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紀70年代,韓國政府發起的新村運動,對韓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借鑒新村運動的成功經驗,立足于“三農”問題的嚴峻現實,我國應高度重視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問題,加大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這就必須動用中央政治權威,全面改革農村公共產品現行供給模式。
[關鍵詞] 韓國新村運動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啟示
20世紀70年代開始,韓國政府發起了以“勤勉、自助、協同”為基本精神,以“脫貧、自立、實現現代化”為根本目標的新村運動,取得了令人羨慕的經濟和社會成就。韓國新村運動因此而成為了發展農村經濟、建設新農村的典范。我國與韓國都屬于東亞國家,目前農村的城鄉二元結構背景與當初韓國新村運動的經濟背景有類似之處,所要達到的目標也相似。借鑒新村運動的成功經驗,我國應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加大和優化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促進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經濟結構轉換。
一、韓國新村運動的過程描述
1970年11月~1971年7月,韓國政府為全國3.5萬個村每村分配335袋水泥,要求開展政府擬定的20項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多數地方從茅草屋房頂改造開始;其次是改造衛生間、水井;最好是架橋、修路、蓋會館(村活動室)等等。1970年~1973年是新村運動的第一階段,即打基礎的階段。
第二階段為1974年~1976年,是新村運動的全面發展階段。主要特點是,在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著力幫助農民增加收入。這期間政府推出了“第二次增加農漁民收入計劃事業”,也稱“建設新村運動增加收入事業”。歸結起來,一是調整結構。二是推廣技術。
第三階段為1977年~1981年,是新村運動的自立發展階段。主要發展以農產品和水產品加工為主的農村工業。1977年正好是韓國第四個五年計劃的第一年,韓國政府推出了“建設新村運動增加收人綜合開發事業”。據統計,1978年農村企業達到384個,1980年增加到790個。
從1970年到1980年,韓國政府財政累計向新村運動投入2.8萬億韓元,參加新村運動人數累計達11億人次,效果明顯。一是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到1977年,全部農民都住進了瓦片或彩鋼頂的房屋。到1978年,全國98%的農戶裝上了電燈。1971年~1975年,全國農村共架設橋梁65000多座,村村都修筑了3.5米寬、長2公里~4公里的進村公路,新鋪自來水管道4440公里,建設新村會館35950座。二是農民收入快速增加。特別是經過第一和第二階段的努力,韓國農民的收入增長明顯加快。1967年~1976年間,農民家庭收入從12456韓元增加到96355元,增長約8倍,到1979年,農民收入平均達到城市工人收入的84.7%。
二、韓國新村運動中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
韓國新村運動的目標是通過加大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實現的。按照公共產品理論,我們把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費的非競爭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等特點的產品定義為公共產品,而凡是可以由個別消費者所占有和享用,具有排他性和競爭性的產品稱為私人產品,介于二者之間的稱為準公共產品。
公共產品廣泛存在,包括城市和農村。農村公共產品是指滿足農村公共需要,而在農村地域范圍內私人不愿提供的、具有非排他性、非競爭性的社會產品。農村公共產品可進一步劃分為純農村公共產品和準農村公共產品。典型的純農村公共產品有:農村基層政府行政服務,農業發展戰略研究,農村環境保護,農業發展綜合規劃,大江大河治理等。這類產品由于高排他性或成本太大,私人不愿或無法提供,因此,農村純公共產品同其他純公共產品一樣應由政府免費提供。然而,現實中絕大多數農村公共產品是以準公共產品的形式存在的。
農村準公共產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性質上接近于準公共產品,如農村義務教育、農村公共衛生、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等;
第二,一般的準公共產品。如:農村職業教育、農村水利灌溉系統、鄉村電網建設、農村文化館等。
第三,在性質上接近于私人產品的準公共產品,如農村電信、電視、自來水等。
農村的分散生產經營狀況決定了一些在城市中可以由私人提供的產品,在農村則要由政府以公共產品的形式來供給,所以,農村公共產品的范疇及供給的范圍要比城市寬泛得多,農村公共產品中準公共產品的比重明顯大于城市。因此,這就決定了政府必須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發揮重要作用,有所作為。對于那些存在典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問題的國家而言,政府尤其需要加大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力度,重視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問題。農村公共產品涉及到農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農村的交通、電力、通訊等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到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從農民的國民教育到農村的技術服務,從農產品的財政補貼政策到農村人口的社會保障制度等等,都包括在內。