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技術商品是現代化、全球化市場經濟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技術商品的交易費用決定著企業技術商品是否能夠被有效地創造和交易,使得技術能夠產生最大的效用。本文通過博弈論的方法,研究了企業技術商品交易的各個階段,闡明了在網絡條件下的網上技術商品交易市場可以降低交易費用,使得技術商品的交易能更加有效率。
[關鍵詞] 技術商品交易交易成本網上技術商品市場博弈
一、企業技術商品交易與交易成本
企業技術商品包括技術成果、專利和非專利技術、工藝、配方等。技術商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是一種無形的商品,在交易中轉讓的是某種技術的使用權,這種使用權是一種有價值的技術信息。從1983年起,我國借鑒日本技術交易所和美國的達拉斯的InforMark模式,在國內各城市相繼建立了一批技術市場,現已有大大小小的技術市場幾千個,技術交易機構六萬多家,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我國市場經濟初級階段技術商品流通的需要,對促進技術商品的流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網絡大規模應用以前,由于技術商品的保密性,買賣雙方的交流溝通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交易也一般通過固定時間和場館的技術交易所進行,使得技術商品的交易的效率并不高。然而在網絡技術得到大規模應用之后,網上技術商品交易市場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交易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交易數量也大大增加。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指交易過程中發生的成本,可以分為市場運行成本、企業組織成本等。交易成本包括談判、簽約、激勵、監督履約等的費用。根據交易成本理論,交易成本的變動是企業組織模式變動的原因,企業從完全依靠自身發展技術,到進入技術市場購買技術,再到自身發展技術與購買技術相結合,這一系列階段印證了這一理論。
為了對交易成本進行分析,我們假設了一個簡單的模型。現假如有一個企業和一個科研機構,企業在技術商品市場上尋找適合本企業的技術產品,而科研機構是技術產品的提供商。下面我們試用博弈論的方法對傳統的技術商品交易模式和網絡環境下虛擬的技術交易市場中的交易成本分別進行分析。
二、企業技術商品交易買方與賣方交易成本分析
1.企業技術商品交易過程分析
從博弈論的視角,交易的賣方與買方在進行博弈,這種博弈是一種動態的重復博弈。由于技術商品的保密性,使得博弈雙方的信息是不完全對稱的,賣方擁有信息優勢。為了了解博弈雙方的博弈機制,現構造一個簡單的博弈模型。
(1)在傳統模式下技術商品交易的博弈分析。在傳統的技術商品交易模式下,由于企業很難獲得技術的相關信息,也沒有其他的相關技術商品和技術提供單位可以選擇,企業只有一個選擇,即采用該科研機構的技術。在此博弈中,企業是處于劣勢的,企業為獲得技術商品要付出較大的交易成本。因此,一旦企業能夠自主研發所需要的技術,則傾向于自主研發。但是如果是研發不成功,還得依賴于該科研機構。
企業若選擇直接購買,交易便發生,當科研機構定價高,則企業只能獲利4個單位,科研機構獲利8個單位;當科研機構定價低,則企業獲利6個單位,科研機構獲利6個單位。
企業若選擇自主研發,如果成功,則企業獲利12個單位,因沒有交易發生,科研機構獲利0個單位;如果自主研發不成功(假設研發不成功的損失為-3),則企業只能向科研機構購買,交易發生,當科研機構定價高,則企業只能獲利1個單位,科研機構獲利8個單位,當科研機構定價低,則企業獲利3個單位,科研機構獲利6個單位。
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在此博弈中,企業總是傾向于自主研發,只有當研發不成功的話才到技術商品市場購買;而科研機構則總是將技術商品的價格定得最高,希望獲得最大利潤。
(2)網絡條件下技術商品交易模式的博弈分析。在網絡技術在市場大量出現的情況下,科研機構所擁有的信息優勢得到了削弱。在網上技術商品交易市場里,企業能得到大量與技術商品有關的信息,同時也有更多的相關技術商品和技術提供商可以選擇。在這種情況下,博弈雙方的行為發生了變化。
現在考慮這樣一種情況,企業決定向科研機構購買技術商品(無論是自主研發不成功被迫購買還是直接購買),這時企業可以采取“觸發戰略”,即先和科研機構有一次交易,若科研機構采用的是低定價,則下次交易還是和該科研機構進行;一旦科研機構采用了高定價,則交易到此為止,企業轉向其他的技術商品提供商。
