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在這些矛盾和問題中,收入分配問題顯得尤為突出。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已成為近些年來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門話題,甚至成為某些人在“反思改革”名義下質疑乃至否定市場化改革取向的依據。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可以說是新時期堅持改革不動搖的一個切入點,厘清和梳理當前關于收入分配領域存在的一些問題及其癥結,有助于重新培育對當前改革的共識,增強堅持改革的信心。
一、 我國收入分配問題的現狀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數大致在0.18~0.20之間,而2005年已經超過0.47,接近差距合理區域的上限。1978年,農民的人均純收入為133.6元,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43.4元,兩者差距絕對額為209.8元,差距比為1∶2.57。2005年,農民的人均純收入是3255元,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為10493元,兩者差距絕對額為7238元,差距比為1∶3.22。農民人均純收入在1997年~2003年的7年間,平均每年只增長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增長保持在8%~9%。2005年,占城市居民10%的財富多的人,擁有全部城市財富的45%;而同樣占城市居民10%的財富少的人,則只擁有全部城市財富的1.4%。根據國家統計局測算,我國城鎮居民約有1200萬人處于貧困之中,城市貧困戶人均收入為1059元,比全國平均收入水平低54.7%;農村按年人均純收入不足825元計算,貧困人口有近7000萬人。行業之間收入分配差距也明顯,據資料顯示,2005年,全國機關人均年工資收入約1.6萬元,事業單位人均年工資收入約1.5萬元,企業人均年工資收入約1.4萬元~1.5萬元,而大企業人均年工資收入超過6萬元。值得注意的是,企業的經營職位和一般職位間的收入差距普遍在20倍以上。
二、 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原因
導致我國現階段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化改革必然導致貧富差距的擴大。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國實行的是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不分效益高低,不分貢獻大小,都是單一的分配標準。這種經濟體制和分配方式注重了社會公平,卻挫傷了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導致了經濟效益低下和共同貧窮。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實行了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打破了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收入分配不再僅僅局限于按勞分配,而是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就意味著必然會出現分配收入的差距。
2.堅持效率優先的原則擴大了收入分配差距。黨的十四大以后,我國開始了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的改革,提出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市場經濟規律在經濟生活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價值規律為基本內容的市場經濟規律,本身就具有收入差距擴大的內在動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主體追求的目標是利益最大化,而實行利益最大化的主要經濟手段就是按照市場原則和生產要素的貢獻獲取收入,讓貢獻大的人得到高收入,從而刺激一部分人勞動和經營的積極性,通過合法勞動和經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這是積極的、合理的。
3.就業機會的不足造成市場供求力量的失衡也會產生收入差距。在勞動力基本權益缺少法律和政策保護下,在勞動力沒有能夠代表自己利益的情況下,勞動力的相對不利地位會更加凸現。在與單個而又分散的勞動力對抗中,資本會顯示出強勢的力量,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勞動力與資本的分配關系。在我國農村大量過剩勞動力和農業就業收入非常低下的情況下,他們在城鎮務工的機會成本是非常低的,而務工所帶來的收入對于改善生活狀況變得尤為重要。為了家庭幸福,為了子女的未來,在資本面前“忍辱負重”,也就成為一種無奈的選擇。
4.再分配調節不力是造成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另外一個原因。一是對高收入者調節不力,當前居民收入方式日趨多元化,政府未能根據實際情況變化建立有效的收入監督及控制體系;二是對低收入階層缺乏有效保護,一方面總體投入不足,另一方面財政分灶吃飯與社會事務分級管理也使貧困地區低收入保護更顯無力和無助。某些形式的轉移支付明顯向高收入者傾斜。比如,諸多福利基本上只是提供給城市居民,而收入總體低下的農村卻無法享受。
5.道德分配即“三次分配”缺位也是造成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美國貧富差距同樣嚴重,但美國富裕階層每年向公益慈善組織捐助,占到了美國GDP的9%。我國的道德分配嚴重缺位,據有關資料顯示,國內工商注冊登記的企業,99%的企業從來沒有參加過捐贈。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對各類困難的群體在政策上、資金上有所傾斜,但光靠政府的力量還很不夠,富豪慈善家們的慷慨解囊十分必要。
