大內需的助推器,這不僅對新農村建設具有積極作用,而且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農村消費消費環境消費需求農村流通體制
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買方市場已經形成。在目前我國城鎮居民消費基本飽和、消費市場缺乏新熱點的情況下,如何擴大農村消費市場,使其成為拉動消費的新增長點,是當前消費領域必需關注的問題。我國農村擁有2.3億農戶,9億農民,這是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偏低,且目前正處于消費結構調整時期,這其中蘊含有很大機遇。如果能把農村市場的潛力真正挖掘出來,無疑對國民經濟的增長將起很大的作用。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決策,確立了國家財政重點支農的思路,2007年繼續實施這一戰略決策,這對擴大農村消費市場提供了良好的政策背景,如何策應這一新形勢采取措施拉動農村消費,讓農村消費成為擴大內需的助推器,這不僅對新農村建設具有積極作用,而且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一、 我國農村市場潛力巨大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有關資料顯示,我國農村消費品零售額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卻逐年下降。以2005年為例,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6.7萬億元,其中縣和縣以下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2萬億元,只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32.8%。也就是說,占全國人口三分之二的農村,只消費了全國三分之一的商品。隨著農民購買力的較快增加,農村消費將隨之不斷擴大,我國農村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潛力,亟待開發。
二、制約農村消費增長的主要因素
我國農業基礎薄弱,農民收入水平低,農村經濟發展速度緩慢,導致農村消費市場難以啟動,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
1.農民收入增長減緩。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農民收入也逐年增加,特別是2000年~2005年這段時間里,農產品的價格普遍看好,農民收入比較穩定,對家電、建材等大件消費品的需求較強烈,農村市場穩步發展。但2003年以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大幅上漲,農民收入大受影響,農民增產不增收。1997年到2000年,農民收入的平均增幅僅為3.7%,“十五”期間恢復到5.28%。2005年,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255元,增幅為6.2%,同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實際增長9.6%。農民收入增幅連續幾年回落,直接影響了農民購買力的提高,農民的消費需求也隨之減弱。雖然發達地區農村居民收入有的超過了城鎮,但農民平均收入水平卻遠遠低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十五”期間基本形成1∶3.2的收入差距,而據國際勞工組織對36個國家的調查,絕大多數國家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1∶1.6左右。
2.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消費環境仍然較差。隨著農村消費結構的調整升級,農村對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家電等耐用消費品的需求潛力很大,目前農村家電普及率與城市相比要落后10年,如彩電的普及率只有城市的一半,電腦更少。但這種需求要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市場,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消費環境。據調查,目前農村居民家庭已購的大件物品中不少處于閑置狀態,原因是農村的基礎設施不配套。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村供水、用電、道路、電信等基礎設施尚未完全解決,限制一些耐用消費品在農村的市場規模。在農村約有60%的地方還沒通上自來水。二是廣播電視信號比較弱,收聽、收視效果差。三是有些項目收費偏高,如電費昂貴等,對家電產品消費,有些農民不僅是“買不起”,也“用不起”。四是農村商業網點少,大件商品送貨上門和售后服務遠不如城市方便。以上這些因素大大制約了農民的購買欲望。
3.農村流通體制落后,流通渠道不暢,影響了農村消費需求的升級。農村流通體制、流通渠道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極不協調,初級農產品和農村的生產、生活消費品的流通市場與城市有明顯的差距。特別是農產品流通體制的落后和渠道狹窄,使得近年來全國不斷發生“谷賤傷農”事件,價格低、賣糧難成為影響農民生產積極性的重要因素,導致各地屢屢發生重農產品生產、輕農產品流通的現象和坑農害農的現象,致使農民的正當消費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妨礙了農村消費市場的擴張。交通、通訊狀況落后不僅導致了農產品開發和外運困難,造成農產品商品化程度低,而且不利于外部的生產資料、消費資料和農業科技的輸入,制約農村消費需求的進一步升級。
