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為更好地增強人才培養的前瞻性以及高校社會服務的能力,本課題組圍繞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規格,進行了浙江省外貿企業的專業人才需求的調查分析。針對浙江省外貿人才的需求特點,提出了基于浙江省外貿企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 浙江外貿人才培養模式
一、浙江省外貿人才的總體需求論證
統計數據表明,中國的對外貿易正在經歷新一輪快速發展的黃金周期,特別是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新外貿法”,允許個人經營進出口貿易,外貿準入門檻大幅降低,外貿人才需求趨旺。與大幅增長的貿易業務不協調的是,我國外貿專業人才的供需嚴重失衡。
從智聯招聘網招聘的職位需求看,貿易人才“倉儲”不足。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開放省份較集中的地區,外貿企業密集,而高層次的國際貿易人才嚴重缺乏,培養國際貿易專業人才成為當務之急。浙江省是我國的外貿大省之一,外向型經濟發達,僅寧波市的外向型企業的產值就占寧波市工業總產值的百分之五十,但這些企業中大多數仍停留在靠轉手訂單維持生產階段,無力自行開拓國際市場,這與以外貿作為支柱產業的發展目標極不相稱,主要原因是緊缺高層次應用型的國際貿易人才。
二、浙江省外貿人才的需求特點分析
浙江省民營經濟發達,外商投資企業多。我們在浙江省選取有代表性地區的數家外貿外資企業對外貿人才的需求特點進行了調研分析。本次調查所涉及的調查范圍,選取了杭州、寧波、溫州和義烏四個有代表性的地方。問卷共發放50份,回收30份,問卷有效率100%。調查結果分析:
1.人才需求的總量不斷上升,人才的層次不斷升高
在調查的30家企業中,2006年平均每家外貿企業需要新增外貿專業的人才為2.5人,2007年每家外貿企業預計需要新增外貿專業人才3.5人,比2006年增加40%,到2008年,每家外貿企業預計需要新增外貿專業人才為4.2人,比上年增加20%。由于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過渡期的結束,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深化,這帶來了外貿專業人才需求數量上的上升,但是增加的速度會逐年降低,趨于平穩。
在調查的30家企業中,2006年一共需要外貿專業的人才為75人,其中研究生學歷的人才為5人,占6.6%,本科學歷的人才為44人,占需求人才總數的58.6%。2007年,這30家企業預計人才需求量為115人,其中需要研究生學歷的人才為9人,占需求的總數量的8.8%,比上年增加 80% ,本科學歷的人才為78人,占需求總數量的74.3%,比上年增加75%。這主要是因為近幾年我國高校的普遍擴招,高校培養的學生數量和學生的學歷層次在不斷地上升,人才市場上有大量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供給,這使得企業人才需求的層次不斷上升。
2.企業對于外貿人才的需求更傾向于有實際經驗的人才
在對30家企業解決國際貿易人才的方法進行調查時,其中選擇依托社會的人才市場招聘的企業為13家,占所調查企業數量的86.6%;選擇接受高校畢業生的企業為5家,占所調查企業數量的30%,通過熟人推薦的企業為2家,僅占企業總數的6.6%,選擇自己在工作中培養的企業為8家,占所調查企業總數的53.3%。由于人才市場的充分發育,人才流動性的增強,企業更愿意在人才市場上尋找自己滿意的人才,選擇自己培養人才的企業為53.3%,低于企業在人才市場上尋找人才的比例,這說明我省的很多外貿企業大多是中小企業,不愿意花費時間和資金去培養自己的人才,更傾向于拿來主義。值得關注的是在這30家外貿企業中,僅有30%的企業愿意從高校畢業生中直接招聘人才,這表明現在高校培養的人才還不能直接滿足外貿企業的人才需求。
3.精通外語和計算機是外貿專業人才必備的知識
外貿專業的人才需求數量不斷增加,其中,外貿企業對于精通英語和計算機的外貿人才更是青睞。在對30家企業進行的調查中,86%的企業都認為自己所需要的外貿人才要精通外語,尤其是口語要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外貿企業對于小語種人才的需求數量不斷上升,上年外貿企業對于小語種的人才需求數量只占總人才數量的6.2%,今年上升到15%,比去年增加了1倍多,在眾多的小語種中,阿拉伯語、日語、德語排在前三位。這是由于近年來,浙江企業加大了同中東,非洲等地區的貿易往來。小語種人才更受歡迎是外貿地區多元化的表現。
外貿企業對于人才的考慮因素中,計算機方面也是重要的原因。76%的被調查企業都認為外貿人才要熟悉常見的計算機軟件,比如WORD、EXCEL和POWERPOINT等辦公軟件,值得注意的是企業更加注重應用軟件的學習,調查的30家企業中只有3家企業表示自己所需的人才要能通過國家計算機二級考試,僅占總企業數量的10%,這表明我們高校在培養外貿人才方面要更加注重計算機實用能力的培養。
三、基于浙江省外貿企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根據浙江省個體和私營企業發達,外商投資企業多的現狀以及現有的辦學條件,結合調查數據,我們認為浙江省外貿企業的人才培養需求的模式應該構建理論課程體系、實踐課程體系和素質拓展課程體系三維一體的培養模式。浙江萬里學院是國有高校實行新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的試點單位。在西方經濟學的視角里,“公共產品盡可能讓私人來提供,最近一些年來已經成為一種潮流。”
浙江省悠久的經商歷史和全面開放的現狀,涵養了學生們較強的商業觀念和經營能力。為發揮學生這個特點,根據市場的需求狀況,應設置柔性化專業方向模塊,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揚長避短,成為有用之才。圍繞理論課程體系、實踐課程體系和素質拓展課程體系三維一體的培養模式,制定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相應的教學計劃。在課程設置上強化學生必備的專業基礎理論,突出專業核心課程,綜合運用外語和計算機兩種工具,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做貿易和解決貿易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吳松:WTO與中國教育發展[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
[2]滕玉梅:高等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規格與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3,(6)
[3](美)亨利·埃茲科維茨夏道源譯.(荷)勞埃特·雷德斯多夫編:大學與全球知識經濟[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4]王魯捷:21世紀我國高等教育如何應對市場.中國改革,2001(12)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