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了一個親子競技的電視節目。到決定去留的一場PK時,欄目組的題目是“捉雞”。在規定的時間內兩組選手要捉住圍穴里的雞并裝到竹框里運到指定地點。無需質疑,最后哪組選手捉到的數量多,即勝出,可以繼續參加比賽,失利的一組離開。
野外的草地上圍了一個簡易的穴,兩組選手進入圍穴準備完畢后,工作人員把30只雞從籠子里放了出來。生活在城市的父子組因為沒有捉活雞經驗,所以一開始就選擇用捕網來進行,結果戰果頗豐。相反,一直生活在農村的母子組,施展徒手捉雞的技藝,但效果并不樂觀。差距在一開戰的時候拉開了。后來經旁觀者的提醒,母子組才用起了捕網。
圍穴里的雞在兩組選手的哄搶的過程中,紛紛向穴外跳去,其中幾只已經成功的飛出圍穴不見了蹤影。兩組選手奮力繼續,時間快要接近尾聲時,父子組中的兒子在捉到一只雞后,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他舉著雞,徑直走到對手的竹框旁邊,邊走迎喃喃自語,要把這只雞進絡丞丞。可講理解,一路的競技,選手們共同經歷了許多風雨,也共同面對過許多困難,選手間雖存競爭,但更多的是愛。
母子組奮盡全力捉到圍穴中的最后一只雞后,兩組選手抬著竹框趕到指定地點。工作人員先為母子組進行盤點,一只、兩只、三只……隨著數日的增加,父子組中的兒子表情也越來越凝重。當清點結束,一共12只。他明顯的緊張起來。工作人員又為父子組盤點,一、二、三……事情往往就是這樣,十一只,僅僅薹一只,只差他送給對手的那一只。
是失落是后悔,是狡辯那只雞是他不小心放錯的,是哭訴他也很想繼續比賽,都已無濟于事了。結果是他和父親不得不離開。機會明明屬于他,可是已在他的經意不經意間送給了對手。或許是因為開場比賽的順利讓他自以為勝券在捶,或許是泛濫了同情之心不想讓對方輸得太慘,總之,當他把那只雞送到對手的竹框里時,就應該有承受離開的準備。
生活也是一樣,我們無時不在競賽不在PK,我們要講情誼,可是當我們面對PK講究情誼時,就應該做好承受失敗的心理,要想到你的這一點兒仁慈是對手必勝的砝碼。不要幻想著,既給對手一些仁慈得到對方的感激,又是自己取得了勝利,這樣的幻想天真也可恥。
想起很多電視中都會出現這樣的鏡頭:仁慈者在關鍵時刻的“不忍心”,讓敵人有了喘息的機會,并最終死在了敵人的掌下。每次看到這樣的場景,我都不為那所謂的“仁慈者”感到惋惜,濫施同情心的結果就要自己承受,怨不得別人,也不要抱怨對方“剝奪”了你的機會。
生活中我們要愛別人,但愛別人完全不等于PK時的濫施同情。
編輯 楊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