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的信息容量何其浩大,但卻查不到城市街頭的那些小店鋪;“阿里巴巴”雖然覆蓋全球、商機無限,可那里往往是大商家們進行現代化商務交流的地方。而廣州有一個精明的年輕姑娘張美霞創辦了一個“平民搜索公司”,瞄準那些生存、拼搏在社會底層的小生意老板和普通老百姓,并用小黃頁、小冊子等這種最適合她們的“搜索”工具,細致入微地為他們提供一個相互交易的平臺,結果在短短幾年時間里賺了100萬!
“掃樓工”辭職當老板
今年24歲的張美霞出生在江蘇省的一個農民家庭。2004年大學畢業后,她在白云區一家公司找到了工作。那是一家辦公面積僅幾十平方米、只有三部電話的“貿易公司”。張美霞每天的工作就是在老板劃分的區域內,“掃”遍所有的寫字樓,登門拜訪每一家公司,收集其電話和地址等資料,然后回來整理成冊,因為公司的主營業務就是推銷各種辦公用品。
后來,張美霞漸漸發現,這個城市里有很多和自己類似的“掃樓工”和“掃街工”,每天出入于各個商務樓和大街小巷。由于“掃樓工”越來越多,大部分公司都拒絕接待,她只好將上門拓展業務改為向公司前臺索取名片,回去在電話里談好了再去面談。但這樣一來,她就得多跑一趟,特別麻煩。她想,如果事先就知道對方的電話,不是方便多了嗎?
作為一名有經驗的“掃樓工”,張美霞當然知道通過各種商務信息交流平臺去尋找客戶。除了利用手中的《中國電信黃頁》,打114查詢電話號碼,她還經常利用“百度”、“Google”和“阿里巴巴”等網絡搜索引擎,但那些對于她來說都是“大而空”的信息,因為許多散落在寫字樓里的小公司和街邊的小商鋪往往都是沒辦法查到的,而自己大部分的潛在客戶正是那些平民老板。
2004年底,張美霞越來越覺得這里面存在著巨大的缺陷,而這種缺陷是《中國電信黃頁》、114查詢臺和網絡搜索引擎等工具所無法彌補的。通過調查,她還發現那些經營小公司和小商鋪的平民老板們,也渴望找到一個能夠相互交流、合作的平臺,她想:“何不開一家專門為小老板和居民服務的‘搜索公司’呢?那樣,既可以自己創業,也不必再為別人打工了。”
2005年初,張美霞辭職了。她先是把過去積累下來的所有客戶資料錄進電腦,然后每天早上8點準時出去“掃樓”、“掃街”,將廣州市區一些寫字樓里的大小公司,以及主干道和大街小巷的各種商鋪都“掃”一遍,詳細記下每個公司和店鋪的名稱、電話、經營產品等基本資料。由于這時的她并不推銷產品,只是搜集公司和店鋪的資料,所以這對于做過“掃樓工”的她來說不算太難。
簡單生意大學問
回到出租屋后,張美霞還通過報紙分類廣告和網絡等媒介搜集補充信息。兩個多月后,她就掌握了廣州上千家公司的資料。她又用電腦將這些信息進行了分類,比如:按照隸屬行業分為餐飲、建材、五金、服飾等;按照大廈名稱分為白云大廈和開源大廈等;按照所在街道分為中山大道、機場路和棠溪新街等……
張美霞為什么要將信息進行如此細致的分類呢?當然是為了能夠更好地服務于顧客。像餐飲店鋪的資料,她可以專門把這個類別的打印出來,賣給肉食、蔬菜和酒水等公司的業務員,有的辦公用品供應商或其它行業的銷售員,經常會被高樓大廈的保安或公司拒之門外,但又想在這些大廈里發展業務,這樣就可以購買她的資料逐一進行電話“拜訪”如果有人想在三元里大道投資開店,張美霞就可以把這條路上的所有店鋪資料賣給他,供其參考;而小區3公里范圍內的公司店鋪資料,就特別適合提供給小區居民使用。
2005年3月底,張美霞已經做好了一切準備,可以開張營業了。于是,她在三元里租了了一個十幾平方米的小店鋪,領了個體戶營業執照,又雇了3名員工,然后正式經營起了她的“信靈商務信息搜索公司”。開始,為了樹立公司形象,也為了向客戶闡述自己獨特的服務理念,所有向外推銷“搜索服務”的工作都是她親自去做。她只留下一名女員工守店,其她兩名業務員剛專門出去收集新信息。
張美霞的宣傳口號是:“比百度更方便、比黃頁更細致、比114更精確、比阿里巴巴更實在——譯通搜索,對你更有用。”任何人一看她的名片,就能心領神會。但由于她的“搜索公司”前所未有,在服務方式和價格上都沒有可依據的資料,所以她最初也只能慢慢琢磨。開業不久,就有好多不同行業的銷售員來“搜索信息”,她原本是按次數收費的,即顧客來“搜索”一次收費20元(打印費另算),但后來她發覺不劃算,顧客“搜索”完了下次就不會再來了,于是她改為按信息條數收費,比如每條店鋪的信息收費0.1元,公司的信息收費0.2元。
雖然張美霞的“搜索公司”在外人看來十分“冷門”,利潤也不大,但由于特別新鮮又實用,所以她的業務做得還是很順利,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客戶的支持。一些街邊店鋪的老板得到消息后,還主動找上門來,說:“不錯不錯,這種服務為我們做小本生意的提供了方便啊!我把我們店鋪的電話和產品介紹給你,你也幫我宣傳一下……”
“搜索公司”火了
2005年8月,一家裝飾材料行業的專業小報紙負責人找到張美霞,說:“我們報紙正在策劃一份專刊,就是專門刊登廣州所有經營裝飾材料的店鋪信息,你能不能幫我們到每條大街小巷去‘搜索’一下?”張美霞接下這筆業務后,立即招了幾名初中文化的打工仔去“掃街”,將那家報紙所需要的信息搜集回來。在業務員外出工作時,張美霞還讓她們“身兼多職”——因為平時有不少熟悉的店鋪老板喜歡拿些宣傳單給張美霞,希望她幫忙宣傳,張美霞就讓業務員順便散發出去。
不久后,張美霞發現那家報社出版的《裝飾材料店鋪信息專刊》在廣州甚至其她城市都賣得特別火,被許多該行業的生產廠家、批發商等搶購一空。她從中獲得了靈感,2005年底,她開始走出單純地靠賣信息賺錢的小路子,想辦法通過和專業性的報刊、行業協會和文化公司等合作,將自己“搜索”到的商務信息轉化成“產品”進行二次贏利。2006年春季,她與人合作陸續出版了《廣州行業店鋪黃頁》系列,分為餐飲、服飾、美容和醫藥等近20種。這種《店鋪黃頁》跟中學生課本差不多,定價只有3元,既方便攜帶又不貴,因此相比那種動輒幾十元而且十分笨重的《公司黃頁》,更適合做小生意的平民老板購買。但她同樣既可以收“廣告費”,又可以靠賣書賺錢。半年多的時間里,她僅做《店鋪黃頁》這個項目就賺了20多萬元!