當某一次科研機構采用高定價時,此次交易雖然獲得了高獲利為8個單位,但是以后的獲利則沒有了;然而如果采用低定價的話,此次交易獲利為6個單位,則還有同企業進行下一次交易的可能。假設科研機構采用低定價后,同企業進行下一次交易的概率為p,則下一次的期望獲利為6p,下下一次的期望獲利為6×p×p,以此類推,總的期望獲利為6+6p+6×p×p+……=6/(1-p),只要6/(1-p)>8,即p>1/4,采用低定價就是科研單位的最優選擇。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科研機構只要預期同企業還有下一次交易的概率大于四分之一,則會一直傾向于使用低定價。
(3)企業與科研機構之間的技術商品交易階段。根據以上分析,企業與科研機構之間的技術商品交易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在第一個階段中,交易發生于傳統的交易模式中,一般是企業自主研發出所需要的技術,一旦企業不能自主研發時,只能到比較狹隘的市場上尋找技術商品,通過直接購買或委托研發的形式獲得技術。這種情形下企業是處于劣勢的。
在第二階段,隨著網絡技術的應用,企業逐漸擺脫了劣勢地位。在這個階段,企業和科研機構通過三個步驟達到一個共贏的均衡:
首先是接觸,在接觸的過程中,企業和科研機構需要相互了解,但在這個步驟里,因為相互不是完全了解,所以交易成本最高;
接著是信任合作,隨著企業和科研機構了解加深,如果彼此都有相當大的誠意繼續合作的話,那么交易成本會明顯下降。
最后是分工,分工的結果就是以虛擬模式運作為主的技術創新聯盟。在技術創新聯盟里,企業和科研機構各司其職,通過網絡將各自的資源整合起來,使得技術商品的創造、交易和使用得到最優化的配置,使得技術商品交易的交易成本最低。
一個典型的技術創新聯盟如圖:
因此,隨著網絡技術的應用,技術商品的交易成本是逐漸降低的。如圖所示:
圖中:1為普通模式交易階段;2為網絡模式下接觸階段;3為網絡模式下信任合作階段;4為網絡模式下分工階段。
2.網絡技術交易市場的現狀調查
目前,在美國比較有影響力的技術交易網站有UTEK技術轉移公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NTTC網站和全球首家技術交易電子商務公司——InnoCentive。國內比較有影響力的有中國技術市場管理促進中心、中國技術市場信息港、浙江網上技術市場、中國技術交易網等40多家技術交易網站,其中以美國InnoCentive和我國浙江網上技術市場的運作模式最具有代表性。
InnoCentive的模式是:各技術需求方與InnoCentive公司簽約成為該網站的技術“尋求者”(Seeker)張貼研發挑戰。全球科學家注冊為“解決者”(Solver),以審閱各種挑戰并上網遞交解決方案。尋求者公司審閱遞交的解決方案,并選擇最佳解決方案。他們的關系如圖:
目前,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團體已經完全認可了InnoCentive的模式。在它投入運營以后的六周內,就已成功地進行了交易,并且認真履行了對尋求公司和成功提交方案的科學家的承諾。
在我國,浙江網上技術市場是由浙江省人民政府、科學技術部、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主辦的。浙江網上技術市場在省內十一個市設立市級市場(全稱為“中國浙江網上技術市場——XX市場”),九十個縣(市、區)設立分市場(全稱為“中國浙江網上技術市場——XX縣(區)分市場”),在各大中小型企業科技園區、投資機構、省內外高校、科研機構等設立交易網點,從而形成了有效運作的市場組織體系。
技術商品是現代化、全球化市場經濟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技術商品的交易費用決定著企業技術商品是否能夠被有效地創造和交易,使得技術能夠產生最大的效用。通過對傳統的技術商品交易模式和網絡環境下虛擬的技術交易市場中的交易成本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網絡條件下的網上技術商品交易市場可以使技術商品的交易打破地域限制,擴大企業和科研機構的用戶可選群。因而對企業而言,我們應大力提倡網絡化的交易模式,使得技術商品的交易更加有效率,從而降低技術商品的交易費用。
參考文獻:
[1]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三聯出版社,1997
[2]靳濤:從交易成本的爭議到契約理論的深化—新制度經濟學企業理論發展述評[J].財經理論與實踐(雙月刊), 2003,9
[3]周慧文:我國技術市場創新若干動向及其實證分析[J].商業研究,2004,20
[4]盤為龍沈寵平:對企業節約交易成本論的一個新解釋—論科斯的企業理論中企業與市場的相容性[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 2005, 3
[5]吳欣欣謝陽群:中美兩國網上技術市場和技術交易的比較分析[J].冶金信息導刊,2005,4
[6]萬濤:從技術交易的特征看技術交易所建設[J].情報雜志,1996, 5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