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技術創新是企業競爭力的源泉。公司治理結構與企業技術創新密切相關。本文的分析表明,公司治理結構通過股權結構、董事會規模和結構以及經營者激勵約束機制影響著企業技術創新資源和動力的獲得和創新戰略的形成。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我國企業中存在的影響技術創新的公司治理結構問題,并提出了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治理改革對策。
[關鍵詞] 公司治理結構企業技術創新影響內容影響路徑對策
一、引言
自1912年經濟學家熊彼特提出“創新理論”以來,創新理論逐漸趨于完善,尤其是對企業技術創新理論的研究,其重要性日益凸現。許多學者國外的有Crawford、Hoffman、Stopford、Nakahara、Zahra、Lumpkin、Dess、Fujita等;國內的有傅家驥、劉垣等對企業技術創新理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現有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對企業組織、企業文化、企業家、研究與開發、核心能力、能力匹配、人力資源開發、資金支持程度、市場研究、產品創新與工藝創新的協調性等因素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卻沒有重視公司治理結構這一制度因素對企業技術創新所產生的根本性影響,對其研究只是散見于對以上因素的研究之中。本文試圖通過對公司治理結構對我國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的分析來探討我國公司治理缺陷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制約作用以及改進對策。
二、公司治理結構對企業技術創新影響內容分析
公司治理結構是一種制度安排屬于生產關系的范疇,企業技術創新屬于生產力的范疇,企業技術創新決定了公司治理結構,而公司治理結構影響著企業技術創新。
1.公司治理結構對企業技術創新資源的影響
企業技術創新的最基本資源是資金、人才和信息。公司治理結構決定了技術創新必要資源的獲得途徑。首先,不同的公司治理結構,募集資金的方式和資金的可獲得量大為不同。只有公司治理結構比較健全的企業才能得到投資者的認可,比較容易地以較低的成本籌集到較大數額的資金,從而可以做出有利于企業長遠利益的技術創新選擇。其次,公司治理結構也影響了技術創新人力資源的獲得。日德的內部治理模式,傾向于從內部選拔經理;英美的外部治理模式,傾向于從經理市場聘用。再次,不同的公司治理結構影響著企業技術創新信息的傳遞。以內部監控為主的治理結構,有利于創新信息的內部傳遞卻不利于外部供應商和顧客信息的傳遞;而以外部市場機制為主治理結構有利于外部信息向內部的傳遞卻不利于企業內部創新信息的統一和傳遞。
2.公司治理結構對企業技術創新動力的影響
首先,公司治理結構對經營者技術創新動力產生了重要影響。經營者創新動力主要取決于經營者個人目標和所有者目標的偏差程度,偏差越小,經營者的創新動力越強。其次,公司治理結構影響著股東對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委托代理理論認為,當經營者與董事會不重視技術創新等長期價值創造活動時,只有大股東才有足夠的動力與能力通過人員撤換等手段促使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活動。但是不同類型大股東投資目標各不相同,其對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支持也會存在差異。研究表明,壓力抵抗型大股東如企業集團、共同基金、共同退休基金等更愿意并善于通過公司治理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從而實現企業長期利益最大化。
3.公司治理結構對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的影響
在公司治理結構中,股東大會和董事會制定公司發展戰略要依據經營層提供的信息。對技術創新的高投入一般來說意味著高風險高回報的戰略,這對股東而言是有吸引力的,因為這有助于提升公司價值。相反,經營者一般不愿意對長期性的R&D項目冒險投資,因為這種投資往往意味著較高的失敗率,從而經營者必須面對所帶來的職業風險。而且,針對財務績效指標來評價經營者,也使他們傾向于那些可測量的短期性回報項目,而回避那些具長期風險的創新項目。因此,只有通過激勵機制使經營者的創新觀符合公司長遠發展戰略時,股東大會和董事會才能依據其提供的信息,制定出正確的企業技術創新戰略。
三、公司治理結構對企業技術創新影響路徑分析
1.股權結構與技術創新
不同類型的股東對投資收益和風險的態度是不一致的,公司的不同股權結構影響著公司的技術創新決策。首先,適度的股權集中度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股權過于分散容易導致內部人控制現象,使得企業技術創新受到忽視;過高的股權集中度又容易出現大股東掏空公司或中小股東的行為。適度的股權集中度使大股東既有動力進行技術創新,同時又受到來自中小股東的監督制衡,提高企業技術創新效率。其次,國家股比例過大對企業技術創新產生不利影響。國家股東不同于流通股東和法人股東,國家股東不僅關心公司的回報,而且還關注就業、財政收入等指標。在多重目標約束下,國家股有時會為了其他目標而不將利潤最大化的目標放在首位,管理層為了當前利益而忽視技術創新,導致企業技術知識積累的困難,利益相關者缺乏技術創新的積極性。
2.董事會與技術創新
董事會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對技術創新具有較大的影響。首先,董事會結構對企業技術創新具有多元影響。一方面,內部董事比外部董事具有信息優勢,更能把握住技術創新機會。但是,內部董事具有技術創新行為短期化傾向。另一方面,外部董事能夠在技術創新戰略決策過程中導入他們的獨立判斷,提供公司技術創新沒有的技能和經驗,但是外部董事缺乏了解企業技術創新的具體內容。其次,董事會規模的擴大對于企業技術創新活動會產生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所需的各種知識在董事會內部更好地實現互補。另一方面卻使董事會成員之間的溝通與協調難度加大。
3.經營者與企業技術創新
