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母子公司作為一種市場主體,是企業集團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市場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雖然《公司法》規定了子公司的法律地位,但缺乏對母子公司法律概念的界定,本文就母子公司的概念進行了分析,對母子公司概念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 母子公司控股控制合同
企業之間為了加強競爭優勢,通過企業并購或產權轉讓方式組成類型不同的企業集團已是很常見。尤其是2005年《公司法》修訂后允許設立一人公司,母公司可以設立全資子公司,以母子公司形式組建的企業集團將更加普遍。《公司法》第14條第2款規定了子公司的法律地位,但缺乏對母子公司法律概念的界定。母子公司概念不明確,它們之間的法律關系就無法理順,因此在法律上明確母子公司的概念尤為重要。
由于我國《公司法》中只規定了允許設立子公司,并沒有明確界定母子公司的法律概念,因此學理上的解釋各異。如江平認為:母公司是一種控制性公司,凡積極擁有另一個公司半數以上股份并直接掌握其經營的公司就是母公司。子公司是指半數以上股份受其他公司控制的公司。 甘培忠認為:母公司是指擁有其他公司的一定數量的股份或資本,或通過企業合同能夠使其他公司成為自己的附屬公司,對其進行實際控制的公司。子公司是指其一定數量的股份或資本被其他公司所擁有或通過企業合同受其他公司控制的公司。 概括起來,我國學者對于母子公司的概念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江平等代表的控股權理論;二是甘培忠等主張的控股權和事實控制支配權理論。這兩種理論上的分歧主要在于是否承認母子公司可否由通過企業協議來形成。
由于各國的法律淵源、公司傳統、公司實踐的背景不同,各國對母子公司法律概念的規定都不盡相同。下面我們比較幾個國家的公司法中對母子公司概念的規定:
1.美國在1935年頒布的《公共事業控股法》中規定,任何公司已發行的有表決權的股票中如果有10%或更多數量為另一公司所掌握時,該公司即為另一公司的子公司,另一公司即為該公司的母公司。
2.德國1965年公布并于1993年最后修改的《股份公司法》第15條規定:關聯企業是指法律上獨立的企業,這些企業在相互關系上屬于擁有多數資產的企業和占有多數股份的企業(第16條)、從屬企業和支配企業(第17條)、康采恩企業(第18條)、相互參股企業(第19條)或互為一個企業合同的簽約方(第291、292條)。
3.英國在1985年公司法第144條中規定了母子公司的定義。1983年歐共體理事會通過了第7號指令,英國根據第7號指令在1989年對公司法進行修改,修改后的公司法第258條規定的母子關系主要由:(1)擁有另一個企業的多數的投票權;(2)是其他企業的股東,且有權任命或罷免董事會的多數成員;(3)根據其他企業的章程條款或章程允許的書面控制合同,只要他企業所在地的法律認可,有權對他企業實施一種支配性影響;(4)是另一個企業的股東,且根據與其他股東的協議,單獨控制該企業的多數投票權;(5)在另一企業有參與利益,且實際上對其行使支配性影響或對兩個企業進行統一管理。
4.法國1966年公司法第354條規定,如果某公司擁有另一公司的半數以上的資本,那么前一公司就是后一公司的母公司,后一公司就是前一公司的子公司。1985年根據歐共體公司法第7號指令要求,法國通過了第85-705號法律。該法律在354條基礎上,增加了幾項條款,引進了表決權的概念。
5.日本商法公司編第210條之二在限制子公司取得母公司股份時規定:持有相當于其他股份有限公司發行完畢股份總數一半以上的股份或相當于其他有限公司資本半數以上的出資股數的公司為母公司,該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公司則為子公司;母公司及子公司均有或子公司單獨擁有相當于其他股份有限公司發行完畢股份半數以上時,該股份有限公司視為母公司的子公司。
綜上所述,關于母子公司的涵義,概括世界上有關國家公司立法規定(這些國家具有比較成熟的公司立法),總體上雖表述不同但內容實質基本上是一致的。即母公司持有子公司半數以上的股份或母子公司之間具有從屬和隸屬關系。世界各國的公司立法對母子公司的規定,與我國學者對母子公司的定義一樣,都側重描述母公司對子公司實施控制的方式。但各國立法規定存在一定差異,概括起來主要有兩種立法模式:一是以美國、法國公司法為代表。即控股是形成母子公司法律關系的惟一紐帶;二是以英國、意大利公司法為代表。即母子公司法律關系的形成除了通過控股外,還可以通過公司之間的控制合同來形成。我國公司法學者的兩種觀點和外國的兩種立法例是一致的。
雖然我國《公司法》第14條規定可以設立子公司,但對于母子公司的含義以及形成方式卻沒有明確界定。結合世界各國母子公司的立法以及學者們的理論,根據母子公司最基本特征即母子公司都具有法人資格和兩者具有一定的控制和從屬關系,筆者認為我國公司法對母子公司概念的界定應借鑒英國、意大利公司法的規定。即母子公司法律關系的形成不僅可以通過持有多數股份或股票控股,還可以通過公司之間簽訂的控制合同來形成。有的學者認為公司之間的控制合同是雙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達成的,這種合同應由《合同法》來調整。 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有待商榷。因為控制合同雖是合同的一種,但其確定的雙方權利義務內容,并不同于一般的民事合同,《公司法》中的控制合同和《合同法》的關系應是特別法和普通法的關系。《公司法》沒有規定的才適用《合同法》的規定,而不能直接由《合同法》來調整。對于控股的認定,法國、日本公司法規定一公司持有另一公司50%以上的股份資本,才視為控股。美國、英國公司法則沒有規定半數以上的持股數,而是以實質控制為取決標準。即只要是持股數能夠使其在另一公司的董事會或股東會上起主導作用即可。這種規定較前者要寬松些,因為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多數股東持有股權致使股權分散化,控股股東無需持有半數以上的股權就能控股。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母子公司的含義應如下界定:一公司憑所持股份控制另一公司的表決結果或與另一公司簽訂控制合同形成控制關系,前者為母公司,后者為子公司。
參考文獻:
[1]江平:《新編公司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34頁
[2]甘培忠:《企業與公司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80頁
[3]江平:《新編公司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222頁
[4]王紅一:《公司立法問題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38頁
[5]王長斌:《企業集團法律比較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頁
[6]吳義茂:《關于母子公司法律界定中的幾個疑難問題的探討》.《前沿》,2004年第7期,第157頁
[7]賴英照:《關系企業法律問題及立法草案之研究》載《公司法論文集》第112頁,1988年臺灣證券市場基金會編印
[8]吳義茂:《關于母子公司法律界定中的幾個疑難問題的探討》.《前沿》,2004年第7期,第157頁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