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基金業高收益的示范,以及部分投資者對分散投資的需求,導致今天QDII的繁榮局面。但海外市場的深不可測,也意味著繁榮的同時蘊藏著不可預知的風險

10月9日,國內首只主要投資港股的QDII(合格的境內機構投資者)基金——嘉實海外中國股票基金首發當日,再次刷新申購記錄,認購資金最終確認比例為40.7%,認購資金規模高達738.7億元。
此前發行的南方全球精選、華夏全球精選兩只QDII基金,也都在發行首日達到募集上限。認購資金規模分別為490.96億元、300.63億元;認購資金最終確認比例分別為61.97%、47.65%。
由于證監會暫停了投資國內A股市場新基金的審批,加之很多資金看好海外市場的投資潛力,QDII基金熱銷已是必然。
在股票型QDII基金發行受到熱烈追捧的同時,銀行系QDII也擺脫了當初門庭冷落的局面,日益受到國內投資者的青睞。
從去年4月QDII正式放行至今,一年半時間里,已經有22家中外資銀行、八家基金公司、二家券商、三家保險公司、二家信托公司獲得QDII資格,發行QDII理財產品130多個, QDII市場正在峰回路轉。
受國內市場價格高漲的影響,以及基金業在國內兩年牛市取得高收益效應,QDII的發行開始進入繁榮期。但一切均處在起步階段,QDII能否在海外取得成功仍有待時間檢驗,QDII在受到各方熱捧的同時,其風險亦不容忽視。
全面開花
有跡象顯示,在允許個人境外投資股票的“港股直通車”暫緩實施的同時,管理層對QDII的推力正在加強。
作為試點產品,華安基金于2006年10月發行了國際配置QDII基金,募集資金僅約2億美元。由于當時定位于投資固定收益類產品,截至今年6月底,該產品凈值增長率為2.77%,累計凈值增長率為3.8%,收益水平與境內貨幣市場基金大致相當。
此后的半年時間里,再無新的QDII基金獲得管理層批準。在今年6月20日證監會發布了《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境外證券投資管理試行辦法》之后,南方基金和華夏基金才獲批準。
當時上證指數已經接近4000點,市場人氣熱烈,管理層急需找到分散資金的渠道。由于證監會的高度重視,華夏QDII的銷售渠道創下了新紀錄。不僅國內五大行(建行、工行、中行、農行、交行)全部加入銷售隊伍,招行、郵政儲蓄、民生銀行、各大券商營業部以及華夏基金等各大機構網點也可認購。為了讓更多的老百姓加入認購的行列,基金起始認購額僅為人民幣1000元。
中國證監會基金部一位官員向《財經》記者表示,近日證監會批復QDII的程序較以前有所加快,但并非省略了中間審批環節。而QDII如此受到歡迎,主要是由于基金公司在國內市場取得的高回報,使投資者產生認同感;此外,由于國內證券市場價格較高,一些理性的投資者選擇海外投資避險。
7月25日,保監會會同中國人民銀行及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了《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暫行辦法》。至今已有平安保險、中國人壽、中國人保等多家公司在境外投資。同樣在8月,中金公司拔得券商QDII頭籌,招商證券隨之獲得了這一資格。據《財經》記者了解,信托公司中,上國投和中信信托的QDII資格也已經批準。
與其他金融機構獲得QDII資格的緩慢相比,銀行系QDII則發展較快。根據西南財經大學信托與理財研究所8月發布的《商業銀行QDII產品年度報告》,自從今年5月銀監會開放投資股市以來,外資銀行的QDII產品正在走向成熟,發行量遞增,尤其在今年8月和9月銀行系QDII發行量激增,分別為19款和18款。市場原先表現的“謹慎”似乎已經不復存在。另外,投資期限有所延長,投資對象也多向股票類產品集中。
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李晶預計,明年會有900億港元的QDII走向海外市場。香港股票市值在2.6萬億港元,其中53%是H股和紅籌股,平均看,中國企業有25%的流通值。這樣,中國公司在香港可自由流動的股票市值就在3450億港元。大量內地資金的流入,將會對這一市場產生較大的影響。
