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環保運動的深入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興起使綠色GDP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世界各國紛紛進行實踐探索,中國也有所行動。但冷靜審視,綠色GDP核算體系的建立困難重重,即使建立也并不能解決中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所有問題。展望綠色GDP,它只能作為傳統GDP考核框架下的“局部改良物”而存在,而中國科學發展問題的解決則依賴于對GDP考核體系的根本變革。
[關鍵詞] GDP綠色GDP科學發展觀
近年來,環保運動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全世界范圍廣泛興起和深入推進,在這樣的背景下, 只能反映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經濟增長與否,不能說明資源消耗狀況和環境質量變化的GDP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受到了人們越來越強烈的質疑,而實行綠色GDP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受到了人們熱切的關注。
一、熱話題:綠色GDP的由來及在國內外的實踐
1.綠色GDP的由來
現行的GDP核算體系產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逐漸被世界各國所采用。當時傳統西方經濟學的發展觀把經濟發展等同于經濟增長,認為只要經濟增長了,國民收入就會增加,就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并進而推動社會文明的進步。與此對應,GDP作為依據傳統的宏觀經濟學理論發展起來的國民核算體系的核心也就成為評價經濟福利和衡量國民生活水平的綜合指標。中國也不例外,由“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思路所決定,在1992年之后,GDP成為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而且實際上已成為衡量各級政府政績最硬的指標。
進入20世紀60年代后,一方面,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提高,經濟學家開始認識到作為技術進步的原動力的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另一方面,自然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的出現,使得一些經濟學家開始意識到,環境也是一種資本,也是一種財富。因此,人力資本,環境資本(生態資本和自然資本)等概念開始出現經濟學理論中。1995年9月,世界銀行首次向全球公布了用“擴展的財富”指標作為衡量全球或區域發展的新指標,該指標由“自然資本”、“生產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四大要素構成,得到了廣泛的肯定,認為比較公正、客觀、科學的反應了世界各地區發展的真實情況,為國家擁有的真實“財富”及其隨時間的動態變化,提供了可比的統一標尺。
與此同時,一些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們,嘗試將環境要素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以發展新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這便是綠色GDP。綠色GDP是指綠色國內生產總值,它是對GDP指標的一種調整,是扣除經濟活動中投入的環境和資源成本后的國內生產總值。簡言之,就是要做減法,取“干貨”:綠色GDP=GDP-環境成本-自然資源成本。
2.綠色GDP在國內外的實踐
目前,有些國家已開始試行綠色GDP,如:挪威1978年就開始了資源環境的核算。重點是礦物資源、生物資源、流動性資源(水力),環境資源,還有土地、空氣污染以及兩類水污染物(氮和磷),為綠色GDP核算體系奠定了重要基礎;芬蘭學習挪威,也建立起了自然資源核算框架體系。其資源環境核算的內容有三項:森林資源核算,環境保護支出費用統計和空氣排放調查。其中最重要的是森林資源核算;實施綠色GDP的國家還有很多,主要是歐美發達國家,如法國、美國等。
發展中國家中率先試行綠色GDP的是墨西哥。1990年,在聯合國支持下,墨西哥將石油、各種用地、水、空氣、土壤和森林列入環境經濟核算范圍,再將這些自然資產及其變化編制成實物指標數據,最后通過估價將各種自然資產的實物量數據轉化為貨幣數據。這便在傳統國內生產凈產出(NDP)基礎上,得出了石油、木材、地下水的耗減成本和土地轉移引起的損失成本。然后,又進一步得出了環境退化成本。與此同時,在資本形成概念基礎上還產生了兩個凈積累概念:經濟資產凈積累和環境資產凈積累。這些方法,印尼、泰國、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國紛紛仿效,并已開始實施。
中國對環保的重視始于1978年,鄧小平同志首先提出中國應制定環境保護法;1984年,中央將環保提到了“基本國策”的高度;1994年,中國確立“可持續發展”戰略;1997年,刑法增加了“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1999年,中國將“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寫進了《憲法》。
進入21世紀,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新政績考核制度的推行和國民經濟核算改革的趨勢,又為實行綠色GDP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2003年開始,我國國家統計局對全國的自然資源進行了實物核算,物流核算是綠色GDP核算的重要基礎;2004年開始,國家統計局和國家環保總局成立了綠色GDP聯合課題小組,組織力量積極進行研究和試驗;2005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遼寧省、浙江省、安徽省、廣東省、海南省、重慶市和四川省十個省市啟動了綠色GDP試點工作;2006年,全國十屆人大四次會議批準的“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擺在突出位置。
但是,從國內外的總體情況看,迄今為止全世界上還沒有一套公認的綠色GDP核算模式,也沒有一個國家以政府的名義發布綠色GDP結果,而我國的綠色GDP實踐也尚處在探索階段。
二、冷思考:綠色GDP的前景如何
