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武漢、上海、深圳分別是武漢經濟圈、長三角、珠三角的代表城市。比較三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可以了解武漢經濟發展的差距影響因素所在,以便提出有效的措施縮小區域差距。
[關鍵詞] 區域經濟經濟差距
一、城市競相加快發展,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2004年,上海、深圳和武漢三個城市地區國內生產總值(GDP)分別為7450.27億元、3422.80億元、1956億元。1979年上海、深圳與武漢GDP之比為6.20∶0.04∶1,1992年為5.92∶1.24∶1,到2004年為3.81∶1.75∶1,可見經過改革開放,深圳發展突飛猛進,已遠遠超過武漢,GDP與上海的差距逐步縮小,而領先于武漢。從經濟增長速度看,1978年到2003年,武漢人均GDP年均增速要超過上海和深圳許多,達到15%左右,分別比上海快5.74個百分點,比深圳快1.24個百分點。 從人均GDP來看,上海和深圳人均GDP相差不大,在40000元~50000元人民幣左右,而武漢只有約20000元人民幣左右。三個城市人均GDP之比為2.21∶2.38∶1,上海、深圳的人均GDP是武漢的2倍。2004年,深圳全社會勞動生產率遠遠高于其它兩個城市,達77934元,相當于上海的1.4倍,武漢的4.4倍。
二、三個城市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發展重點突出
1.三城市第一產業比重均不到一成,第二產業超過一半,第三產業比重較高
從2004年三次產業結構看,武漢呈現“三、二、一”的產業結構,上海、深圳呈現“二、三、一”的產業結構。三個城市第一產業的比重均不超過6%,都市型農業特征明顯。其中深圳的只有0.4%,明顯偏低,武漢較高,為5.3%。上海和深圳作為區域中心城市,產業結構較為相似,第二產業較為發達,占GDP的比重均超過50%。但武漢第三產業發展較快,比重高于上海0.6個百分點,高于深圳10.5個百分點。
2.武漢工業發展勢頭相對較弱,工業化進程卻明顯加快,與上海、深圳差距正在縮小
上海工業總量與速度均居第一,深圳次之,武漢最后。2004年,上海、深圳與武漢的工業增加值(全口徑)之比為4.77∶2.61∶1,武漢工業增加值總量雖居最后,但增長速度與上海、深圳相差不大,且超過上海,可見武漢工業發展后勢強勁。上海、深圳和武漢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之比為1.25∶1.49∶1,其中深圳高達5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均增長20%以上,武漢增速高居第一,達26%,比第二位的深圳快1.2個百分點,比上海快個5.6百分點。武漢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雖落后于其他兩個城市,尤其是上海,但增長速度卻最快,可見武漢國有工業企業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正迅速發展,
武漢重工業化凸顯,三資企業帶動力弱,高新技術產品產值比重偏低。2004年,重工業增長明顯快于輕工業增長,全年重工業總產值1217.44億元,增長29.2%;輕工業總產值460.90億元,增長18.3%。在三城市中,武漢工業重型化程度低于深圳、上海(以上兩個城市比重均在70%以上)。武漢三資企業產值的比重為50%左右,遠低于其它兩個城市;深圳、上海均在80%~90%之間;但上海高新技術產品產值所占比重在三城市中最低,僅有28.2%;武漢在30.5%以上,深圳則高達78%左右。
三城市支柱產業雷同,武漢產業集中度偏高。2004年,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看,三城市產值排前6位的行業大體相同。三城市均有的行業為電子信息設備制造業;武漢和上海均有的行業為鋼鐵制造業、光電子信心制造業、汽車制造業以及石油化工業;但從行業集中度看,武漢行業集中度比較高,排前6位行業的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八成,上海有六成左右,深圳占不到五成。表明深圳支柱產業的集中程度偏低。
上海工業經濟效益在三城市中最好。一系列反映工業企業效益的指標表明,2004年上海工業經濟效益好于其他四市。2004年上海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202.79,比排第二的深圳高近20個點,比居后的武漢高近30個點。此外,上海的工業增加值率、成本費用利潤率、產值利潤率、總資產貢獻率在五城市中均居首位;而虧損企業虧損面最低,萬元工業產值能耗較低。但是,上海工業企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低于深圳。
三、上海國際交往頻繁,武漢吸引外資能力顯著提高
深圳2004年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數在三城市中高居榜首,旅游外匯收入排第二;2004年上海旅游外匯收入在三城市中高居榜首,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數僅次于深圳;而武漢這兩項都很低。由此可看出,上海和深圳國際交往比武漢要頻繁的多。
2004年上海、深圳和武漢實際利用外資比值為3.92∶1.41∶1;外商直接投資比值為7.68∶2.38∶1;武漢外商直接投資總量雖最少,但增速明顯加快,比上海高出15個百分點,比深圳高出7個百分點。
四、人民生活穩步提高,社會事業蒸蒸日上
1.深圳職工、居民收入居先,武漢與之差距較大
2004年,上海、深圳和武漢的職工平均工資之比分別是1.89∶2.61∶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1.74∶2.89∶1,深圳職工平均工資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居首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1.85∶3.24∶1,上海低于深圳,居次;武漢最后。
2.北京、天津科技實力雄厚,廣州稍稍遜色
2004年,武漢普通高等學校數和公共圖書館數在三城市中僅次于上海,在校學生數、圖書總藏量以及每萬人擁有醫院、衛生院床位數位列第一。可見,武漢近年教育事業保持較快發展,文化和衛生事業蒸蒸日上。
參考文獻:
[1]趙青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緣經濟發展對比研究[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4(2):25~29
[2]王益澄: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特征比較[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J),2001(2):106~109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