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起來分攤損失
投保人:豬小妹
保險年齡:3年
家庭保單數:13
我最初接觸保險是1997年,那時看到保險推銷員像躲蒼蠅一樣,我爸我媽一聽到保險二字會立刻回答:“騙人的!”
負面印象
1997年我們單位給職工投的一份商業養老保險因為違反上級單位規定,只能改為自己交錢。每年交3000多元,交20年,55歲后每月領取1200元養老金直至終生。我當時第一印象就覺得這個保險是騙人的。我是搞IT的,自己編了個程序,按照3.6%的復利計算,得出的結果是我86歲時才能使收入大于支出。活到86歲的概率這么小,明顯是騙人的。由此更加深了我對保險的壞印象。另外,2001年我辦房貸時,銀行強迫我買了房貸險,后來中途退保才拿回一半保費,更讓我對保險的印象跌到了谷底。
始有轉機
后來,央行多次降息,實際利率遠達不到3.6%的水平,我才發現,自己當時退掉那份養老保險很不值。
我對保險的印象的轉變在2005年。我有了自己的小寶寶,但由于我和老公沒有護理經驗,寶寶得了肺炎,連續3次住院花掉3萬多元醫藥費。屋漏偏逢連夜雨,我因為修產假沒拿到獎金,老公工作發生巨變,收入驟減,我家陷入財政危機。雖然很快我們的收入又穩定了,寶寶的病也好了,但經歷了這次危機,讓我體會到如果買了保險情況就會大不一樣,可以把寶寶生病這種危機轉嫁給保險公司了。
漸感其重
我開始有意識地去了解保險,上網搜索,也和一些保險代理人接觸。
有一次我在網上認識了一位代理人,她給我發來一份保險計劃,上面還寫了一個案例,講到一個幸福的家庭,由于男主人突然遇車禍身亡使這個家庭陷入困境,他的妻子跪在丈夫單位領導面前,請求給她一份工作。這個場景引起我強烈的共鳴,因為我們公司一位37歲的業務精英,在公司組織的爬香山活動中突發心臟病猝死。他走得很突然,只留下一套房、一輛車、一個9歲的女兒,而他的妻子沒有工作。雖然公司對他的家庭進行了補助,而且同事們也紛紛捐款,但我們都明白,無論大家如何幫助她們,這個家庭由于支柱的倒下,今后的生活會發生本質的改變。這個例子給我的影響很深刻,讓我的保險觀念從保障孩子、解決孩子醫藥費,轉變為先保障大人才能保障孩子——只要大人還有勞動能力,家庭就不會被經濟負擔壓垮,孩子就有保障。
2005年4月,我們公司一位24歲的男同事不幸患白血病去世了。在他患病的兩年時間,公司共為這位同事報銷醫藥費27萬余元,并兩次組織大家捐助29萬余元,即便如此,他家仍然花掉了所有積蓄,并且變賣了房產。巨額醫藥費讓我體會到了得重大疾病是多么恐怖的事情。
親擁保單
自己經歷的、發生在身邊的活生生案例,讓我深切體會到保險、尤其是重大疾病保險的重要性。經過幾次調整,目前我家3口人一共有13張保單,包括重大疾病、意外、人壽保險。我現在對保險的態度是:有經濟能力的情況下,盡量多買些,保障自己;如果自己沒出險,就用來給那些需要的人,也算做點善事。
做一項長期強制儲蓄
投保人:艷艷
保險年齡:小于1年
家庭保單數:1
我大學畢業兩年了,幾個月前剛還完了助學貸款。本以為不還貸款了,能把以前用于還款的錢存下來,可幾個月過去了,發現自己的儲蓄仍舊為零。我反省了一下,覺得自己的開支屬于松緊帶兒型的,沒錢的時候知道節省點花,有余錢了就放開花錢。再一想到爸媽年紀大了,家里條件又不好,以后還要靠我養老,我覺得有必要給自己找個強制儲蓄的途徑了。
初識投連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去招商銀行辦業務時,看到一份投連險的宣傳單。工作人員跟我說,投連險是一種保險,但除了保障功能,還能作為一筆投資,享受投資回報。
我當時聽得似懂非懂的。回家上網查了一下投連險,弄明白了投連險是一種人壽保險,能在投保人死亡時給付保險金,和普通保險不一樣的地方是它有投資功能,用基金的基金模式(FOF)做投資,可以分散投資風險,還能累積現金價值。除了這些,我還了解到之前發生的一些負面新聞,比如1999年的退保潮。通過咨詢,我明白了發生那樣的情況是因為很多人投保時不清楚投連險不保底,最初幾年扣除的費用多,如果開始幾年退保,可能拿回的錢比交的保費要少等。
一舉兩得
我是屬于風險偏好型的,我還年輕,即使真虧了也輸得起,何況這兩年資本市場這么繁榮,未來幾年的形勢也應該不錯。投連險的保障功能,也讓我踏實一些,如果我去世,保險金也算是幫我在爸媽那面盡些孝道。最重要的,投保以后要想取出來就要退保,比較麻煩,所以能達到我做強制儲蓄的目的(大笑)。我打算至少投資10年,雖然每個月只投400元,但積少成多,而且別小瞧復利的力量哦!
在網上查關于投連險的資料時,看很多文章都說,不能只重視投資,還要安排好自己的保障計劃,我覺得說的挺對的,我想最近再找代理人了解一下意外險、重疾險的情況,一方面為自己著想,一方面也為贍養父母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