從理論上講,與以GDP為核心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相比,建立以綠色GDP為核心指標的經濟發展模式和國民核算新體系,不僅有利于保護資源和環境,而且有利于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更為實際地測算一國或地區經濟的生產能力。因此,有人提出,實行綠色GDP是貫徹落實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新發展思路的最佳切入點,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破題的關鍵,因此應當盡快在全國建立綠色GDP核算體系。果真如此嗎?筆者認為應該結合實際冷靜審視、慎重推進,切莫唯GDP論后又陷入唯綠色GDP論。
1.綠色GDP概念雖好,實踐困難,只能謹慎試行,不能盲目推進
目前我國實行綠色GDP核算機制,面臨著諸多挑戰,從總體上看可歸為三類:
一是認識觀念還不夠全面深刻。綠色GDP意味著觀念的深刻變革,但目前情況下,相當一部分人(包括領導干部和專家學者)對綠色GDP核算的復雜性認識不足,對綠色GDP核算的相關范疇理解不深。
二是綠色GDP核算技術還不夠先進完善。計算綠色GDP要定兩個價,一個是治理污染所要付出的成本,另外一個就是資源消耗所付出的代價,但這兩項成本和價格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又有不同,因此核算起來很成問題。環境和資源的定價問題成為制約綠色GDP核算的最大難題,這也是世界各國綠色GDP不能深入推進的根本原因。
三是綠色核算的制度建設基本還是空白。綠色GDP從概念的提出到現今,已有一段時間,之所以沒有從理論到實踐取得突破性進展,除了綠色GDP核算技術與方法的復雜性之外,另一個挑戰,就是與綠色GDP核算的相關法規制度還基本空白,這主要包括:環境法規的不完善,統計法規的不完善,評價標準的不完善等。
2005年3月1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綜合司司長鄭京平在新華網上做客時談到綠色GDP,首先肯定了綠色GDP是大家環境保護和資源保護意識的及時覺醒 ,但他也指出, “同時也應該清楚地看到,綠色GDP這個概念雖然是一個很好的概念,但是想要把它付諸實踐又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2006年3月1日,中科院公布的《2006年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分析認為:綠色GDP目前在中國尚處在理論探索和研究階段,在目前和今后相當一段時間里不具備實際應用的可行性。為此,報告提出了“試點先行、謹慎評估、規劃指導、循序漸進”的建議。
因此,關于綠色GDP核算,可以在有關部門特別是研究機構進行積極研究和試算,但是,如果把一種尚未成熟的統計指標,作為地方政府及干部考核的標準,難免會誤入歧途、事與愿違。
2.保護環境和資源并不一定要靠綠色GDP
綠色GDP本身并不包含真正保護資源與環境的內在機制,把綠色GDP納入地方政府的考核體系,只是從價值理念上對政府行為的一種導向和約束,在綠色GDP考核指標體系尚不完備、資源考量較為困難以及有較大伸縮余地的情況下,綠色GDP能否真正起到約束地方政府的作用必須認真研究 。
另外,環境改善的動力來自客觀發展規律和群眾的真實需要, 我們在推進環保工作的時候,千萬不要被不切實際的幻想、炒作沖昏了頭腦,千萬不要丟掉實事求是。世界各國的現實已經證明,幾乎各個工業國家在經濟起飛階段都經歷了一個污染的過程,在經濟發達到一定水平之后,必然會出現環境改善的階段。這就是說在人們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必然會有保護環境的要求,我國社會現在正處在這樣一個發展階段。
因此,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關鍵要從人人做起,從實際做起,從點滴做起,應該多采取一些實際行動,少搞一些概念炒作。實際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成本更低的替代性指標和方法來達到增強人們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意識的目的,而不一定非要制定綠色GDP考核體系。
3.綠色GDP對傳統GDP并沒有顛覆性的變革,并不能解決經濟社會、人與自然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所有問題
綠色GDP是對GDP指標的一種調整,是指扣除經濟活動中投入的資源環境成本后的國內生產總值,是在GDP的基礎上減掉創造GDP所消耗的資源的價值,然后再減掉創造GDP所造成的污染的治理成本。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綠色GDP實際上是以GDP為基礎的,對傳統GDP并沒有顛覆性的變革,只是變革了計算方法。
綠色GDP主要是從保護資源與環境的角度來講的,而對于經濟社會發展中至少需要予以同樣關注的就業、收入分配、\"三農\"與教育醫療等其他重大問題幾乎沒有涉及,這無疑不利于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綠色GDP是可持續發展的指標之一,但是可持續發展是經濟、環境和社會三個系統的協調發展,任何一個系統出現問題都會導致其他系統的變化。綠色GDP只是考慮了經濟發展過程中環境的代價,在GDP基礎上做一些環境損失和資源消耗成本的調整。也就是說它反映了經濟與環境之間的部分影響,但是沒有反映經濟與社會、環境與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所以只能說它是可持續發展指標之一,而不是全部。
正是由于綠色GDP概念的提出并不能解決可持續發展的所有問題。最近兩年,礦難等安全事故的頻繁發生,2006年初人們又提出要把億元GDP死亡率等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考核指標。無獨有偶,針對綠色GDP只計自然成本,不計社會成本的缺陷,又有專家提出要把社會成本計算到GDP中,扣除社會上各種突發事件造成的GDP損失,以及處理這些事件的支出,扣除為了防范和處理市場不公正、腐敗造成的損失等。
但一旦限定GDP的大門打開,人們也會提出把社會公平競爭機會、貧富差距指數等等計算到GDP中。修補GDP考核指標的種種努力,意味著人們仍然沒有從根本上擺脫GDP崇拜,并默認GDP是衡量地方政府及官員政績的最為有效、最為核心的指標,是對GDP否定之上的肯定。
總的來講,綠色GDP概念雖好,實踐困難;綠色GDP核算只涉及了自然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而沒有涉及社會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綠色GDP對傳統GDP并沒有顛覆性的變革,只是變革了計算方法;綠色GDP雖然有重要作用,但它距離社會的全面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還有一定的距離。因此,我們應將綠色GDP辨證考慮,不能寄予其太多的期望,中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的根本解決,需要的是對GDP考核體系的根本革新,而不是局部調整。
參考文獻:
潘躍:環境保護與公眾參與[J].理論前沿,2004.(13)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