三、如何看待收入分配差距擴大
目前我國收入分配差距的出現,是在我國國民經濟整體發展和提高的過程中出現的,是構建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結果,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必然現象,是前進中的問題、發展中的問題。我國現在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是在總體收入都有增加的情況下的差距擴大,其本質是勞動者先富與后富的關系。對于收入分配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堅持辯證的觀點,有一個理性科學的認識。
1.收入差距適當拉開是實行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計劃經濟時代的平均主義帶來的弊端給我們的教訓太深刻了。那么主要是什么導致許多人對當前收入分配結果不滿意呢?很多調查資料反映:很多人不怕收入差別,就怕收入分配不公正。應該說,改革開放以后,絕大多數中國人的收入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為什么會出現上世紀80年代那種“端起飯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的現象呢?究其原因,是收入分配領域的不公現象造成的。
2.收入差距擴大必須有一個社會認可度。從世界各國在不同發展階展的情況看,收入差距的大小固然是一個問題,但是不是合理致富,特別是暴富群體能不能被社會所接受和認可?道理非常簡單,如果問大家,獎勵水稻專家袁隆平幾百萬元,大家同不同意?絕大數人是贊成的。因為他是憑真本領拿的,是知識技術參與分配,是正當的。如果問對某一些靠權力、靠其他一些不法手段暴富的人,那看法就不一樣了。所以,實際上,未必是老百姓有什么“紅眼病”、仇富心理,廣大群眾對合理的收入差距是接受的。大家對貧富差距的憂慮,歸根結底是對于所謂權力經濟,對于那些不規范、不合法的謀取財富的行為及其結果的不認可。
3.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時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條件。一是我們具備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的物質基礎,我國人均GDP已經超過1700美元,財政收入超過2.6萬億元,盡管我們國家還不算富裕,但我們已經具備了比過去強得多的調整收入分配關系的物質基礎。二是我們已形成了進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共識,盡管人們對收入分配敏感問題難免有不同的認識,但到現在,不同階層、不同群體,還是在若干基本問題上取得了不少共識。例如,大家都認為,理順收入分配關系,不能再去搞平均主義,再吃“大鍋飯”;適當的差距不僅保對保持發展的活力是必要的,而且是合理的;理順收入分配關系步子要穩妥,不應該造成社會不安定等。
四、關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舉措
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進一步理順分配關系,完善分配制度,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已是箭在弦上,勢在必行。
1.努力提高貧困者、低收入者等人群的分配收入。一是政府在初次分配中,要調整工資和剩余價值的分配關系,提高勞動所占的權重,把最低工資標準提到維持當時當地勞動力的再生產水平。二是政府在進行二次分配時,要實現“底線公平”,即社會成員靠自己的力量解決不了的基本生活問題,要通過政府、企業、個人之間的一種恰當關系加以解決,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將更多的社會成員特別是中低收入者納入社會保障體系。
2.努力擴大中等收入者在社會階層中的比重。中等收入階層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這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廣泛共識。中等收入群體“擴容”和形成,需要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需要市場效率與社會公正相協調的政策,需要稅收等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調整,還需要教育與再教育體系對人力資本的提升等。
3.盡快完善高收入人群收入稅收調節體系。據統計,2003年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數額,占整個稅收總額的比重為6.5%;而亞洲各國平均占12.7%,非洲各國平均占11%,美國占43%,日本占38%,澳大利亞占55%。由此可見,我國個人所得稅與世界各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為有效調節個人收入,特別是高收入者的收入,應盡快建立以個人所得稅為主體,輔之以利息稅、遺產稅、贈與稅、特別消費稅等稅收調節體系,對個人所得的存量、增量及其轉讓進行調節。
4.進一步規范分配秩序,調節不合理的分配行為,打擊非法收入。不規范的分配秩序既損害了效率,也損害了公平。通過規范分配秩序既可以提高效率,同時也可以保證公平。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由此可見,當前歷史條件下,重視收入分配差距的問題,倡導公平正義,對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