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不斷減少的土地供給、缺水、上升的勞務移民工資、緊縮的農村勞務市場以及上升的食品需求等,將預示著全球谷物和軟商品牛市的來臨,但沒有跡象顯示這一進程已經開始
在過去六個月,圍繞著全球投資市場的一個重要話題是由食品通脹所帶來的危害。原因何在?其一,國際谷物價格急劇上升。自今年初,玉米、小麥和燕麥的價格就已升至接近歷史高點,是2005年上半年價格的兩倍有余。其二則是所謂的“中國因素”。在過去四個月,中國的豬肉和蛋等重要食品價格分別上升了幾近50%和70%。
農業將成為某種意義上的“新石油”嗎?食品通脹也會助燃全球通脹,從而迫使新一輪的中央銀行銀根收緊嗎?
實際上,并沒有太多事情值得憂慮。食品包括許多不同種類,谷物不過是其中一種,而全球食品價格和亞洲地區的價格之間的傳導性并不太大。雖然中國在中期內會出現更高的結構性食品通脹,但目前CPI的上漲只是暫時的。
我想說的第一點是,“谷物”和“農業”有著很大區別。后者涵蓋了一系列的非食品類產品,即便我們將農業狹義地定位在食品類產品,谷物類產品也只僅占總體食品貿易的15%。
從表一不難看出,谷物和油籽類指數自2007年初始已幾乎上漲了50%,而家畜類指數基本持平,軟商品指數在過去的12個月內則已呈下降趨勢。更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各種指數的走勢均未呈現出與整體的CRB指數相關的跡象。這表明,其他商品在對總體指數的影響中占到更大的權重,這其中包括石油和金屬類商品,還有就是,其實整體的指數是在負增長的區域內的。
換句話說,上升的谷物價格本身并不至于產生食品價格恐慌,更不用說大規模的商品通脹。
需要說明的第二點是,亞洲國家并不屬于大量進口食品的國家行列。實際上,對谷物的消費只不過為總體食品消費的九牛一毛。去年,差不多20%的亞洲進口為石油、石油類產品及其他燃料類商品,而食品進口只到總進口的3%。根據我們的估計,上升的全球谷物價格帶來的影響僅為更高原油價格的影響的四十分之一。
有人會說,既然進口因素影響如此之小,全球食品價格會對國內價格產生很大的影響。但似乎這個論斷也被證明是不對的。當我們看國際食品價格目錄和亞洲國家的價格時,在兩者間很難發現相關性。正如其顯示的那樣,大部分價格變動本質上是地區性的。
最后需要說明的一點與中國有關。很多投資者認為中國日益依賴于進口食品,世界經濟會因此而進入農業的“超級循環”中,就像過去五年不斷上漲的石油和礦物價格一樣,大規模、可持續并涵蓋各種行業的價格上漲似乎也指日可見,這將對世界各地的CPI指數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長期看來這是可能的。我們一直在說,中國不斷減少的土地供給、缺水、上升的勞務移民工資、緊縮的農村勞務市場以及上升的食品需求等種種問題,已經推高國內的商品價格。更不用說,這將預示著全球谷物和軟商品牛市的來臨。
但這一切都未發生;目前沒有任何跡象顯示中國開始了這一進程。 表二以實際的進口額顯示了中國農業進口變動情況,不難看出,2004年是中國食品進口快速上升的一年,但是在2005年和2006年進口量急劇下跌,2007年也只是相對穩定。
毫無疑問,在過去的幾個月里,食品價格在中國的上漲趨勢大異尋常,但是綜上所述,食品價格的上漲只是在某些特定產品類內的短期跳躍。實際上,我們預期在明年上半年總體的CPI會有一個下降的趨勢,以抵減現在的上漲。中國應該會對全球的農業市場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只是我們不相信那一天已經來臨。
作者喬納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為UBS亞洲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