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農村信用社在縣域經濟發展中越來越顯現其農村金融主力軍的作用,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本文從三個方面說明了農村信用社對縣域經濟的金融支持,同時闡述了農村信用社在支持縣域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并提出了解決對策。
[關鍵詞] 農村信用社縣域經濟金融支持
縣域經濟是指在縣域范圍內以城鎮為中心,以農村為基地,各種成分有機構成的一種區域經濟,它處于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結合部,聲調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結合點,是國民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在縣域經濟發展中肩負著歷史重任,同時縣域經濟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也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務。近年來由于金融體制改革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部分商業銀行調整經營戰略撤并縣及縣以下分支機構,縣及縣以下金融機構逐步減少。國有商業銀行集約化管理后,貸款權上收,對基層信貸資金投入減少,弱化了商業銀行對縣域經濟的信貸支持,相反農村信用社經過近幾年的改革與發展壯大,在縣域金融服務中的作用日益明顯,真正成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
一、農村信用社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1.網點遍布廣
農村信用社扎根農村,發服務“三農”為宗旨,其網點遍布各個鄉鎮及人口相對集中的行政村,為提供便捷的農村金融服務奠定了基礎。以平和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為例,平和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現轄15個信用社,1個營業部,7個信用分社共23個營業網點,100%的鄉鎮設有農村信用社的營業網點,為農村居民和鄉鎮企業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務。
2.資金實力強
農村信用社經過體制改革,不斷的發展壯大,信息網絡不斷完善,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從一定程度上拓寬了信貸資金的來源,存款余額穩步增長,存款市場占有份額越來越大,為支持縣域經濟的發展奠定了資金基礎。以平和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為例,隨著綜合業務系統上線、全縣統一法人和全省縣級聯社首張銀聯借記卡——萬通卡的發行,平和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在電子信息化和內部管理上都上了一個新臺階,開辦了代發工資、代理保險、代收電話費等代辦業務,并先后開通了大額支付系統、小額支付系統、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業務,為縣域經濟提供更為廣泛的金融服務,拓寬了信貸資金來源,至2006年11月底,各項存款余額6.32億元,比年初增加0.97億元,在全縣 6家金融機構存款市場占有量的 25.20%,占存款增量的 28.1%。存款余額在全縣金融機構中排第二位。
3.貸款投放量大,支農力度強
農村信用社資金來源于農村,服務于“三農”,近年來由于商業銀行的撤并及貸款權的上收削弱了商業銀行對縣域經濟的信貸支持,而農村信用社抓住時機,尋找優質客戶,加大貸款營銷,貸款投放規模不斷擴大,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信貸支持。平和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立足實際、積極行動,狠抓目標任務的落實,不斷加大放貸力度,全力推進縣域經濟的發展,至2006年11月底各項貸款余額4.09億元,比年初增加0.67億元,各項貸款余額占全縣金融機構貸款的40.29%,其中農業貸款余額3.85億元,農業貸款余額占貸款總額的94.36%,占全縣農業貸款余額的91.23%,至11月底累放貸款3.64億元,其中累放農業貸款2.99億元,占累放貸款的95.81%,為以溪蜜柚、白芽奇蘭、坂仔香蕉等優勢農業經濟為主的平和縣域經濟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二、制約農村信用社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因素
隨著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的推進,農村信用社具備了一定的資金實力,努力支持縣域經濟的發展并做出了一定貢獻,但是由于農村信用社多年積累的歷史問題較多、歷史包袱沉資金實力與貸款需求相對短缺、農村信用環境相對較差,以及經營管理缺乏靈活性等因素制約了農村信用社支持縣域經濟的發展。