經營者即是技術創新的具體決策者和實施者,又是公司治理的關鍵對象之一,因此,必須讓其具備足夠的創新動力。首先,增加經營者持有本公司的股票份額,延長經營者任期。經營者所持的本企業股份上升,其技術創新觀念具有更強的公司價值最大化導向;延長經營者的任期,可以使其為企業積累更多的技術創新經驗。其次,產品市場、資本市場和經理人市場的競爭機制對經營者的創新選擇也有很大的影響。產品市場的競爭使經營者為提高產品質量和降低成本而進行技術創新活動;資本市場的競爭會對企業融資造成重大影響,而資金則是企業技術創新活動必需的資源;經理人市場的競爭壓力迫使經營者通過創新把企業經營好,以便使人力資本保值增值。
四、我國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缺陷對技術創新的制約
1.股權結構不合理,企業技術創新缺乏動力支持
我國企業股權結構按投資主體分為國有股、法人股、公眾股或外資股等,國有股和法人股暫不能流通。這種股權結構對企業技術創新造成了多方面的影響。首先,經營者容易做出偏離企業利益最大化的技術創新決策。企業的多級代理關系使處于下層的代理人就容易利用非對稱的信息來謀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并且在股權不可流通的條件下,市場機制對經營者機會主義行為的約束也是有限的。其次,不合理的股權結構排斥了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機構投資者尤其是壓力敏感型機構非常注重企業技術創新的投入,在一股獨大以及在股權不可流動條件下,機構投資者無法參與公司治理。再次,不合理的股權結構阻礙了企業技術創新融資渠道。在國有股和法人股不可流動情況下,企業技術創新投入資金只有來源于自身積累和債務資金,企業資金來源十分有限,嚴重制約了企業技術創新行為。
2.董事會規模和結構不合理,企業技術創新缺乏戰略支持
我國企業的多數董事會在某種程度上己經形骸化。首先,只強調監督功能,而忽略決策功能。董事會成為權力角逐的場所,關于公司長遠發展的技術創新決策被放在遺忘的角落;其次,董事會成員缺乏獨立性。我國企業多為改制而成,董事會的成員基本上是以原來公司的高層經理人員為主,外部董事對公司的約束機制還很不健全,降低了技術創新決策的科學性;再次,董事會結構單一,董事的責任不明確。我國企業大都沒有建立技術創新委員會,不利于企業技術創新決策的落實;最后,董事會經營管理能力較低,嚴重制約了企業技術創新決策的科學性與技術創新管理的高效性。
3.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企業經營者缺乏技術創新積極性
首先,經營者的內在激勵機制不健全。我國企業經營者激勵手段單一,結構不合理,股票期權的激勵作用沒有很好地發揮出來,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企業的技術創新。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將造成企業人才流失,必然嚴重制約企業技術創新工作。其次,經營者約束機制不健全。在我國企業中大多數經理人員是由上級部門任命,好多公司選擇了董事長與總經理“一肩挑”模式,使得董事會的制衡作用完全失效,內部約束機制完全喪失。并且我國產品市場、資本市場和經理市場尚未發育完善,外部市場競爭機制的制約作用也沒有發揮出來,抹殺了經營者的創新積極性。
五、推進我國企業技術創新的治理對策
目前,我國企業公司治理改革正在不斷深入,將企業技術創新納入公司治理改革的目標,對于培育企業核心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有利于推進公司治理改革的進行。
1.改善股權結構,發揮股東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作用
首先,提高企業經營者持股比例,使經營者與股東的利益盡可能保持一致,并使經營者能始終對企業技術創新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其次,改善企業股東構成,降低國有資本在企業中的持股比例,增加民營或股份制生產經營性企業集團或公司的投資,從而加強來自股東的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再次,培育本國機構投資者,引進國外機構投資者,使機構投資者在公司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和核心能力的培育。
2.完善董事會結構和功能,提高企業技術創新決策的科學性
首先,強化董事會的職責,完善其決策和監督功能。加強董事會戰略決策職能,以提高董事會在事關公司長遠發展的技術創新戰略決策中的決策科學性。其次,確定合理的董事會規模和構成。根據公司的行業特點和經營規模,設計合理、適當的董事會規模和人員構成,使其既能最大限度代表公司利害相關者的利益,又有利于提高公司技術創新決策的高效性。另外,引入適當的外部董事,提高董事會的獨立性。再次,設置專門的技術創新委員會,負責技術創新項目的提出、風險評估與監控,提高創新決策效率和落實相應職責。
3.完善公司治理激勵約束機制,提高經營者技術創新的積極性
首先,更新價值觀念,為期權激勵打下思想基礎。提高為企業做出突出貢獻經營者持股比例,使其利益和股東利益趨于一致,從而做出有利于企業長遠發展的技術創新計劃。其次,完善經營者的選聘機制,提高經營者選聘機制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實現董事長總經理兩職分離,實現公司內部的分權制衡,提高企業技術創新決策效率。再次,逐漸完善產品市場和資本市場,盡快的建立起經理人市場,使公司外部治理機制逐漸發揮作用,使企業經營者技術創新在內外約束下高效合理。
參考文獻:
[1]Nakahara,T.,Innovation in aborderless world economy[J].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1997
[2]Crawford,C. New product failure rates: A reprise[J].Research Management,1997
[3]華錦陽:試論公司治理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2,24(1):52~57
[4]徐金發等:企業治理結構與技術創新[J].科研管理,2002,23(4):11-15
[5]李垣等:企業治理結構與企業創新行為選擇[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6]劉曉敏等:治理機制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路徑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5,23(5):697-702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