三、緊抓機遇,大力發展農村消費市場
200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以后,我國把投資重點轉向農村,為開拓農村消費市場帶來了機遇。2006年,全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支出3397億元,比上年增加422億元。在全國范圍內取消了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終結了延續2600多年農民種田交稅的歷史。2007年繼續增加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實施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政策,繼續對重點地區的重點糧食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增加對財政困難縣鄉和產糧大縣的轉移支付。增加投入和減少農民生產生活支出的政策措施,將擴展農民增加收入的空間,有效需求增加了,必然拉動農村的消費。
1.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開拓農村市場的關鍵在于增加農民收入,農民收入不提高,整個市場就像無源之河、缺水之海,流動不起來。但單靠農產品漲價刺激農業生產增長看來無望,必須尋求新的力量推動增產增收。一要解決農產品收購問題,抑制農產品價格下降,農資價格過快增長,保證農民增產也能增收。二要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在以糧食生產為基礎的同時,優化品種、提高質量、增加效益,積極調整種植業結構,發展養殖業,推動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特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充分利用現代農業技術,生產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如花卉、蔬菜、高品質水果。鼓勵農民產業化經營,專業化生產,企業化管理,推廣精細化農業。三要加大財政對農村的轉移支付力度,增加對農業的有效投入,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引導農民面向市場,生產適銷對路的新產品。最后是采取得力措施,確保農民有平等競爭的非農就業機會。現在,由于城市就業壓力越來越大,過去長期無人問津的社區服務業,城里人都一一亮起來了“品牌”,外地不少城市甚至采取限制雇傭農村勞動力的政策,使農民外出就業的門路越來越狹小。各級各部門應網開一面,力求給廣大農村勞動力創造一個平等競爭的就業環境,確保農民收入與消費持續穩定增長。只要農民收入能穩步增長,農村購買力較快增加,農村消費市場就會隨之不斷擴大。
2.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消費環境。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于城市而言,要落后得多,這就從客觀上嚴重限制了農村市場的開拓。應采取多種方式加大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要抓住國家實施農村“六小”工程建設的契機,進一步加大對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為未來消費能力的增長做好硬件設施的準備工作。除政府增加對農村的水利、電力、公路、通訊等投資外,可鼓勵農民投資辦企業,搞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綜合產出效益。各級政府應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緊緊抓住農村電網改造之機遇,在切實搞好電網改造的基礎上,徹底理順農村用電和收費管理。要進一步發展自來水供應系統,全面改善農村飲用水質量。郵電部門要進一步采取讓利舉措,積極擴大農村電話村的輻射面。總之,要多管齊下,齊行并進,為農民購買和使用工業品創造諸方面的基礎條件。
3.完善農產品流通體制,加強農產品流通市場建設。拓展農村消費市場空間,還需要加強農村市場體系的建設。由于農產品生產周期長,市場反應能力差,農民在生產過程中缺乏對市場信息的收集,容易造成農業生產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現象,因此,必須完善現行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制,實現農產品流通的市場化、信息化。其中需要發展與農村消費直接相關的零售業,逐步引進新的商業經營業態,在傳統的集貿、批發和零售等經營業態的基礎上,針對農村市場的特點,逐步發展以現代連鎖經營為代表的零售流通產業,使其經營網絡向農村延伸。如商務部目前正在抓緊實施的“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力爭在2007年底在全國建設25萬家連鎖化農家店(農村超市),覆蓋全國70%的鄉鎮和50%的行政村,從而全面提高農村的綜合流通能力,使現代消費觀念、流通方式和市場經營機制由城到鄉,促進農村消費環境發生根本變化,促進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逐步縮小。同時,建立農產品交易信息平臺,利用高效的市場中介組織來完成農產品的交易,發展訂單農業,使農民在市場的指導下完成生產和流通,實現較高的收入。
參考文獻:
[1]胡桂芬:玉溪農村經濟[M]200001
[2]易開剛:我國農村現代流通網的路徑選擇與戰略舉措[J] 商業經濟與管理
[3]尹世杰:消費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3-68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