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6年,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勞動職業培訓新項目發布會上,社會和勞動保障部規范了一批新的職業,其中商賬追收師被正式列入了職業培訓項目的范疇,從此, 商賬追收這一備受爭議的職業得到了勞動部門的承認。但其資格、權限和法律地位等諸多問題仍不明朗,商賬追收公司仍未得到工商等部門的認可,本文將對這些問題展開論述。
[關鍵詞]商賬追收法律地位信用體系
一、商賬追收概述
1.商賬追收師的概念
商賬追收師是指第三方專業追賬機構接受委托,依法對有拖欠行為的債務人進行催賬和追收的專業人員,追收的對象可以是企事業法人,也可以是自然人。“商賬追收”指通過合法的追收流程和技巧,進行商賬追收服務,降低企業風險率和壞賬率,防范和規避企業由于使用賒銷方式帶來的信用風險。
2.商賬追收業的必要性
多年來,追賬業務一直處于地下,屬于上不了臺面的職業,一談到追賬,人們往往想到的是使用恐嚇、威脅、非法拘禁、綁架等手段的各種討債行為。所以,長時間的思維定勢無形中將所有的追賬業務歸為不法的,甚至是犯罪行為,對于這樣的行為國家當然是禁止的,打擊的。但是,在當今信用普遍缺失的情況下,筆者認為這樣一種行業是值得推崇的。
見過在法院外面拍賣判決書的情景嗎?一個億的債權,五千萬賣了,因為面對那些潑皮無賴的債務人,即使是法院的判決,對他們而言也是毫無威懾力的,如果債權人不賣的話,他連一個子都拿不到。判決容易執行難是現實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之下,債權人只能采取自救行動了,或者拍賣債權,或者雇用追賬師。據調查,我國有44%的企業經常被不同程度的拖欠賬款,在遭遇還款拖欠的時候57%的企業選擇“委托追債”。
再者,我國國有銀行不良資產的嚴重性已是不爭之事實,它早成了國內銀行業發展的最大頑疾。目前中國四大銀行目前的不良貸款總額達4800億美元,占其貸款總額的比重為34%。這樣的債務,難道只能由國家買單嗎?難道我們能夠眼睜睜地看著國有財產一步步流失嗎?這該是追賬師們大展拳腳的時候了,所以僅從國家的角度考慮,我們也應該支持這樣的行業。
綜上所述,如此被廣泛需求的市場服務為什么不能合法的商業化呢?社會信用體系不是一天能建成的,法院“執行難”這個難題也不易輕松破解。在此背景下,與其讓商賬追收師在“地下”放任自流,不如將他們搬上臺面予以規范,讓商賬追收師光明磊落、干干凈凈地追賬。
二、商賬追收的地位
1.國內立法狀況
隨著商賬追收這一職業的出臺,我們不得不關注國內的相關立法狀況,我國對于商賬追收的立法幾乎是空白的,對商賬追收這一職業和行業的規定少之又少,而且僅有的幾個也是以通知的形式出現的,有關商賬追收的通知如下:
1993年,國家工商局發布《關于停止辦理公、檢、法、司機關所屬“討債公司”登記注冊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停止為公、檢、法、司機關申辦的“討債公司”及類似企業登記注冊。
1995年,公安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發布聯合通知,要求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立即停止辦理“討債公司”及類似登記注冊。
2000年,國家經貿委、公安部、國家工商局又聯合下發了《關于取締各類討債公司嚴厲打擊非法討債活動的通知》。
從這三個通知里我們可以看出,它們將一切合法的、非法的追賬行為全部納入到討債這樣一種范疇之中,并且對所有的追賬公司予以禁止,一棍子打死。
2.國外立法狀況
在發達國家,商賬追收是具有一定規模的征信行業的分支,跨國追賬、海外追賬業相當發達,例如美國的追賬者協會擁有上千商賬追收機構會員,其追收業務覆蓋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5]如美國的《公平債務催收作業法(Fair Debt Collection Practices Act)》,該法于1977年制訂,在1978年3月20日開始生效。這項法律對商賬追收師和追收機構的各種執業行為做了具體的規定。例如:
商賬追收機構不得在債務人不方便的時間給他(她)打催賬電話,特別是在晚間9時至早晨8時之間;商賬追收機構在催賬時,必須給債務人書面通知,內容包括:欠債額度;債權人的名稱;在催賬過程中,禁止債權人或受委托的商賬追收機構使用或威脅使用暴力或其他犯罪手段;禁止使用污穢、褻瀆言語和為侵擾接聽者或讀者的言語等。
三、對商賬追收的相關思考
1.職業肯定與行業否定的矛盾
