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廊坊位于河北省中部偏東,北臨京都、東鄰津門、南接滄洲、西連保定,地處京津兩大城市之間、環渤海腹地,素有“京津走廊上明珠”之稱。依托環渤海,融入都市圈,接受大北京的輻射,呼應大北京的發展,主動承接大北京經濟圈的產業轉移,就是廊坊農業區的機遇也是現代農業投資者的機遇。
[關鍵詞] 經濟活力增長點京津冀都市圈大北京核心區經濟模式
農業區位優勢,即某地區在發展農業經濟方面客觀存在的有利條件或優勢地位。一個地區的農業區位優勢主要由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水平、消費聚集、地理位置、交通、科技等因素決定,是一個綜合性概念。同時農業區位優勢也是一個發展的概念,隨著有關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廊坊農業起步于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現正處于向現代農業的轉型期。隨著現代農業的興起,特別是環渤海經濟圈,大北京核心區的初步形成,廊坊農業的區位優勢愈來愈凸顯,正漸漸成長為京津交匯處的“陽光地帶”。對廊坊而言,依托京津,發展城郊農業,地位特殊,意義重大。
一、廊坊地理條件優越
廊坊位于河北省中部偏東,北臨京都、東鄰津門、南接滄洲、西連保定,地處京津兩大城市之間、環渤海腹地,素有“京津走廊上明珠”之稱。轄兩區、兩市、六縣,總面積6429平方千米,人口391.6萬人。
自然資源豐富,98%的區域為平原,土地肥沃,適宜多種農作物的生長。地處海河流域,水系比較發達。2006年糧食播種面積470余萬畝,產量達170萬噸,棉花68萬畝,產量近5萬噸。位中緯度,亞歐大陸東岸,暖溫帶,溫帶季風氣候區,雨熱同季,四季分明,適合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等農作物的生長,歷史上就是主要農業區之一。
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2006年總量185億元,形成主導產業12個、龍頭企業40個、專業市場8個、農產品基礎32個,全年農業產業化經營率58.2% 。
初步建成綠色生態體系,總面積343萬畝,綠化率35.7%,建起了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防沙治河林、世行貸款林、速生豐產林等,形成了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2005年林業產值逾100億元,從為人數100萬人。涌現出文安膠合板市場、香河家具市場、三河燕趙園林、大廠雙新園藝及廊坊花卉基地等眾多產業基地和市場。
以文明生態示范村街建設為代表的新農村建設呈現百花齊放的良好局面。培育出瓦屋店、辛莊、祖寺、扁城等眾多明星村街,“五線兩片”骨干村街建設初具格局。
二、京津冀都市圈潛力巨大
廊坊位于中國最有活力之一的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京津冀都市圈,是中國三大經濟圈之一,中國北部沿海地區經濟基礎最好,發展最快的區域之一,是中國十一五規劃區域經濟戰略實施的重點之一,也是中國未來繼續大規模推進國際化的重點地區,同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共同構成了中國最具經濟活力的三大增長點。據專家初步估計,到2020年,京津冀都市圈城市人口將達到5000萬人左右,GDP將超過30000億元。成為一個較為發達的高度現代化的大都市區和產業聚集區。未來幾年,京津冀經濟圈巨大的發展潛力,將為廊坊農業區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和發展機遇。
廊坊農業區所在的京津冀都市圈經濟發展潛力巨大(2006年上半年)
三、大北京地區發展強勁
大北京地區是京津冀都市圈的核心之一,廊坊農業區又位于大北京的核心地帶。大北京地區是一個擁有3000萬人口,是城市集中、交通便利、工商業發達、市場容量大、購買力高的黃金地帶。以無公害蔬菜產業帶、城郊型畜牧業產業帶為代表的現代農業初具規模。農業產業化經營方興未艾,京津兩地為農產品進城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使廊坊的優質農產品很便利地迅速進入市場。
廊坊農業區所在的大北京地區發展勢頭強勁(2006年上半年)
2006年大北京核心地區日益增長的經濟總量,巨大的市場容量,逐步凸顯的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產業聚集效應,跨國公司總部經濟效益,2008年北京奧運會商機,“十一五”規劃國家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藍圖,使大北京地區的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區域輻射效應進一步增強。處于大北京地區的核心位置的獨特優勢,使廊坊農業區受到大北京各產業聚集區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巨大的輻射效益。
四、區位優勢愈來愈明顯
隨著北京市城市規劃修編和商擴戰略的實施,以及首都第二機場、新七環、京開高速公路等戰略性基礎設施在周邊區域的建設將使廊坊農業區域為大北京經濟圈最具拉動效應的地區之一。廊坊相對于京津而言具有行政的獨立性、政治的關聯性、經濟的從屬性、科技的輻射性、產業的波及性、勞力的互補性、市場的直通性,文化的感染性,環境的相關性,信息的快捷性等。由此而產生的獨有的農業區位優勢是一般農村地區所望尖莫及的。
依托環渤海,融入都市圈,接受大北京的輻射,呼應大北京的發展,主動承接大北京經濟圈的產業轉移,就是廊坊農業區的機遇也是現代農業投資者的機遇;同時,借助現代農業的發展,進一步拓展廊坊工業的發展空間,以實現“十一五”期間的跨越式發展;促進“和諧廊坊”的建設。
參考文獻:
[1]沈小平:Development of Western Economic Geography.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06年暑假學期講義
[2]馬潤潮:西方經濟地理學之演變及海峽兩岸地理學者應有的認識,地理研究23(5):573~581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