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與升值引發的一層含義是中國境內的資源品重估,另一層含義是行業集中度提升
通脹的討論尚未煙云散去,升值的預期卻被“舊事重提”。10月開市后首個交易日金融、地產股大漲,通脹和升值同被列為背后的緣由。
通脹與升值是一幣兩面,通脹反映的是對內幣值,升值反映的對外幣值。但真正讓人奇怪的是,人民幣的對內貶值(通脹)和對外升值同時存在。一國貨幣價值是經濟健康程度和長期增長率的體現,內外價值的升降方向本來應該是一致的。然而,當前人民幣的內外價值走向出現差異,而且有不斷擴大的趨勢。
之所以導致這種現象,與中國經濟模式和匯率政策密切相關。當前中國形成出口導向型經濟,大量貿易順差積累了巨額外匯儲備,外儲成為了國內貨幣供應量最重要的源泉。但中國現行的匯率調節靈活度小(即使是在匯率浮動有條件放開的情況下),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無法通過調整匯價釋放,對內通脹的壓力因此同步積累,或者說是壓抑的對外升值加劇了對內貶值。
正是由于上述現象,宏觀經濟決策一方面要釋放對外通脹的壓力,另一方面要防止對內貶值的趨勢。但已有的政策工具,如加息、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等只是治標之法,惟有加速人民幣升值才是治本之道,這可以從本源上抑制過度流動性的產生,也可以消弭對內通脹惡化的趨勢。
不過,我們并不能指望通過快速升值來“畢其功于一役”。相反,今后幾個季度通脹與升值反而會成為一種伴生現象,兩者同時存在,并同時影響著投資。
首先,通脹依然還會在較長時間內存在。按通常理解,消費價格指數CPI上漲會引發工資上漲,并進而引起其他商品(包括采購價格指數PPI)價格的全面上漲。不過,目前大家對這個問題存在爭議。有人認為勞動力供給充裕,且勞動生產率增速高于工資增速,單位產出的工資成本可能是下降的。但事實是中國人口老齡化速度為發達國家兩倍,勞動力供求會很快走過拐點,而且勞動力成本的提升會以非常古怪的方式出現。例如,本次豬肉價格上漲并沒有引發農民的快速補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農村勞動力機會成本提升(農民在城里打工的收入要高于回家養豬的收入),食品價格更多地反映了其他要素價格的相對變動。因此,我們不能忽略食品因素所反映的非食品價格信息,價格在更廣范圍內的體現也只是個時間問題。
其次,升值加快也很可能成為新出現的現象。人民幣自2005年中以來始終處于緩慢升值過程中,在無其他外因的情況下,這種緩慢升值預期依然會得到維系。但當前國內通脹因素日益抬頭,且其他各類治理手段效能衰退,加快今后的升值速度將成為必然選擇。升值加速與通脹持續本是同根而生。
如果通脹延續和升值加速是今后一段時間的共生現象,這對股市投資又意味著什么呢?
通脹與升值引發的一層含義是中國境內的資源品重估。一方面,通脹的重估意義在于對沖減值風險。今年1月-8月CPI同比上升3.9%,這導致了明顯的負利率現象,因此人們轉而將金融資產作為保值增值的手段,當然不同金融資產的保值增值能力是不一樣的。煤炭、有色金屬、土地、能源、金融牌照等“資源品”具有較好的對沖通脹的能力。
另一方面,升值的重估意義在于比價調整。在各類資產的比價關系中,經濟中非貿易部門的價格(或者盈利)在升值中首先受益,這是因為在幣值上升的過程中,進口價格首先下降,在“一價定理”的作用下,會對國內的可貿易品價格產生下拉作用,但非貿易品部分則不會受到這種影響。這同樣包括了金融、地產、機場、港口、礦山等純粹的人民幣計價資產的行業。石油是另一個資產升值的資源品,伴隨著中石油的回歸,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價格將都會被重估,尤其是新的勘探技術下,新的油氣田在不斷被挖掘,作為中國最大的資源股,其價值值得投資者重新審視。
通脹與升值將引發的另一層含義是行業集中度的提升。一方面,通脹會從成本和價格兩個角度來擠壓很多行業的產業結構。中小企業的銷售利潤率在通脹環境下更受負面影響,因為其成本轉移能力相對較弱,而大型企業在定價上有更多談判力,成本結構也更容易抵御通脹(有更多的不受當期價格影響的固定資產)。這會加速正常情況下所難以進行的產業整合。
另一方面,升值也是促進行業優勝劣汰的重要因素。如果說通脹是對內漲價,那么升值就是對外漲價,兩者異曲同工。在價格向下傳導的過程中,只有那些有著成本優勢和定價能力的大企業才能最終勝出。而從當前態勢看,通脹與升值的雙重壓力對于鋼鐵、機械、醫藥、造紙、家電等行業反而會化害為利,通過提速產業整合,行業的生存業態反而會更為健康。
作者為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