1.不良貸款比例偏高,歷史包袱沉重
目前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比例遠高于國有商業銀行的水平。由于與農業銀行脫鉤,農業銀行有意識轉嫁風險貸款;上世紀90年代“建新村熱”和“上項目熱”,農村信用社受縣域地方政府干預,為了配合“大局”而發放的“干預”貸款使農村信用社的不良貸款居高不下,給農村信用社的經營帶來沉重的包袱。
2.縣域資金外流導致農村信用社資金相對緊張
國有商業銀行退出農村金融市場給農村信用社的經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由于國有商業銀行貸款權上收,縣域商業銀行成了上級行的吸儲器,再加上郵政儲蓄吸取存款,導致縣域資金大量外流,縣域資金不能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的資金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形成農村信用社“一農”支“三農”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民間金融趨向活躍,利率偏高,阻礙了縣域經濟的良性發展。
3.農村信用環境差
由于農村信用社集體貸款數額較大,而有部分是政府干預貸款,借款人集體逃廢信用社債務的現象時有發生,同時由于“新官不理舊賬”的不良習慣的影響,縣域政府部門進行領導班子調整后,對信用社貸款不理不采導致信用社不良貸款增加,給信用社帶來損失。此外信用社對長期拖欠貸款本息、多次摧收未果的貸款戶諸法律,通過一審二審,官司勝了還要申請執行,而真正能得到執行的卻少之又少,常常是贏了官司不贏錢。以上情況導致很多信用社很多客戶紛紛效仿,從而導致農村信用環境惡化,信用社債權得不到申張。
4.管理缺乏靈活性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經濟從傳統種植業向高附加值、發展潛力大的新型農業產業轉變,與傳統農業相比,新型農業產業具有周期長、見效慢的特點,而目前農村信用社所投放的貸款原則上不超過一年,這與新型農業需求期限相去甚遠,難以完全適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
三、促進農村信用社對縣域經濟支持的建議
1.解除歷史包袱
對于因體制政策形成的歷史包袱,完全靠擴大存貸款利差增加信用社盈利來消化尚需時日,而且這種做法其實是把農村信用社的包袱轉嫁到農民頭上,這與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相悖。國家就采取與國有商業銀行的相同的待遇,以資金支持、保值貼息、減稅讓利、雙呆核銷、剝離不良資產等優惠政策落實到位,逐步消化農村信用社的歷史包袱。
2.增強綜合實力,支持信用社的發展
一方面農村信用社要加強自身建設,強化內部管理,改進金融服務。另一方面要建立農村資金回流機制,國家應盡快拿出郵政儲蓄資金投向的具體方案,提高農村吸收來的儲蓄資金用于當地農村經濟發展,以擴充金融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資金能力。此外,縣域地方政府部門不應成為農村信用社支持縣域經濟的絆腳石,要主動為信用社排憂解難,對信用社的籌資工作給予支持,幫助其壯大資金實力,進一步調動信用社支持縣域經濟的積極性。
3.整頓農村信用環境,增強社會信用
一是建立健全信用村、信用戶的建設,對信用村、信用戶引入退出機制,使信用村、信用戶名副其實,對信用戶實行貸款優先、利率優惠的政策,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二是加大宣傳力度,弘揚誠實守信的傳統美德,在全社會形成“重合同、守信用”的共識;三是執法部門進一步加強金融勝訴案件的執行力度,堅持依法行政,切實維護信用社債權的安全與完整,嚴厲打擊逃廢債務的企業和個人,加大貸款的違約成本;四是縣域行政部門應起到模范帶著作用,積極配合信用社清收不良貸款,而不應成為逃廢信用社債務的典范。
4.與時俱進、創新服務手段、提高服務質量
農村信用社就根據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實際情況調整信貸工作思路,選準信貸切入點,根據信貸資金實際用途適當延長貸款期限,以滿足農業產業調整的需要。人民銀行向農村信用社提供的支農再貸款期限也就適當延長,并放寬支農再貸款的合用范圍,使得支農再貸款真正發揮其支農的作用。
總之,農村信用社在縣域經濟發展中越來越顯現其農村金融主力軍的作用,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同時我們也看到由于歷史原因形成的不良貸款、農村信用環境惡化、農村信用社資金相對短缺、經營管理上的缺陷限制了農村信用社對縣域經濟的支持,我們應通過整頓農村信用,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消化歷史包袱,增強農村信用社資金力和建立農村信用社靈活的經營管理方式來提高農村信用社的綜合實力,為縣域經濟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更全面、更優質的金融服務。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