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力資源危機預警系統具有建立危機預警管理理念、預警規劃、危機日常監控、危機決策與行動和危機行動總結這五個基本功能。為了達到提高企業人力資源危機“免疫力”的目的,需要設計每一功能的工作內容,并從組織上和運行機制上保證這些內容的完備性及作用的正常發揮。所以,企業人力資源危機預警系統的模型的構建應包括預警功能的設計、組織體系的設計和運行機制的設計。
[關鍵詞] 人力資源危機預警模型構建
人力資源危機是企業危機的一種,是企業人力資源不適應企業發展要求的一種景況。較典型的企業人力資源危機現象有:員工對企業責任感降低、對管理層的信任度降低,管理層協調程度降低,員工解雇量過大,核心人員流失,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社會聲譽下降,員工知識更新緩慢、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低下,員工士氣低落、忠誠度低等等。
人力資源危機成因復雜,影響因素眾多,從而使人力資源危機的發生具有客觀必要性。有效地最小化人力資源危機的有效措施是實施人力資源危機的預警管理。諾曼·R·奧古斯丁(Norman R.Augustine)將危機管理劃分為6個階段:危機的避免、危機管理的準備、危機的確認、危機的控制、危機的解決和從危機中獲利。據此,對人力資源危機進行管理并不是事后的“亡羊補牢”,也不僅僅是事中的相機決策,而是警情預測、警情控制、相機決策、“亡羊補牢”相結合的預警式的有機系統。這一過程具有建立危機預警管理理念、預警規劃、危機日常監控、危機決策與行動和危機行動總結五項基本功能。這一過程不斷循環,企業人力資源危機免疫力也就不斷增強。
基于此,企業人力資源危機預警系統的模型的構建應包括預警功能的設計、組織體系的設計和運行機制的設計。
一、企業人力資源危機預警系統的功能設計
1.企業人力資源危機預警理念構建設計
危機預警首先要革新觀念,確立從企業的高層到普通員工都能理解、并樂于接受的危機預警理念。首先,企業的高層管理要確立危機預警觀念,這樣才能保證把人力資源危機預警納入戰略規劃。其次,企業的中層或直線管理人員要建立與企業高層的危機理念相一致的危機預警理念。最后,要開展危機教育,讓企業的各位員工都樹立危機預警管理理念,提高危機意識。
樹立人力資源危機理念,應考慮如下幾點:
(1)樹立企業與員工命運共同體的觀念。培育企業員工的忠誠度,樹立員工與企業是命運共同體的觀念有助于提高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消除個體的自利行為,從而提高企業人力資源的安全度,減少發生人力資源危機的可能性。
(2)在每一個主要社會公眾中建立起強有力的信譽基礎。企業要努力培育能夠強力支持企業的顧客基礎;與媒體進行有效地溝通,促使媒體能客觀公正地對企業進行報道;在其他重要社會公眾心目中樹立良好的信譽。
(3)在員工和高層管理者之間建立開放的、雙向的溝通渠道,創建“家庭”和“團隊”的企業文化氛圍。
(4)任何企業都可能發生人力資源危機。從這個意義上講,危機是企業的“常態”。因此,須警鐘長鳴。
(5)危機對于企業生死攸關。危機的共同特點(爆發的突然性、損失的嚴重性、蔓延的迅猛性和社會影響的敏感性)決定了這一點。
2.預警規劃設計
許多危機事例說明,在常態下的危機預警管理能使組織成功地應對危機形勢,從而減小資源的損失,保護企業的形象不受損,甚至提高雇員的忠誠度和士氣。Wimmer 1999的研究表明,沒有危機管理計劃的組織受危機打擊的時間是有危機管理計劃的組織的2.5倍。這說明,開展危機預警規劃非常重要。危機預警規劃包括如下內容:
(1)設計危機預警指標體系,確立警度,以及危機預警的模式與方法。這里的重要任務是“明確警義,尋找警源”,即確定何種狀態才能稱為人力資源危機,是何種因素導致人力資源危機。這需要綜合分析人力資源與企業績效的關系、合理的人員流動率、企業的外部環境等因素方能得出較為合理的結論。
(2)分析企業的外部環境、企業自身的經營狀態和人力資源狀態,找尋企業人力資源的薄弱環節和關鍵點,預測人力資源危機發生的可能性。
(3)確定預警的目標。危機預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力資源危機的“免疫力”。
(4)組織和配給應對危機的各種資源。
(5)確定日常開展危機管理的原則和措施,制定日常危機管理計劃。
(6)確立危機發生時的處理原則、程序、方法及資金的預算。
(7)制定貫徹企業人力資源危機預警管理理念、規劃人力資源危機預警管理信息系統。
3.危機日常監控功能設計
這一階段可歸結為“分析警兆,預報警度”。首先獲取信息是順利開展警兆分析的前提。在危機的日常監控過程中,人力資源危機預警管理信息系統應正常地開展運作,適時地收集各種信息,為危機的監控提供信息支持。第二,進一步探悉企業人力資源的薄弱環節和重點所在,開展危機風險分析。最后,進行危機風險控制,就是根據警度,采取措施,糾正偏差,防止危機因素的進一步劣化和危機面的擴大,從而避免或減少危機發生的可能性。
4.危機決策與行動
當人力資源危機問題得到警示以后,應迅速對形勢做出判斷,確認危機處理的對策、程序、方法,并立即行動,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失誤和波動進行矯正。
5.危機行動總結
一旦克服了人力資源危機,企業應及時總結,提高今后預防人力資源危機的能力。
二、企業人力資源危機預警系統的組織設計
1.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職能的重構
針對人力資源危機發生的必然性、所導致的損失和負面影響大等特點,人力資源危機管理必須納入到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日常活動中,且必須整合到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職能體系中。這并不是簡單地在傳統人力資源管理職能上附加預警的職能,而是要把預警的思想、預警的功能、預警的過程貫徹到每一項人力資源管理職能中,內化為傳統人力資源管理各職能的必然活動和每一崗位的必然職責。
2.人力資源管理組織體系的重構