當100多名學員手持著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全國統一職業崗位證書》——“商賬追收師”的合格證書時,工商管理部門且明確表示,目前不會給討債公司或討債人的注冊。因此,這些手持國家級證書的“討債師”還得作為地下工作者,在咨詢公司或“私家偵探調查服務公司”從事各項業務。一方面商賬追收師已經被認為是一個職業了,另一方面“追賬業務”又被明令禁止。對商賬追收職業的肯定,同時又否定行業的合法性,國家各部門之間如此規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筆者認為,勞動等部門看到了商賬追收師的市場需求與廣闊前景和社會就業率的大幅上升。而工商等部門看到的是該行業的各種不法手段,社會因此職業而產生的各種不良后果,在社會秩序與市場需求之間,工商等部門選擇了前者。
面對企業或個人的討債需求以及討債公司和商賬追收師客觀存在的現實,有關部門該是考慮給討債公司及其討債人員解開枷鎖的時候了,不然游走在合法身份與不合法“婆家”(討債公司)之間的商賬追收師的作用就不會得到有效的發揮。
2.相關立法的缺失
事實上,職業肯定與行業否定的矛盾,培訓與市場準入不能銜接,根源在于相關立法的缺失。正如上文所說,國內關于追賬業務的立法幾乎是空白的,而且這些行業中很容易出現觸碰甚至超越法律界限的行為出現,屬于法律的“高危”地帶,更需要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以此來規范行業合法地運行,同時為信用體系提供法律保障。
首先,制定商賬追收業的準入和淘汰制度,運用法制框架約束追賬行為。每一行業都應有其準入與淘汰制度,商賬追收也不能例外,目前,商賬市場魚龍混雜,良莠不齊,針對這種現象,更需要相關準入與淘汰制度的出臺。比如對進入該行業的人員設立一項入門考試,考試內容可以包括法律、執業操守等,也可以要求該行業人員最低的學歷程度。對于在執業期間違反行業規定,違反法律及法規的人員予以吊銷執照,不允許再次執業等。在追賬行為方面更應該加強管理規范,行為方式必須是透明的、合法的,追賬師必須在法律法規賦予的權限范圍內行動。
其次,制定相關信用法,建立信用體系。反觀當下市場經濟中的信用缺失與誠信失守,或許更能映射出我們向市場經濟過渡過程中的諸多弊病。正是由于失信的成本太低,而守信的成本太高,所以,欠賬不還成為必然。雖然我國的《民法通則》和《合同法》等多部法律中都有誠實守信的法律原則,但是這些原則都是從宏觀上進行規定的,不足以對社會的各種失信行為形成強有力的規范和約束。面對法律的空白,是時候該采取立法行動了,我們可以借鑒西方國家的先進立法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制定出適合我們的信用法,使商賬追收有法可依,使商賬追收機構能夠獨立、客觀、公正的開展業務,從而降低信用風險和社會交易成本,為信用體系提供法律保障。在國外,許多國家將合同逾期90天的欠款就劃入“壞賬”之列,而在我國,許多企業的欠款一拖再拖,七年八載不還的也有很多。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告訴中國企業,凡賒銷或授信企業,都需要建立符合中國實際的企業信用管理機制,即對信用交易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各個階段實施信用風險監控管理。所以除了相關的立法措施外,企業也應該建立屬于自己的信用管理體系。信用管理在國外已發展了180多年,但在國內才興起幾年時間。短期內,要讓所有企業都建立起信用管理的全面概念和機制,顯然是不現實。因此,對企業來講,了解信用管理的基本理念,掌握清收賬款的的技巧和方法是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http://www.creditlink.cn/article.do?cmd=openarticle_id=1152922675514,2006-07-14
[2]www.hncredit.net/html/bbs/show.asp?id=59 10k,2006-12-19
[3]http://www.guaranty.com.cn/new/view_user.asp?id=4876
[4]http://ycs.smehen.gov.cn/xinyong39.htm
[5]http://news.sohu.com/20050311/n224644106.shtml
[6]http://www.lzet.com.cn/news/news-2.php?id=51497,2005-02-03
[7]張斌:《商賬追收師=私家偵探=商務間諜》2006-9-7 16:03:44http://column.bokee.com/174089.html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