在數量激增的同時,銀行系QDII在產品投資范圍和投資門檻上也適應市場需要而逐步放寬。 2007年5月10日,銀監會允許銀行系QDII產品有條件地投資于境外股票(目前僅限于港股),且投資門檻一再從30萬元降至10萬元、5萬元,這些變化都擴大了市場對銀行系QDII的需求。

同質化起步
在荷蘭銀行香港環球市場主管黃集蔚看來,一年多以來內地QDII產品的推出大致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代的QDII產品以保本的傳統性產品為主,一般為中外資合作,由外資投行作為QDII產品的海外資產管理方,而中資銀行作為內地的銷售方。
第二代的QDII產品,則以不保本的結構性產品為主,相似于開放型的共同基金,流動性更大,隨時都可以拋售。“這類產品比較容易被投資者接受。”黃集蔚表示。
然而橫向比較看,無論是外資銀行還是基金公司、內資銀行推出的QDII產品,其同質化傾向都非常明顯。
在第一代QDII里,2006年12月,渣打銀行推出瑞銀全球戰略配置;匯豐中國于同年9月發售了“環球薈萃”系列投資于海外結構性票據;華安基金推出了國際配置;南方基金推出了全球精選;華夏基金推出全球精選。
“所有這些QDII產品都大同小異,當然海外市場很大,投資決策肯定不會重復,但是已經公布的投資方向比較缺乏創意。”證監會的一位人士評價說。
繼嘉實基金推出“海外中國股票基金”之后,已經獲批的幾家基金QDII產品又都轉向“中國概念”。上投摩根的QDII基金將投資于亞太地區股票, 海富通QDII投資具有中國概念的海外上市公司。
相對于銀行QDII產品而言,基金和券商QDII產品投資范圍更靈活。券商和基金公司可以100%持股,也可以50%,甚至10%,而銀行則至多持有股票50%,因此銀行系QDII產品需要更多的管理能力。
“下一步,我們會將更多動態管理放進去,就是基金化。”光大銀行財富管理中心主任張旭陽表示。
黃集蔚認為,銀行系QDII由保本結構性產品向不保本的產品發展,同時也意味著銀行和基金的QDII產品進一步同質化。“這是QDII產品的必經之路,在臺灣、韓國、印度,都有過相類似的情況。產品由同質逐步轉向多元化。”
“起步時期的同質化可以理解,但就怕缺乏創新精神,國際市場的風險只會更大。”中國證監會的一位人士說。
潛在的風險
伴隨著內地QDII發行的高漲熱情,QDII投資的首選地香港市場啟動了上漲行情。經歷了8月17日的大調整后,香港恒生指數開始上漲,至今,恒生指數已經上漲了21%,而恒生中國企業指數上漲了31%。
“中國的資金目標很大,在放行之前,境外資金可以做好充分的準備。”瑞信證券中國研究部主管陳昌華認為,受“港股直通車”政策及QDII發行的可預期影響,港股最近上漲強勁,已經出現了泡沫現象。內地QDII資金應該注意到港股大漲帶來的成本風險,面對一個資金全球流動的市場,對其價值觀察亦應有全球視野。
南方基金外方顧問、梅隆集團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孫海峰亦表示,中國投資者在注重投資分散的同時,要注意產品的投向,要充分考慮港股市場的持續性,應該用更長遠的眼光關注全球市場。
另一方面,QDII產品正面對人民幣不斷升值而產生的匯率損失。
由于QDII產品大多以人民幣入市折換成美元本金進行投資,投資到期后,將美元本金和收益再折合成人民幣返還給投資者。由于國內通脹壓力,導致由于人民幣升值加快的預期,這一過程將使投資者可能面臨本金和收益的匯兌損失。
“買QDII產品的人都在拿國內基金產品的收益率當樣本,但投資海外不能預期獲得與A股市場同樣的收益。”監管部門的人士對投資者教育問題仍有憂慮。
QDII從發行之初的乏人問津,到今天的門庭若市,既反映了市場對于境內外市場形勢的判斷的轉變,也與監管層的調控節奏不無關系。國內資金從一致推高A股轉到共同看好H股,很難以投資理性來解釋。“按道理應當是機構和機構的博弈,現在實際上演變成了機構和政府的博弈。”有專家即對《財經》記者表示,機構對于QDII產品的前景不能過于樂觀,而普通投資者對產品市場化和公司治理等基本面的問題,則更須引起重視。