2006年5月的一天,張美霞接到住在云泉花園一位居民的電話,請她幫忙搜索小區周圍的店鋪電話,如快餐外賣店、電腦維修店等,并請她打印出來,送上門去。由于原先的信息還不夠詳細,張美霞便專門派人到云泉花園附近“搜索”了一圈,然后給顧客打印好送過去。那位居民付了20元錢后,又提了一個建議:“以前這些店鋪經常派人從門縫里塞名片進來,讓我很反感,收一張丟一張。可是,有時家里又確實離不開這些上門服務,這樣統一打印出來后,就方便了許多,家里缺什么,不出門打個電話就行了。如果你能把這些資料做成家家可用的小冊子,那不是更好嗎?”
真是好建議!張美霞回去后立即行動,她先讓業務員說服了小區周圍約100家各行各業的店鋪,每家收取20元“廣告宣傳費”,然后根據小區的住戶數印刷了2000本精美全彩的《小區幸福生活手冊》,大小跟小學生手冊差不多,里面只有5頁紙,全是按服務行業分類的店鋪名稱、電話和簡單介紹。她沒有給這個手冊定價,只是讓業務員在向小區住戶散發時,象征性地收取1元錢工本費。
由于這種生活手冊成本低,“發行量”和影響力都很小,而且提供給老百姓的實用服務功能很明顯,算不上是專業贏利性的“印刷出版物”,所以不僅沒遭到有關部門的禁止,而且還得到了小區物業管理公司的支持和居民的青睞。許多老年人和家庭主婦都樂呵呵地稱贊道:“這小冊子好啊!1元錢買回去,擱在客廳的電話旁邊,有啥需要隨時都能叫人上門服務,真是很方便!”
接下來,張美霞立即加足人力,“搜索”了近50個大型樓盤和小區周圍的店鋪。五六個月下來,她竟然靠賣這種小區生活手冊賺了近10萬元錢!她還了解到,廣州市光封閉式管理的大型樓盤就有數百個,再加上那些開放式的生活小區,至少有上千個小區值得去做。如果按每個小區只賺1000元,就有100多萬元,真是不愁沒錢賺啊!而且,每個小區的生活手冊還可以一年一更新,完全能夠循環贏利!后來,為了提高銷售效率、迅速占據市場,她采取了和小區物業管理公司合作的方式,即她將生活手冊印刷出來后,全部以每本7毛的價格賣給物業管理公司,然后讓物業管理公司分發到每個住戶家中。
經過兩年多的精心經營,張美霞漸漸摸索出了十多種相關業務項目,每種項目都是靠她“搜索”到的商務信息賺錢。2007年2月,她又在店鋪附近的寫字樓里買了一間60平方米的辦公室,專門用于經營店鋪黃頁和生活手冊等小本生意。
目前,張美霞正在籌建一個專門面向廣州市區小公司和店鋪老板以及居民生活服務的“信靈百姓搜索網站”。當然,她不會做類似于“百度”那樣的免費搜索網站,而是打算通過收會員費來贏利。比如店鋪每年交納180元會員費,居民每年交納20元會員費,就可以憑借網站會員卡號和密碼,在一年中隨意“搜索”其中的商務信息。
現在,張美霞的“搜索公司”已經有了10多個員工,總資產將近100萬元!回首自己的創業歷程,她深有感觸地說:“如今大學生工作難找,我能靠自主創新走到這一步,已經很開心了。”的確,張美霞能從一個月薪兩三千元的“掃樓工”。變成擁有近百萬財富的老板,是值得廣大打工者和應屆畢業生學習和借鑒的。她的成功告訴我們:創業時,不要總以為越大越好,也不要一味地往上看。
“百度”的信息容量何其浩大,但卻查不到城市街頭的那些小店鋪;“阿里巴巴”雖然覆蓋全球、商機無限,可那里往往是大商家們進行現代化商務交流的地方。而張美霞的“平民搜索公司”,卻將眼光朝下看,瞄準那些生存、拼搏在社會底層的小生意老板和普通老百姓,并用小黃頁、小冊子等這種最適合她們的“搜索”工具,細致入微地為她們提供一個相互交易的平臺。因此,她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
編輯 朱小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