當人力資源管理職能發生變革時,意味著人力資源管理組織體系也要相應地進行調整,僅僅依賴于現有的組織結構與流程是遠遠不夠的。危機管理需要一個富有彈性的、適應性很強的組織結構以滿足各種危機所需。調整的過程實際上是對人力資源管理體系重新構建或再設計的過程。一般而言,組織體系的設計包括:管理的機構、管理的幅度/層次、管理制度、政策和工作程序、崗位的設置、崗位的職責、人員配備、權限的劃分等內容。在重構人力資源管理組織體系,要綜合考慮上述內容。
(1)設立日常人力資源危機預警管理部門/團隊。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認識到設立危機管理結構/團隊的重要性。至于如何設置,采取何種形式,并無固定的模式。可考慮如下兩種形式:
設置一隸屬于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危機管理機構,配置一定量的人力資源危機管理專家。該部門工作的具體內容包括:負責人力資源危機預警管理的規劃和日常的危機預警工作;在企業的各部門選擇各方面的專家(包括企業的高層領導),組成人力資源危機管理顧問團;當需要進行重大的危機預警管理決策時,由危機管理機構負責組織危機管理顧問團開展危機管理決策。
組建由企業最高層直接控制的危機預警管理部門。該部門不僅負責企業人力資源的危機預警管理,同時要開展其它危機預警管理。其組織的基本形式是:常設一定數量的企業危機預警管理專家,并在企業各部門選擇一定數量的相關專家,構成危機預警管理顧問。該部門工作的具體內容與上一種方式相同,只不過涉及的范圍更廣。
(2)崗位職責的設計。企業人力資源危機預警管理是“全員式”的管理,企業的每一崗位、每一人員都有預防人力資源危機的責任。所以,在重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組織體系時,應分析各部門、各崗位發生人力資源危機的可能性,以及這些部門、崗位對企業的重要性,然后開展工作分析,確定各部門的危機預警責任及權限。
(3)其他方面的設計。管理的幅度/層次、管理制度、政策和工作程序等方面的設計可參照原有的人力資源管理組織體系,并結合以上兩個方面進行設計。
三、企業人力資源危機預警系統的運行設計
設計了企業人力資源危機預警系統的內容,并重構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組織體系后,并不能保證預警管理的功能得到有效地發揮。只有把預警系統的內容整合到預警管理組織體系中方能達到預警管理的目的。整合不僅僅是一個概念,一種思想,更應該是一個過程。這一過程就是人力資源危機預警系統的運行過程。人力資源危機預警部門/團隊是企業人力資源危機預警的核心,其在企業的高層領導(在組建直接由企業高層領導直接控制的危機管理機構的條件下)或人力資源經理(在設置隸屬于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危機管理機構的條件下)的領導下開展工作。該部門分析企業的內外部環境,并利用人力資源危機預警管理系統開展各項工作。其工作的具體內容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與企業其他部門及員工的相互作用過程,包括危機文化建設、危機教育、培訓、規劃和建設人力資源危機信息系統等內容。另一部分內容是人力資源危機管理部門/團隊的內部管理活動和過程。
企業在著手設計自身的人力資源危機預警系統的運行過程時要注意:
1.要嚴格界定各部門人力資源危機管理的責任和權力,避免權力交叉、責權不明等現象。
2.要獲得企業高層領導的支持,這是保證危機預警成功的組織前提。
3.開展人力資源危機培訓是必要的。
4.要從企業自身的實際出發,制定有針對性的措施。
5.避免用預警管理替代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
6.要有效地進行溝通。A11inson認為,充分重視溝通和防范措施能減少許多經營性危機。溝通的對象包括:企業員工,企業管理者,外界危機管理顧問,企業的客戶,政府主管勞動的部門,媒體,以及其他公眾。
7.危機管理的本質是:它需要一個既使用權威又使用民主的決策程序。
四、結論
本文從預警功能、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三個方面對人力資源危機預警系統進行了理論上的構建,解決了目前企業在人力資源危機預警系統設計上的盲區,為企業今后設計具有自己特色的人力資源危機預警系統提供了有益的理論參考。
參考文獻:
[1]諾曼·R·奧古斯丁(Augustine,N.R.)等:北京新華信商業風險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譯.危機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3
[2]卡波尼格羅杭建平譯:危機顧問:有效預防、控制與管理企業危機[M].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2001:88-91
[3]WU Wei, DAI Shiya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 in Singapore and Hong Kong, Faculty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M]. Singapore: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01,2
[4]WU Wei, DAI Shiya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 in Singapore and Hong Kong, Faculty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 Singapor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01,2
[5]羅銳韌:隨身管理學院——危機管理[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1:10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