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分析生態文明、生態經濟、循環經濟,指出生態經濟、循環經濟理念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深刻認識和反思的結果,也是在全球人口劇增、資源短缺和生態蛻變的嚴峻形勢下的必然選擇。提出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循環經濟既是經濟增長方式,也是污染治理模式,同時又是經濟發展、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的一體化戰略,更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要途徑。
[關鍵詞] 生態文明生態經濟循環經濟和諧社會
生態文明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表現為物質和精神的全部成果。包含具有較高的環保意識、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會制度等三個重要的特征。在生態文明視角下窺視生態經濟、循環經濟理念的產生和發展,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既是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方式,也是一種新的污染治理模式,同時又是經濟發展、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的一體化戰略。
循環經濟的理論基礎是生態經濟理論。生態經濟學是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經濟學原理為主導,以人類經濟活動為中心,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從最廣泛的范圍研究生態和經濟的結合,從整體上去研究生態系統和生產力系統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揭示自然和社會之間的本質聯系和規律。生態經濟則是一種尊重生態原理和經濟規律的經濟。它要求把人類經濟社會發展與其依托的生態環境作為一個統一體,經濟社會發展一定要遵循生態學理論。生態經濟所強調的就是要把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多種組成要素聯系起來進行綜合考察與實施,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高效合理利用一切可用資源。使經濟社會與生態發展全面協調,達到生態經濟的最優目標。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三R”為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以生態產業鏈為發展載體,以清潔生產為重要手段,實現物質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經濟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循環經濟與生態經濟既緊密聯系又各有特點。從本質上講循環經濟就是生態經濟,就是運用生態經濟規律來指導經濟活動。也可稱是一種綠色經濟,“點綠成金”的經濟。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成為“資源利用—綠色工業(產品)—資源再生”的閉環式物質流動,所有的物質和能源在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循環經濟所指的“資源”不僅是自然資源,而且包括再生資源;所指的“能源”不僅是一般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等,而且包括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地熱能等綠色能源。注重推進資源、能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和推行清潔生產,以便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所以說生態經濟原理體現著循環經濟的要求,是構建循環經濟的理論基礎。
生態經濟、循環經濟理念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深刻認識和反思的結果,也是人類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中陷入資源危機、環境危機、生存危機時深刻反省自身發展模式的產物。客觀的物質世界,是處在周而復始的循環運動之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是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的兩大基本功能,二者處于不斷的轉換中。循環經濟要求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與優化環境,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使生態經濟原則體現在不同層次的循環經濟形式上。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理念和模式,其關鍵在于加速經濟轉型。即要按照生態經濟理論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從傳統的資源依賴過量消耗型、粗放經營的經濟增長方式向資源節用循環型、集約經營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進了生態建設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由于自然、歷史和認識等方面的原因,在取得巨大發展成績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生態環境壓力很大。一是森林質量不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嚴重,水生態環境仍在惡化;二是農業和農村面臨污染嚴重,食品安全問題日益突出;三是有害外來物種入侵,生物多樣性銳減,遺傳資源喪失,生物資源破壞形勢不容樂觀;四是人口問題形勢嚴峻。人口規模龐大,素質較低,人口老齡化嚴重;五是資源危機顯現,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人均占有量低;六是生態功能繼續衰退,生態安全受到威脅,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急劇增加,全國大氣污染排放總量仍處于較高水平,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客觀上要求我們在發展理念上要改變重開發、輕節約,片面追求GDP增長;重速度、輕效益;重外延擴張、輕內涵提高的傳統觀念,構建經濟、社會與生態協調發展的新模式。以“協調”、“減量”和“循環”為主要手段,改革生產方式,做強生態產業,由傳統經濟向生態經濟、循環經濟轉變。實施生態工程,全面推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使可持續能力不斷增強,從而達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經濟快速發展的目的。
黨的十六大報告把建設生態良好的文明社會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大目標之一。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對現行的生產方式進行生態化改造。發展循環經濟,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實現和諧社會與循環經濟協同共進,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這既是在全球人口劇增、資源短缺和生態蛻變的嚴峻形勢下的必然選擇,也是當今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要途徑。
參考文獻:
[1]陳壽朋:加強生態道德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J].北京:《求是》,2006年24期
[2]宋瑞祥:生態革命與可持續發展[C].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2002
[3]陳友芳:可持續的夢想:環境與經濟[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