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水平對農村經濟發展影響很大。韓國新村運動的主要舉措可以歸納為增加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韓國政府從農民的切身利益出發合理提供公共產品,既包括農村基礎教育等純公共產品,也包括衛生保健等準公共產品;既包括電網、水利設施等“硬”公共產品,也包括技能培訓、技術推廣等“軟”公共產品。并且,隨著新村運動的深入,公共產品的層次在不斷提高。1970年~1973年,韓國政府重點改善農村居民居住條件和公路、橋梁、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而隨著農村社會經濟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農村公共產品的需求層次也在提高,低級公共產品向高級公共產品演進。在1974年以后,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更多地集中于農村經營模式、農村流通市場、農村教育、農村社會保障等方面。
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水平的提高主要有兩方面作用:一是降低私人活動成本。韓國政府在新村運動中采取的在農村修建橋梁、公路等做法降低了農民的運輸成本,設置公用積肥場和搞“集團栽培”也使農民的生產成本大大下降。二是降低農村生產風險。新村運動對耕地的治理以及水利設施的興建使農村生產的自然風險大大降低,同時,在推廣“統一號”水稻過程中采取的保護性財政補貼政策控制了農業生產的社會風險。在農業投入效益較低的情況下,韓國政府通過加大對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從而有效的實現了對社會整體經濟效益的提升作用。
三、韓國新村運動對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啟示
韓國新村運動以加大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為主要手段,基本實現了轉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目標。與韓國相比,我國經濟發展也存在類似的二元結構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農業發展滯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瓶頸”。通過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來發展農村經濟,縮小城鄉差距,韓國新村運動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和借鑒。
1.我國必須高度重視、加快解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問題
近年來,農村發展出現了困境:一方面是公共產品總體供給不足所導致的鄉村衰敗,生產與生活所需要的基礎性的公共產品普遍供給不足(農田水利設施失修、荒廢、土地拋荒、鄉村公共醫療衛生事業衰落、輟學兒童增多等等),鄉村兩級債務沉重,“空殼村”不斷增多;另一方面是部分公共產品的過度供給超過了農民的承受力,因而事實上加重了農民的負擔,基于農民負擔問題而發生的社會沖突也時有發生。因而,農村公共產品問題實際上已成為了關系到我國農村和諧穩定、農業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長的核心和關鍵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關注、重視。
2.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必須改革
要解決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必須從改革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入手。借鑒韓國經驗,我國要實現二元經濟結構的徹底轉變,就必須加大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改變現行的供給體制和模式。首先,要根據公共產品外溢性對農村公共產品作分類,確定提供方式。對只有外部收益沒有內部收益的純公共產品,應由政府出資提供;對既有社會受益,又有農民個人受益的準公共產品,需要根據“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由政府和農民個人共同承擔;對外溢性較小的低級公共產品,應由政府出面組織,由農民集體提供。其次,要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財政支農力度,并建立規范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以保再次,國家財政應當建立貼息機制,引導金融系統積極投資于農村基礎設施領域,從而有力推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實現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最后,要解決好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結構問題。
3.改革需要借助中央政治權威并建立強有力的組織體系和領導體系
我們可以借鑒韓國的經驗,在政府的權威體制框架內,從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整套組織體系和領導體系,確保整個改革計劃方案的順利實施以及改革達到預期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許彬:《公共經濟學導論——以公共產品為中心的一種導論》,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徐小青:《中國農村公共服務》,中國發展出版社2002年版
[3]張軍蔣維:《改革后中國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理論與經驗研究》,《社會科學戰線》,1998年第1期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